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期刊高质量发展与设计美学研究

2021-04-29 09:14徐媛段艳文
出版广角 2021年6期
关键词:美学期刊融合

徐媛?段艳文

【摘要】期刊的装帧设计是打造期刊文化软实力、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媒体走向深度融合的当下,探索传统期刊及其新媒体多元形态的视觉表征与审美范式,拓展设计美学在期刊领域的应用研究,对期刊发展不断寻求新的设计美学视角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中国最美期刊”获奖期刊为例,从生态发展观中的和谐美、品牌的多维之美、跨媒体多元平台的形式美、期刊思想内涵的意境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之美五个维度构建期刊设计美学。期刊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融合发展观中的期刊设计要以优质内容为根本,关注国家政策与国际时事、新闻出版、生态发展等领域,融合前沿信息技术与新兴媒介,创新期刊内容的新媒体表现形态与跨媒体的多元审美。

【关  键  词】融媒体;期刊设计;设计美学;“中国最美期刊”

【作者单位】徐媛,哈尔滨学院;段艳文,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6.003

期刊的装帧设计美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融媒体时代为期刊优化装帧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当前,随着融媒体时代向纵深发展,传统的期刊媒体由初步融合走向深度融合之路。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成果,深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专注期刊内容质量,创新表现形式,提升传播效果。现阶段转型期的传统期刊媒体正不断地突破自身发展的界域,从纸媒到数媒,力求多平台、多维度、跨媒体的视觉呈现。然而,由于多数期刊媒体的融合程度发展不均衡,纸媒与数字媒体在视觉呈现、物化形态表现上过于单一和模式化,无法满足大众多元审美的需求,亟须探寻可以满足期刊融媒体发展的多元媒态的视觉表现方法与设计美学理念。“中国最美期刊”遴选活动由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组委会和中国期刊协会主办,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具体承办。该遴选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届,截至目前,共有 399 种期刊入选“中国最美期刊”,形成了“中国最美期刊”方阵 。“中国最美期刊”获奖期刊基于生态美、品牌美、格律美、意境美以及传统文化之美的美学视角,提炼出当代期刊设计的审美新范式;探讨期刊的审美规律、视觉表现与美学特征,为媒体深度融合视域下期刊设计的实践研究提供了美学理论依据。近年来,“中国最美期刊”历经数字前沿技术与出版转型的冲击,逐步探索适应市场的媒体协同创新道路。“中国最美期刊”是期刊媒体从初步融合走向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这些期刊不仅是优质内容在设计美学上的形态展现,更彰显了期刊媒体未来发展的美学视野,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

一、传承和谐交融的生态之美

生态美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的审美意识,体现了审美主体与社会、自然、世界的和谐交融。我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深层的生态观:“天人合一”“和实生物”意指典型的中国传统生态美学;《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是对技术、工艺、材料、自然与人相融合的生态观的完美阐释。在当今信息技术不断迭代的浪潮下,各产业间与产业内部逐渐集约化与数字化,积极开拓绿色发展观的时代语境,逐步走向生态化道路。

现代期刊媒体的生态圈经历了整合、升级与集约化的变革,缩短了内容生产、印刷制作与营销流通的周期,降低了能源消耗,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念。数字媒体、智能设备等高新科技的融入更是催生了生态观念下媒体融合的新范式。傳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共建打造了交融共享、优势互补的生态区块链。传统的纸媒期刊在生态美学观上注重材料品性、技术规范,以体现视觉、触觉的审美感受,成就适用且美观的期刊。数字媒介生态审美观不同于纸媒,数媒营造全新的阅读体验与阅读模式,注重降低纸媒资源的过度损耗与污染,具有即时性、便携性、互动性、环保性等优势。生态审美观开阔了现代期刊的设计视野,推进了期刊出版与人、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1.《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最美期刊”——《中国国家地理》,是科学传媒期刊的典范,拥有百万发行量。期刊办刊思想为“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用科学精神讲述地理故事、构建中国景观形象,体现了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之美的赞誉。在外部期刊业态的转型和内部自我裂变的驱动下,《中国国家地理》建立了《中国国家地理》、《博物》、《中华遗产》、影视、图书和新媒体公司六大内容矩阵,专注建设内容为王、垂直深耕、跨界创新的生态发展观。经过时间的打磨,《中国国家地理》形成了完整的编辑流程,塑造了标志性的品牌形象,直到设计印刷与销售供应链的阶段,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刊物在媒体融合时代的浪潮中积极拓展新媒体运营,包括网站、微信、微博,旗下的十二家公司等,坚守《中国国家地理》所倡导的信念和价值观,拓展了自身的生态发展圈。2020年12月24日,《中国国家地理》举办了“巅峰之路——中国国家地理创刊70周年特展”,回顾了《中国国家地理》自创刊以来对科学传播做出的贡献以及对艺术之美的宣传。《中国国家地理》将生态审美观注入期刊的多业态发展与产业内外的良性互动,这也是生态美学之于期刊融合的完美诠释。

