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余华小说死亡现象里的黑色幽默色彩

2021-05-05 12:31赵建宇
今古文创 2021年9期
关键词:黑色幽默喜剧悲剧

【摘要】黑色幽默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创作风格以荒诞与戏剧性、悲怆与苦难、残暴与血腥的形式普遍存在于小说创作中,尤其是死亡现象之中。本文正是借探讨余华小说死亡现象的黑色幽默色彩,在悲剧与喜剧的碰撞之间,解读作者隐藏在死亡背后对人性的拷问、现实的讽刺、生命的感悟及对传统文本的颠覆。

【关键词】死亡现象;黑色幽默;喜剧;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020-02

“黑色幽默”一词最早源自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安德烈·布勒东所编的《黑色幽默文集》一书。直至20世纪60年代,黑色幽默文学才在美国社会得以发扬及兴盛,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诸如“黑色喜剧”“绞刑架下的幽默”及“大难临头时的幽默”等别称。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其定义为:“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①”也有一种说法指出:“黑色幽默是一种把痛苦与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②”黑色幽默作品通常带有浓厚的荒诞、绝望、阴暗以及残忍色彩,作家往往以一种严肃而又轻佻的嘲讽态度,表现出环境、情节与人物自身的互不协调,并将这种不协调在扭曲、病态中放大,使其既显得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又让人对此感到沉痛悲哀。此外,黑色幽默的诞生深受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学说影响。

余华作为中国新时期先锋派代表,其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黑色幽默色彩。其间包括荒诞离奇的情节、病态的人物典型、残酷而麻木的社会、戏剧性与悲剧性的碰撞等,充满了对现实及人性的讽刺。该风格的确立,不仅深受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作品的影响,亦与其童年经历有关。从小在“文革”的大环境下及医院中成长的余华,见惯了人世间的生死离别,也因此对人性的洞悉更为透彻。这种自幼沉积的经验无形中塑造了其精神及人格,并在其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因此,纵观余华创作的小说作品,除了黑色幽默风格的普遍弥漫,死亡也構成了其写作风格的特点之一,常常被视为其作品的主题及动机。据民间统计,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总人数共有109人,其中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99人,占死亡总人数的91%。③至于这种残忍气质的催生,则不得不提到作者冷酷凌厉的黑色幽默风格。

在面对自己作品人物的死亡时,余华总是能像丑角那样耸耸肩膀,一笑置之。在其小说作品中,死亡常伴随着强烈的黑色幽默色彩,也伴随着余华对人性的拷问、善恶的评判、生命的感悟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嘲讽。

一、荒诞与戏剧性的死亡幽默

(一)“丑角”滑稽的送葬方式。在余华的小说作品中,人物的死亡似乎暗含着作者对因果善恶的评判。虽然好人(指老实本分)未必能落得一个美满的结局,但坏人注定无法以恶始以善终。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我”的父亲孙广才便是一个典型的无恶不作的角色。④身为一家之主,孙广才将家庭的名声彻底败坏,屡屡犯下罪行,不见悔改。他贪淫好色,不仅玷污了自己的儿媳妇,还光明正大地与村里的寡妇偷情;他不慈不孝,卖掉自己亲生儿子,又间接害死自己年迈的父亲;他贪图名利,曾借儿子死亡的“英雄事迹”在村里大做文章,假装推掉赔偿,以捏造而来的虚名和幻想为自己灌输美梦;当美梦破碎后,又重新勾唤起心中对财富的渴望。在孙广才的身上,几乎囊括了人性的贪婪、好色、自私及冷血等一切丑恶,而其最终下场,则被赋予“丑角”一般极为滑稽肮脏的方式死去。

在小说中,孙广才因为醉酒失足掉入粪坑被淹死,恰好被同样喝醉的罗老头儿当成猪给捞了上来。当发现这头“猪”其实是与自己有过节的孙广才后,罗老头儿气愤地一脚又将他踹回了粪坑。这一出充满戏谑滑稽又肮脏的死亡戏码,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人物的嘲讽及恶趣味。孙广才的一生以可笑的方式度过,最终也以可笑的方式收尾。类似的情节也出现在余华的其他作品里,譬如《兄弟》中李光头的父亲因为趴在厕所里偷看女人屁股,结果掉入粪池中被淹死。⑤然而,当读者因这些丑角制造的笑料忍不住捧腹时,其刻意而为的戏剧性讽刺背后,除了可笑之外,是否还藏着几分可悲呢?

