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远期疗效观察

2021-04-29 03:47孙宇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4期
关键词:椎弓节段脊柱

孙宇鹏

(涉县医院,河北 涉县)

0 引言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损伤类型之一,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交通事故等外力冲击等突发事件引起的病症[1],患者在骨折后,主要表现为脊柱稳定性变差,且可能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若无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瘫痪或者截瘫等不良后果[2],因此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进行尽早的治疗,是保证患者术后恢复的关键[3]。临床治疗中可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帮助患者进行脊柱固定治疗,固定脊柱是目前常用方式[4],现通过选取50 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进行研究,为探究固定脊柱的有效性,有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50 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25 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4 例,女性患者11 例,年龄28~54 岁,平均(41.32±3.74)岁,其中对照组A 级损伤人数3 人、B 级损伤人数5 人、C 级损伤人数12 人、D 级损伤人数5 人、E 级损伤人数0 人;观察组男性患者16 例,女性患者9 例,年龄30~50 岁,平均(40.64±3.57)岁,其中A 级损伤人数3人、B 级损伤人数6 人、C 级损伤人数10 人、D 级损伤人数6 人、E 级损伤人数0 人。患者性别及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均由不同程度的外力导致胸腰椎(胸11-腰2)爆裂型骨折;②术前应对样本神经损伤严重程度分级(ASIA 分级),选取ABCD 级的样本;③于患者本人及家属知情条件下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术前常规行MR 检查,选取PCL 损伤的样本;⑤所有样本TLICS 评分>5 分。

排除标准:①不适宜手术患者;②其他神经功能障碍者;③术前有其他脊柱手术治疗史患者[5-6]。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进行,患者保持右侧卧位,取左侧胸膜外-腹膜后入路,手术切口沿第10 肋水平,选择受伤节段以上两节肋骨床进入并切除肋骨,小心推开胸膜及腹膜,然后切断、结扎固定节段的周围血管,暴露伤椎及上下各一个椎体,切除伤椎中后1/2 至1/3,减压,减压至硬膜彭隆,并切除伤椎上下椎间盘,随后切取伤锥同长度的钛网,将切除的椎体骨块及肋骨咬成小粒填入,在撑开一定长度后植入钛网,剩余骨粒植入钛网表面;随后安装前路固定系统,在X 线检查的情况下确认固定位置,为患者安置引流管完成手术。

观察组患者采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同样采用全麻的方式,取俯卧位暴露伤椎及上下各一个椎体,将上关节突出外缘切线以及上下椎间盘的横突中线作为进针点,保证角度平行于邻锥终板,同时伤椎置钉,通过X 线检查固定情况。全椎板减压暴露患者伤锥以及上下椎间盘以及关节突等组织[7],并对神经根等组织进行探查,取出游离小骨,打压锥管骨碎片,清除骨碎块对脊柱的压迫,视情况对伤椎进行植骨,随后安装连接器,术后对患者置入引流管,进行切口缝合,于术后2 d 内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 损伤等级变化情况,A 级为完全性损伤,骸段(S4、S5)无运动及感觉功能;B 级为不完全性损伤,在神经损伤平面以下包括能段(S4、S5)感觉功能,无运动功能;C 级为不完全损伤,在神经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一般以上的关键肌肌力<3 级,存在感觉;D 级为不完全损伤,神经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至少一半关键肌肌力≥3 级;E 级正常,可正常运动和感觉。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包含伤锥高度以及Cobb 角度。

1.4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 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 损伤等级变化情况对比

ASIA 损伤等级变化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患者的整体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SIA 损伤等级变化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检查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伤锥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Cobb角度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检查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检查情况对比(±s)

组别 伤锥高度(mm) Cobb 角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5) 15.62±3.81 26.38±4.98 12.17±1.82 5.49±0.87对照组(n=25) 15.52±3.57 21.32±4.32 12.04±1.77 8.68±1.62 t 0.096 3.838 0.256 8.674 P 0.924 0.000 0.799 0.000

3 讨论

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的治疗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伤椎高度,改善脊柱畸形情况,同时可对后部损伤结构进行处理,例如马尾神经卡压等,经相关调查可在短时间内进行调节,保证脊柱功能恢复。从远期效果来看,对患者伤椎高度的调整,有利于术后的畸形矫正,同时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可以采用伸展韧带和纤维环后部使前方移位的骨块获得良好的复位情况,对胸腰椎的骨折情况形成良好的恢复条件。

本文通过选取50 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得出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6 个月,观察组A 级损伤患者3 人恢复至B 级1 人、C 级2 人;B 级损伤患者6 人恢复至C 级2 人、D 级2 人、E 级2 人;C 级损伤患者10 人,未改善2 人,恢复为D 级2 人,E 级6 人;D 级损伤患者6 人,恢复为E 级6 人;对照组A 级损伤患者3 人恢复至B 级2 人、C 级1 人;B 级损伤患者5 人,未改善1 人,恢复至C 级2 人、D 级2 人;C 级损伤患者12 人,未改善7 人,恢复为D 级3 人,E 级2 人;D 级损伤患者5 人,未改善2 人,恢复为E 级3 人。神经损伤级数由重变轻视为有效,神经改善人数50 人,占比100%。观察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方式,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整体有效率,另外,在对患者的伤锥高度以及Cobb 角度的调整中同时具有较高的使用效果,术中的碎骨取出同时可保证神经功能的恢复,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对后方韧带复合体断裂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爆裂型骨折患者采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ASIA 损伤等级,保证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伤锥高度和Cobb角,保证脊柱的复位。

猜你喜欢
椎弓节段脊柱
高速铁路节段箱梁预制场规划设计研究
健康国人腰椎三维结构数据分析*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脊柱手术机器人在胸腰段窄小椎弓根后路螺钉置入中的应用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康复锻炼在脊柱外科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脊柱功能的影响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