2.《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最美期刊”——《三联生活周刊》以其敏锐而广阔的媒体视野关注社会变革与时代步伐,报道社会、经济、时政等新闻,是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深受传媒同行与读者肯定的综合性期刊。《三联生活周刊》以纸媒的创新运营为根基建立媒体矩阵,形成了出版转型期间的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旗下的三联生活网、移动客户端(中读)秉承“倡导品质生活”的理念,为用户提供了优质的新媒体内容与服务。《三联生活周刊》的纸媒刊物编排设计与印刷匠心而精美,新媒体项目与电商的合作不断探索与更迭,打造了可持续的商业文化发展模态,延展了《三联生活周刊》在不同媒介中的生态美学。

二、延伸品牌的多维之美

期刊品牌在视觉表现上要有易识别的独特的视觉符号与形象,这在文化表征上是期刊外在物化形式与内在文化理念的整合与体现。期刊品牌美学可以从两个维度建立,一是期刊品牌的视觉形象之美,二是期刊品牌的体验之美。期刊品牌视觉形象美学通过品牌视觉识别系统来展现,如刊名设计、二维码的使用、色彩设计规范、封面与内文设计规范、材质工艺使用规范、新媒体界面设计规范等。期刊品牌体验美学通过读者与刊物之间的关系来建立,读者通过刊物的内容、视觉设计、互动、反馈与延伸在使用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1.《出版广角》

“中国最美期刊”——《出版广角》创刊于1995年,刊物以创办“中国出版产业观察期刊”为办刊宗旨,致力于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升级服务,现已成为出版业内具有理论先导地位的高品位期刊。《出版广角》的品牌视觉形象将内涵外化为可视且可感知的图像、字体、内文等要素。《出版广角》的品牌字型既保留了印刷字体的文化形态,又形成了品牌字体的识别特征,风格庄重而内敛。期刊封面设计的图像题材以出版媒体与信息科技等之间的共融共创关系为主,风格鲜明突出。期刊每期延续风格相近、题材统一的封面设计规范,成为业内品牌的一大特色与看点,使《出版广角》的品牌体验在读者群众拥有很高的美誉度。在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中,《出版广角》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平台,读者可以在公众号浏览精选文章,查看行业动态、订阅消息等,这些都是对期刊媒体品牌发展的延展与探索。

2.《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最美期刊”——《中国新闻周刊》主要挖掘我国与国际上的重大时政新闻,内容富有深度,同时涵盖文化、娱乐、时尚等大众生活领域,集权威性与娱乐性于一体。《中国新闻周刊》的品牌字型采用加粗中文黑体字型,去除所有曲度,均以直线呈现,整套字体显得坚实有力。期刊封面以中国红为底色,右上角衬以黄色五星,与“中国新闻周刊”品牌字体结合,好似一面述说“中国故事”的鲜明旗帜。《中国新闻周刊》每一期的封面故事都取材于国家时事热点,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中国新闻周刊》的品牌体验是多向度的,由纸媒联合网站、微信、微博与新媒体协同传播期刊品牌形象。《中国新闻周刊》全力覆盖全媒体平台,现已成为极具感召力的期刊品牌,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运用融媒体的力量向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三、遵循跨媒介的格律之美

格律原指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格式与韵律,可以理解为一种在诗词创作前预先设计的基础系统。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曾提出新诗格律的美学观念:音节——音韵之美,词藻——绘画之美,结构——建筑之美。闻一多将诗词的视觉美感与人的心理感受结合起来阐述,体现了格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审美对象的表现形式、审美主体的情趣紧密相关。清华大学的陈楠教授提出“格律设计观”,即隐于形式背后的运行规律的设计。陈楠教授将格律观探讨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设计学疆域,从中国的“永字八法”、古籍、九宫格到西方的网格设计、斐波那契数列等均纳入了格律设计中。这些设计典范映射出了节奏与韵律、规范与秩序、统一与变化的形式美法则。在现代设计中,格律是一种范式的视觉呈现,并向用户传达审美情趣。

期刊的审美包括字数、开本、工艺、类别、功能、屏显等要素,其表现形式依据审美内容而设定,符合自身审美标准的格律范式。不同的期刊类型对其格律范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审美情趣也不尽相同。内容严谨的学术类期刊的版面形式多采用规整而严谨的格律之风;内容活跃的人文类期刊则偏重于明快、活泼和律动感较强的风格。

