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为笔,天为纸,色为妆 跨越时空描绘风的艺术

2021-04-29 20:35苏琦
中国化妆品 2021年4期
关键词:讲究手艺风筝

苏琦

风筝,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在国外被认为中国贡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北方人扎风筝,以竹木与绢为主,制作讲究“选”“扎”“糊”“绘”“放”,且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但这一传统技艺正“濒临”失传……故本期杂志采访了金马派风筝非遗传人吕铁智,以期其精湛的手艺、丰富的底蕴和精益的匠人精神能被更多读者所了解。同时,本次汪卓成的拍摄也将纸鸢作为创作灵感,融入到妆容与造型之中,使传统与摩登碰撞出新的文化火花。

“1984年,我以摄影师身份在参与挽救濒临灭亡老手艺的任务时,有幸结识了金马派风筝传人关宝祥老师,当时我不仅被关老师制作的精美风筝及这门传统手艺所吸引,而且多次提出希望可以向他拜师学艺,但关老师婉言拒绝了我,他说‘扎制风筝发不了财,只能养家糊口。后来我经常拜访关老师,并向他讨教关于风筝的知识,久而久之,关老师了解到我是真心喜欢,才同意拜师。师徒学艺,更像是一次双向选择,而这门手艺,我也一直坚持到现在,已有37年了。”吕铁智认为他与风筝的相遇是一种必然性,更是一种缘分。年少时,他和家中兄长糊着风筝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又在成年时,吃惊于多彩的风筝背后的美学与工艺,直至今日,他一门心思投入风筝的制作,并成为传统风筝的坚守者,也成为一名全职的风筝人。

扎制风筝的过程听着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工序十分复杂,从竹木的选材开始,到木材的锯、刨、削、刮、烤,最后再到扎、糊、绘,每个步骤都十分讲究。传统的工艺中扎制风筝仅需要两把刀,一把弯刀用来劈竹,一把平刀用来改变竹子的薄厚,两把刀、两只手,在刨木时匠人通过手劲儿感受到木头薄厚的变化,靠的是匠人多年的经验积累与沉淀。

吕铁智的恩师关宝祥老师曾说放风筝是以天为纸,因此风筝上色时,颜色的选择也很重要,需要考虑近效果与远效果,更要考虑风筝在蓝色的天空中颜色是否和谐且鲜艳,色彩搭配也有讲究的一个老口令“红靠黄,亮堂堂,要想精,加点青……”风筝图案的创作也讲究以一元复始、二龙戏珠、三阳开泰等中国古典图案为主,这些都是有固定模式的。但根據地域的不同,各个地方也坚持着最传统的方式与风格,在北京的民间更传诵着“南城瘦沙燕、北城黑锅底”的说法。

吕铁智所传承的金马派风筝在色彩上更多选择淡雅的颜色,多以精谨细腻的工笔画为主,采用“三矾九染”的画法,先用淡墨分染,再用胭脂色彩渲染,展现出风筝上画作的立体感与真实感。“我们总说老文化或是传承文化,实际上文化就是一个族群的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我们的语言、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我们国家特有的文化,都是一种民族的认同。文化的传承跨越了时间,一代代地延续、一代代地遗忘,我的身上也始终有着一份责任感,叫做传承。”

“老北京有一句吉祥话叫‘春风得意,每当春节的时候,长辈要送给家里晚辈一只风筝,或是同事、朋友之间互送一只风筝,寓意春天来临时,趁着春风放飞风筝,愿家人、友人在新的一年春风得意,平步青云。”吕铁智介绍道。在过去民间放风筝讲究的是在春节前,喝完腊八粥之后,一直放到四月清明节,春风一起,等风筝飞高,拿香烛头把风筝线点断,借着风筝飞远放走旧年的“晦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氛围的改变,现在这一民间习俗已经在逐渐淡化和消失,只有少部分的人还保留着记忆。与民间风俗一样,中国有许多即将失传的老手艺,风筝这门手艺也面临着传承问题,虽然国家、媒体,包括各大学校都在关注,但最终能够参与进来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几十年间,吕铁智持风筝走遍了几十个孔子学院,又将风筝文化带进我国大中小学校园,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倾力于守护传统手工艺术,他更希望传统工艺文化能够走出传承的困境,得以发展。“现在,风筝放飞的功能已经逐渐减少了,更多是参与到广告设计以及文创产品中,我曾经给美国的一个食品公司制作过风筝广告,将印有品牌Logo的风筝以赠品形式与产品一起送出,很多南非的小朋友都对该公司的产品以及风筝印象深刻。我之前也为宝马集团设计过风筝,我将宝马汽车的车灯做成沙燕风筝的眼睛,再加入品牌的Logo,这个风筝现在仍挂在宝马集团的总部。其实中国的传统手艺还有很多待开发以及深度挖掘的部分,风筝的色彩与图案也可以与化妆品品牌合作,通过传统风筝的色彩定制成眼影盘,或是将传统的风筝图案印制在产品包装上,都会是一次新颖的挑战与尝试。”

传承以及传播中国传统手艺文化是一条漫长的路,一路上走过的人很多,遗憾消失的也很多,聊到最后,吕铁智希望中国传统手艺文化在坚守经典的同时,与时俱进,在创新和尝试中找到传承和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讲究手艺风筝
不要将就,要讲究
老手艺
说话要讲究停顿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春·手艺
学做风筝
王子学手艺
城里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