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1-04-30 05:57李显军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1年1期
关键词:绿色食品总数农业

陈 倩 李显军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北京100081)

优良的生态环境、安全优质的食品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20 世纪90 年代,为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食品工业发展,增进人民身体健康,原农业部推出了以 “安全、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 为核心发展理念的 “绿色食品”。经过30 年的发展,绿色食品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创建了一套特色鲜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打造了一个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精品品牌,产业发展的生态效应、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截至2019 年12 月,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已达15 984 家,产品总数 36 345 个。发展绿色食品为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绿色食品发展高度契合我国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等战略部署和要求,但在总量规模、产品结构、区域发展和生产单位类型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不合理、不平衡问题,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优质、营养健康食品需求,带动农业产业升级要求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加快研究补齐发展中的短板问题,进一步优化发展结构,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在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本文对2015-2019 年绿色食品发展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绿色食品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并对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优化调整绿色食品发展结构,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一)总量规模从2015-2019 年绿色食品发展总量规模看,绿色食品当年认证企业和产品数量、3 年有效用标企业总数和产品总数都保持较快增长。2015-2019 年,当年认证绿色食品企业年均增长18.53%,当年认证绿色食品产品年均增长15.95%。3 年有效用标企业总数年均增幅13.88%,产品总数增幅11.88%。全国已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721 个,面积 1 106.67 万 hm2,总产量超过1 亿t。2019 年,绿色食品产品年销售额达到4 600 亿元,出口额超过43 亿美元。

(二)绿色食品产品结构按照 《绿色食品统计工作规范》,将绿色食品产品分成农林及其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和其他类产品5 大类57 类产品,其中其他类产品主要包括方便主食品、糕点、糖果、果脯蜜饯、食盐、淀粉、调味品等。根据2015-2019 年统计数据,获证绿色食品中农林及加工产品占比最大,连续5年保持75%以上,平均占比76.8%,畜禽类、水产类产品占比较小,分别在4.8%~5.5%和1.9%~3.1%波动,平均占比分别为5.0%和2.5%。

在57 类产品中,选取人们日常消费量较大的蔬菜、鲜果、大米、茶叶等10 类绿色食品进行分析,其产品总数及产量情况如下:

1.主要植物源性食品。绿色食品蔬菜、鲜果、大米、茶叶获证产品总数在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中占比位居前4,根据2015-2019 年统计数据,绿色食品蔬菜、鲜果、大米、茶叶的产品数量占当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的比例平均值分别为28.8%、16.1%、14.1%、5.9%(见图 1)。虽然大米、茶叶、蔬菜和鲜果 4 类产品总数在有效用标绿色食品中占比较高,但其年产量相对于全国相关产品总产量比例均处较低水平。根据2015-2019 年国家统计局和绿色食品统计数据,绿色食品大米产量占我国稻米总产量比例平均为10.7%,绿色食品鲜果产量占全国鲜果产量平均为4.8%,绿色食品茶叶产量占全国茶叶产量平均为3.5%,绿色食品蔬菜产量占全国蔬菜总产量平均为 3.0% (见表 1)。

图1 主要植物源性食品在绿色食品产品中占比情况(大米、茶叶、蔬菜、鲜果)

表1 2015-2019 年绿色食品主要植物源性、动物源性产品产量在全国总产量中的占比情况 (%)

2.主要动物源性食品。绿色食品肉类、禽蛋、液体乳和水产品的产品数量占当年有效绿色食品产品总数的比例平均值分别为2.80%、0.62%、0.17%、2.46% (见图 2)。绿色食品液体乳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不足2%,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的年产量相对于总产量均不足1%。2015-2019 年绿色食品大米、茶叶、蔬菜、鲜果、肉类、禽蛋、液体乳和水产品等8 类产品产量占比全国总产量情况见表1。

3.食糖和食盐。食盐和食糖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食品加工行业的必需品,其绿色食品产量在全国食盐和食糖总产量中的占比多年保持在20%~30%。2015-2019 年绿色食品统计数据显示,绿色食品食盐和食糖的获证产品总数占当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的比例平均为2.23%和0.29%。虽然产品数量不多,但产量可观。绿色食品食糖年产量占我国当年成品糖生产总量平均达25.57%,绿色食品食盐年产量占我国当年原盐生产总量平均达23.78%。2015-2019 年绿色食品食糖和食盐产量在全国产量占比情况见表2。

通过综合分析绿色食品获证产品数量和年产量发现,绿色食品大米、茶叶、鲜果获证产品数量与年产量呈现明显正相关,即随着获证产品数量增加,产品总产量也相应增加。绿色食品肉类产品、水产品获证产品数量与年产量相关性不明显。蔬菜获证产品数量与年产量呈现明显负相关,即获证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总产量减少,说明规模型蔬菜生产企业比例在减少。绿色食品食糖和食盐产品总数不多,但产量在全国总产量中占比较高,说明绿色食品食糖和食盐获证主体的产业化规模水平普遍较高,且食品加工行业需求较高。禽蛋产品数量虽然逐年减少,但产品总产量变化不明显,说明获证主体中大规模企业在逐年增多。液体乳获证产品数量连续5 年保持在43~49 个,而年产量在45 万~51 万t 波动,表明绿色食品液体乳企业相对集中稳定。