数字化环境下,人们多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数媒期刊或数字内容,在此过程中注意力较为分散,版面设计师要关注的是用户的屏幕阅读浏览习惯与新媒体功能的协作性,如网格规范之下的整体风格定位、界面布局的引导性与简洁性、屏显字体的选择、小字号的使用、字重与文本灰度的调控、交互版块的编辑、屏幕色彩布局等,从阅读心理上避免冰冷的物理屏幕带给读者的视觉疲劳感与虚拟世界的距离感。无论是纸媒还是数媒,网格都是提升读者阅读体验与交互审美的有效范式。

1.《装饰》

“中国最美期刊”——《装饰》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综合性艺术设计学术刊物,其设计体现了格律设计的美学意蕴。刊物的每期封面设计针对一个特定专题,展现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艺术与科学的交融与碰撞,集数学几何与象征性图形、图片的同构与再造,呈现独具内涵与风格的视觉表现语言。刊物的封面与内页都采用了相应的网格系统设计,在系列设计的统一性中寻找差异性,展现了《装饰》对各专业领域的跨学科探索,体现了期刊学术的深度与广度。《装饰》官方网站与手机微信公众号平台注重板块的功能性布局,简洁的网格设定让用户在信息检索与浏览时更便捷快速。信息层级设计清晰,文本灰度得当,细节处理适度而有趣味,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体验的审美性。

2.《第一财经》

“中国最美期刊”——《第一财经》从封面、内文版式到网页、APP都是期刊设计中的典范。《第一财经》每期封面的格律风格简洁明确,注重中英文字体与整张图片韵味的匹配度,被读者评价为“一本以封面设计驱动的财经杂志”。《第一财经》的内页格律节奏明快,在统一的网格设定下变化极为丰富,精心的复合网格后隐含着明视距离与视觉动线,强对比色彩的大胆使用也强化了内页的网格律动,带给读者舒适愉悦的阅读体验。《第一财经》的网站与其APP界面的设计均延续期刊的简约风格,采用UI网格设定,并关注板块功能的划分与屏显影像的美学表达。

四、生发内涵的意境之美

期刊编排的格律美注重外在的形式表达,而意境美学理念下的设计则注重期刊的内涵表达。中国古典艺术范畴都以意境为至高的美学追求,意境美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文人和艺术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审美理论。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六品》中提出“气韵生动”,主张“取之象外”,强调艺术的意境创造;清代笪重光在《画筌》阐释了意境的奥妙之处:“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近代美学理论家王国维融合中西方的美学与哲学,将意境定义为中国艺术创造的美学追求;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将意境升华为民族文化的美学范畴: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意境是客觀物象演化出的主观映象,包含所传达的象征意义与格调意蕴。与西方美学所追求的理性、秩序、真实相比,中国的意境美学关注的是艺术形象或造型所传达的美的感悟。

意境美学以丰富独到的意象语言构建了具有“虚实”之美、“气韵”之美的东方美学境界。中国传统审美的空间意识是流动的,艺术家处理画面的方式是在流动的视线之下把握世间物象。期刊的内容呈现与中国画的二维空间有着近似的关联,它们在空间关系的营造中都关注虚实的对比与调和,并在空间中寻求“气”的流动与“韵”的表达。意境美学所包含的审美特质对于创建人文社科类的期刊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1.《艺术品》《荣宝斋》

“中国最美期刊”——《艺术品》和《荣宝斋》, 是荣宝斋出版社发行的两本大型艺术类期刊。期刊利用荣宝斋艺术品经营业务的历史积累和资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致力于推广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先进思想和优秀作品。《荣宝斋》和《艺术品》的期刊设计是融合商业与传统美学观念的典范,整体设计展现了东方意境的气韵之美。

纵观《艺术品》2015年至2020年的期刊封面,始终延续传统绘画与现代编排设计的布局,注重传统绘画意境的再现。期刊封面采用艺术家的作品作为主题形象,作品中的虚实空间流转到期刊媒体的二维空间中,由此,虚实也被赋予了新的形式。《艺术品》的内文编排相较于封面设计更加注重虚实关系与气韵表达。栏目间隔页大面积的留白空间与正文密集的排布形成强烈的虚实空间对比。其内文作品图片亦呈现不同的形态,题材包括篆刻、书法与绘画作品,长宽比例不尽相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留白空间的处理方式。这些视觉元素打破了版面设计惯有的矩形网格秩序,产生了独特的韵味。

《荣宝斋》的整体设计相较于《艺术品》更注重传统艺术的意境表达,传统古籍范式的创新应用使其文本与艺术作品更加彰显东方气韵。整本期刊为32开,小空间布局对于图文比率的设定较为谨慎,沿用了古籍的右翻形式与竖排文传统,节奏紧凑充实,展示了版面布白关系。紧密的宋体字排版与艺术家作品的布势形成了宜松宜紧的虚实空间,气韵在艺术作品空间与传统雕版范式空间中流转,这是《荣宝斋》蕴含的意境美学。

