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4-29 03:47侯佳演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4期
关键词:血糖研究组满意度

侯佳演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江苏 无锡)

0 引言

糖尿病临床上以血糖水平异常增高为主要特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可达到1.5 亿,其中大部分为老年人,而老年群体由于自身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机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不仅容易引发相关并发症,还可使日常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2]。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血糖水平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强调护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开始得到广泛关注。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我院糖尿病老年患者实际应用效果的差异性,具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集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糖尿病老年患者38例,以随机法分为19 例对照组与19 例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男11 例,女8 例,年龄45~85 岁,平均(62.25±6.78)岁,病程2~11年,平均(6.71±2.20)年;研究组男10例,女9例,年龄45~86岁,平均(62.31±6.69)岁,病程2~12 年,平均(6.65±2.33)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经检查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②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障碍或者精神障碍;②存在肝、肾功能不全;③合并存在严重恶性肿瘤。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1)用药与监测:定期测量患者血氧水平,并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2)合并症治疗:如存在高血压则进行降压治疗,如存在呼吸疾病则做好呼吸道管理;(3)病情监测:做好心电图监测工作,适当补液并纠正水电解质;(4)出院指导:指导患者规范用药与血糖自我监测方法,制定合理饮食计划。

研究组:予以中西医结合护理,具体如下。

(1)饮食管理。以病食相宜及药食相辅为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病情辨证调节膳食,如湿热证则以祛湿、清热、解毒食物为主,包括苦瓜及黄连等;如脾胃虚弱则以和胃、疏肝、健脾食物为主,包括当归等;如气滞血瘀则以祛瘀、镇痛、活血食物为主,包括三七瘦肉汤等;如患者年龄较大且卧床较久,则以补中益气食物为主,包括红枣、乌鸡等。

(2)经穴按摩。糖尿病患者通常合并存在胃肠道功能障碍情况,可通过按摩足底、俞穴及腹腔神经丛等部位以调节胃肠功能,以达到安神及镇痛的功效,并注意根据实际情况辨证取穴;选取患者足三阳、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经络,通过专业的推拿按摩手法以辅助治疗,以达到解痉通畅及维持平衡的功效。

(3)情志管理。以中医“七情理论”“五行情志理论”“六情学”为基础理论指导,对患者情志进行调节,配合相制、移情、疏导等方法以改善其心理状态;待出院后指导患者相应行为疗法,以五禽戏为主重点训练呼吸吐纳,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训练量,禁止患者久卧与久坐。

(4)合理给药。在临床治疗中需根据实际病情调整药物及用量,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而言,需充分结合其身体状况及年龄等情况制定相应用药方案,确保药物使用量及用药间隔时间合理。

(5)生活起居。以四季特点为基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辅以动静结合以指导患者改变生活起居习惯;以冬季为例,应当先将室温升高至合适温度后再沐浴,根据情况制定生活作息表并严格按照作息表进行规律生活;鼓励患者多参与运动锻炼,包括太极拳、散步、慢跑等,使其身体血液循环得以维持。

(6)防未病。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其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需将中医“治未病”作为理论基础进行疾病预防;在足部保暖方面,可每日以温水浸泡足部,使其血液循环通畅,并辅以专业按摩手法疏通足部经络,如天气较凉则应当选取较厚的棉线袜,以做好足部保暖工作,以预防糖尿病足情况发生,使患者身体抵御能力提高。

1.3 观察指标

(1)检测并统计两组不同时间段血糖水平,通过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方式探讨血糖控制效果。

(2)通过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总分为100 分,评分超过85 分(十分满意),评分60~85 分(基本满意),评分低于60 分(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 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段血糖水平控制效果比较

两组护理前HbA1c、2 h PG 及FPG 水平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后HbA1c、2 h PG及FPG 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控制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控制效果比较(±s)

FPG(mmol/L) 2 h PG(mmol/L) HbA1c(%)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19 8.06±2.08 5.39±2.21 12.25±3.87 8.06±2.86 8.26±3.10 5.20±1.37对照组 19 8.19±2.16 7.28±2.49 12.32±3.94 10.59±3.61 8.23±2.98 6.84±2.64 t 0.189 2.474 0.055 2.394 0.030 2.403 P 0.851 0.018 0.956 0.022 0.975 0.021组别 例数

2.2 两组护理后满意度对比情况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后满意度明显更高,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护理后满意度对比情况[n(%)]

3 讨论

在我国中医认知中,将糖尿病归于“消渴症”范畴内,其典型特征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等,该疾病本质上属于一种内分泌代谢异常,目前医学界尚未有根治方法,因此一旦患上该疾病需终身接受治疗[3-4]。许多患者在长期药物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良心理状态或者并发症,不仅容易导致依从性下降,还可进一步降低日常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强调护理干预,以达到辅助临床治疗的目的[5]。

常规护理方法广泛用于各种疾病,虽适用性较强但由于护理措施缺乏针对性,难以起到理想干预效果[6]。中医护理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主要通过各种护理措施以达到人与自然界、社会、形态的统一,在与西医护理方法相结合后能够起到显著干预效果,对于糖尿病老年患者而言,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够良好适用于临床护理需求,对于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7]。

在本次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后HbA1c、2 h PG 及FPG 水平明显降低,护理后满意度明显更高。其结果与钟少静[8]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中西医结合护理对于糖尿病的干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老年患者临床护理中,可通过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达到明确干预效果,不仅能够使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还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血糖研究组满意度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