(三)绿色食品区域发展情况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方法,结合绿色食品统计数据分析绿色食品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区域发展情况,2015-2019 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绿色食品企业总数在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占比分别平均为39.3%、23.4%、23.2%、13.9%,绿色食品产品总数在全国绿色食品总数占比分别平均为35.3%、24.7%、24.6%、14.8%。从横向发展分析,绿色食品区域发展呈现东高西低分布,东部地区10 个省份绿色食品发展总量明显高于西部地区12 个省份发展水平,中部6 省与西部12 省发展水平相当。从纵向发展分析,2015-2019 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呈现上涨趋势,东部地区呈现小幅下降趋势,而东北地区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15 年东北地区企业和产品总数在全国占比分别为16.8%和17.1%,到 2019 年下降至 10.3%和10.4% (见图3~图4)。

图4 2015-2019 年区域绿色食品获证产品在全国占比情况

(四)绿色食品获证单位类型结构根据绿色食品统计指标体系,绿色食品获证单位类型主要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国家级、省级、地市县级)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016-2019 年,绿色食品获证单位中地市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平均占比为41.51%,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占比29.8%。从发展趋势看,两种类型绿色食品获证单位总数逐年增长,地市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从 45.9%(2016 年)下降至 35.9%(2019 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比保持稳定 (见图5)。2019 年绿色食品获证单位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28 家,占目前全国已认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 542 家)的 21.3%。

图5 2016-2019 年绿色食品获证单位类型占比情况

二、绿色食品发展结构性问题分析

通过分析2015-2019 年绿色食品发展的统计数据,绿色食品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4 个方面。

(一)总体数量和产量不足,不能满足人们对安全优质食品的数量需求以2019 年统计数据为例,绿色食品大米、茶叶、蔬菜、水果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1.44%、3.75%、2.75%和4.98%,而绿色食品奶类、肉类、禽蛋类产量分别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39%、0.27%和0.43%,绿色食品产品的市场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优质食品的数量需求。

(二)产品类别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人们食品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根据2019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2013-2018 年全国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数据 (见表3),居民在粮食谷物的消费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在瓜果、肉蛋产品的消费量逐年提高。从2018 年消费数据看,以其中最小消费量产品蛋类的消费量为对比基数,人均在谷物、鲜菜、瓜果、肉类、奶类和蛋类食品的年消费比例为12.0∶9.6∶4.9∶3.0∶1.3∶1.0。对应 2018 年绿色食品粮食 (大米、小麦、玉米)、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和奶类产品当年产量情况 (见表4),同样以其中产量最低的蛋类产品产量为对比基数,其产量比例为 165.2∶132.1∶83.9∶1.6∶3.3∶1.0。植物源性食品和动物源性食品结构极不平衡,与人们日常食品消费结构不相适应。

表3 2013-2018 年全国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 (kg)

表4 2018 年绿色食品主要产品产量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资源产业优势还有待深入挖掘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省、市和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而农业生产更多依赖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目前绿色食品在东部、西部发展存在明显差异,东北地区出现明显下滑,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还未形成。因地制宜,深度挖掘各地优势是绿色食品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四)获证单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充分,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还有待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国家积极鼓励扶持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解决农业“小散”经营,引导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载体。国家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品牌农业,目前绿色食品获证单位类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占30%,但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小合作社缺少规范管理意识、质量安全意识,缺少专业技术和人才支撑,抗风险能力不强,生产存在一定不稳定性,增加了绿色食品证后管理风险。

三、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推动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也是新时代绿色食品发展的重大课题。绿色食品的产品类别结构、区域发展结构和获证主体类型结构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要提升绿色食品发展质量,应加强调查研究、坚持统筹规划,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

(一)顺应农业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从顺应农业产业发展要求上,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而优质农产品和品牌农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是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要优化农业结构,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推动农业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从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总量供给,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和优质化食品需求的必然选择。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谋划阶段,各地应充分认识品牌农业发展的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结合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业生产资源条件,对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农业品牌进行统筹规划,由政府统一指导和协调区域内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品牌农业发展。

(二)适应食品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着力优化产品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绿色食品发展在全面增加绿色食品供给总量的基础上,还要加快适应人们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变化,不断优化调整产品类别结构。在政策制度创设上,要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做好产业规划布局,鼓励各地先行先试。如为青海、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发展绿色畜牧产业制定支持政策,积极引导原粮类产品建设,发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构建原料型生产企业与大型加工企业的对接机制,调减初级产品,增加深加工产品供给; 在技术创新研发上,强化技术标准引领,结合现代科学健康养殖技术,加大畜禽产品、水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研发。如加强优质饲料研究开发,通过增加绿色养殖饲料供给,从而增加绿色食品畜禽类产品和水产品的供给。

(三)强化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多年来,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一直推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和东北振兴的发展战略布局,在农业发展政策和规划上也各有侧重。绿色食品发展依托我国各级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体系,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延伸至省地县级。目前,全国多地将绿色食品发展纳入农业绿色发展、质量兴农等政府考核目标任务,推动绿色食品区域协调发展应充分发挥现有体系优势,国家层面要注重统筹规划,政策支持,尤其要引导建立东西部对接协同发展机制,努力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 各省各地要立足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找准定位,注重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努力实现特色化、优势化产业发展。

(四)加强政策引导、制度创新,培育壮大生产经营主体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生产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质量,关系到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度和影响力。要在政策规划、制度建设上鼓励引导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绿色食品,通过建立 “龙头企业+合作社” 的发展模式,引入管理、引入技术、引入人才,延伸产业链条,规避管理风险,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产水平提升,培育壮大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绿色食品总数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六大国有银行今年上半年减员3.4万人
《中国无线电管理年度报告(2018年)》发布
什么是绿色食品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