在媒体融合的驱动下,荣宝斋出版社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广推出版产品,助力荣宝斋艺术品的文化与商业推广,使藏品走出荣宝斋,走进大众生活。《荣宝斋》和《艺术品》两本刊物也在深化纸媒和新媒体的技术融通,尤其是《荣宝斋》,已经在网站建立了虚拟的作品展厅。AR与VR技术在纸媒中的介入让传统艺术作品得以在虚拟空间中呈现立体风采,动态浏览、360度全景观展与作品的不同角度欣赏营造了流动的、有气脉的虚实空间,语音解说与音乐氛围的植入还可以为用户打造超越时空界限的沉浸式体验艺术美的旅程。纸媒与数媒融合呈现在新的维度上实现了东方美学观念上的意境生发,在丰富阅读空间层次的同时给用户思考、体味与联想的空间,艺术类融合期刊将成为集合视听于一体的美学盛宴。

五、坚守传统文化的兼容之美

中华传统文化以积淀深厚的生命力阐释异彩纷呈的艺术语言。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概括为传承传统文化思想、彰显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产生活、行为理念。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包容性强,需要辩证地研究与使用。在当今的全球语境中,传统文化元素要融合现代设计文化,兼容并蓄、吐故纳新。

期刊作为兼具文化传播功能与文化建设功能的物质载体,肩负着将传统文化与审美观念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重任。期刊设计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性使用既要考虑国际标准与规范,也要考虑大众的普遍审美观,在新时代拓展新语言,否则就会失去广泛的读者市场。传统文化要在现代设计中找到契合点,必须结合具有时代感的风格语言,在融合的维度中展现传统文化之美。

1.《民艺》

“中国最美期刊”——《民艺》荟萃民间文艺研究成果,展露民间艺术的传承态势,建立民间艺术的话语体系,具有学术研究的广度与研究。该刊物是体现传统文化融合之美的设计典范,它不仅仅是一本期刊,更像是民间艺术的承载物和发声者,从封面到内文都绵延着民艺的绚丽之美。刊名字型汇集了鸟虫体与民间花鸟字的元素形态特征,封面经过裁切与重构,力图表现民艺的匠心之美。2019年之前的《民艺》内文的页边设计采用传统的古籍雕版范式,2019年开始刊物进行改版,在保持传统文化意蕴的基础上更关注用户的阅读体验与学术期刊的风格定位,删去了左右边距的图形元素,突出正文,字号也相应加大,调整为更清晰、简洁的黑体。《民艺》迄今为止依然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关于民间艺术的专业期刊,得到了业内外广大读者与设计师的认同,这种认同来源于期刊的优质内容与特色形式的高度契合,也来源于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语境中的融合之美。《民艺》作为联结时代生活与民间艺术的窗口,全媒体覆盖推广势在必行,让民艺在更多渠道贴近民众,推广民艺的生活理念,提升读者对民艺的认同感。

2.《中华手工》

“中国最美期刊”——《中华手工》是我国第一本聚焦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手工产业的期刊,其真实、客观地记录了非遗之殇、民艺之美。期刊每期封面似乎都在述说手工艺人的心声,每一幅图像都焕发着手工艺之美。从封面到内页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设计的气息,大到每一个版面的精心布局,小到页眉页脚的图文编排。期刊内的每篇文章都会依据主题进行裁剪和混排,引导读者的阅读视线在展现传统手工艺图像与内容之间流转。期刊所传达的手工艺情怀与纸媒的设计之美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文化传承的态度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语境。融媒体背景下,《中华手工》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平台,呈现精选期刊内容,开设“手选好物”与“工艺书刊”两个板块,分别推进手工艺产品的市场对接与相关书刊的信息交流。无论是纸媒还是微信平台,《中华手工》都在积极建构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空间,延续其强大而多元的美学生命力。

“中国最美期刊”获奖期刊深化纸媒的承载范式与美学呈现,锐意革新,将美学拓展到新媒介传播形态之中,创新了期刊内容的新媒体表现形态与跨媒体的多元审美,展现了融媒时代期刊在建设优质内容的同时对美学的不懈追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 (2020-09-26)[2020-

12-16]. http://www. xinhuanet. com/2020-09/26/c_1126542

716. htm.

[2]段艳文. “中国最美期刊”——愿期刊从美丽到美好[J]. 出版与印刷,2019(1):27-31.

[3]陈楠. 格律设计汉字艺术设计观[M]. 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18.

[4]曹文鼎. 简约之美——简约界面风格對社交类APP用户体验的影响[J]. 艺术工作,2019(3):97-98.

[5]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美学期刊融合
仝仺美学馆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盘中的意式美学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期刊问答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