(二)死亡的戏谑与调侃。对于见惯了生死离合的余华来说,死亡早已不像封建传统文化那样讳莫如深,也比当今社会尽量采取回避的态度要开放得多。在余华的小说创作中,死亡已经能够像“绞刑架下的犯人”一样,常常被赋予轻佻、戏谑的方式反复调侃。对于《在细雨中呼喊》里的另一个人物孙有元而言,当他步入风烛残年之际,死亡的阴霾也逐渐向他靠拢。可即便是他对未知感到害怕,儿子孙广才整日的抱怨与埋汰,以及对人世无意义的蹉跎,也让他足以谦让生命,坦然离世。然而,试图以绝食的方式迎接死亡的他,在弥留之际,烛光般微弱的生命却偏偏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仿佛象征着作者对死亡的调侃——越是想死的时候,越是死不了。足足二十来天,一直在床上躺着的祖父孙有元,在去世前一天,竟然站起来走到门槛前坐下,嘴里嘟囔一句:“还没死,真没意思。”这种徘徊在死亡边缘,对死神给予嬉笑和嘲讽的态度,充满了对死亡的轻蔑及不屑,更是作者看透生死,将其残忍本质稀释后所留下的一丝怜悯和玩味。如果说孙有元的死是人对于死亡的戏谑与调侃,那么在小说《第七天》中或许就是死亡对人以相同方式投来的报复。在小说《第七天》里,人死后并不能真正长眠。除了肉体上的死亡,灵魂还要经过“火化”这微妙程序才算得上真正消逝(即二次死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火化”死者的殡仪馆,竟有所谓“贵宾区域”的存在。而安放灵魂的骨灰盒,也同样明标价码。有为富人提供的“檀香宫殿、仙鹤宫、龙宫、凤宫、麒麟宫、檀香西陵”等种类繁多且价格高昂的区域,也有给穷人准备的“落叶归根、流芳千古”。⑥在这里,将死者的地位划分高低贵贱。如果谁生前身为权贵,那么死后也能享有特权,在“火化”时会得到插队服务的安排。这种种荒诞的设定,无一不是对于人类社会的深刻嘲讽,对人性贪婪、物欲本质的露骨批判。以为自己死后终于能够摆脱物质与名利的束缚,结果死亡却又为其开了一场荒谬玩笑。此外,文中“死无葬身之地”的双关意味也是对这种讽刺的强调和印证。

二、悲愴与苦难式的死亡幽默

余华中期小说作品多写苦难式的人物,以求将生命艰难的过程及其意义展现出来。“我的所有创作,都是在更加努力地接近真实。⑦”人们生来就是为了迎接各种挑战,在艰难中对抗死亡,在绝望中“向死而生”。也因此,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具有乐观精神,善于“苦中作乐”,在苦难的生活中找寻积极因子,从而缓解人生的悲怆。而这种将痛苦与欢笑并列的生存态度,恰恰与黑色幽默的气质不谋而合。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这种黑色幽默的表现最为淋漓尽致。卖血这一行为,本是因为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为的苦难事实。但在余华笔下,许三观却在不断卖血的过程中找到了某种快感。卖血不仅能赚钱,能使“骨结实”,卖完一次血就像“从女人身上下来”,卖完血还能名正言顺地吃爆炒猪肝喝黄酒,以此慰劳自己。由此,卖血威胁生命这一严酷的事实被不断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角色在生存境遇的胁迫下所找到的一种积极趣味,并将其化为自己战胜险境的武器,造就精神上对于死亡的超越。

余华的另一部作品《活着》,也是这种苦难式积极精神的典范。小说中的富贵从早年的纨绔子弟到后来一贫如洗、被抓壮丁。在饥荒贫苦的年代,他经历了父母去世、妻子离世、战友牺牲等不幸,还有儿子因输血过量而死,女儿在生产时死于大出血,女婿被水泥板夹死等后辈的死亡。就连唯一一个可爱的外孙,也因为贪吃豆子而胀死,只留下晚景凄凉的他。身边人的一次次死亡,对他来说,尽管痛苦、压抑、沉重,却让他在经历了一次次命运残忍的玩笑后,理解生命的意义,依旧对“活着”抱有希望,最终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在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⑧

三、残暴与血腥式的死亡幽默

余华在创作早期和中期写作风格存在巨大差异,在他转型之前,其早期作品虽然充斥着大量血腥、暴力、死亡、罪恶等元素,却并没有将作者本人的黑色幽默气质埋没。甚至,为了强化黑色幽默叙事效果,余华曾采用“戏拟”的方式重新演绎传统文本,即以一种戏谑和嘲讽的方式对严肃作品进行模仿。⑨在此基础上,余华更融入上述充满个人风格的张扬的元素,将传统文学作品重新解构和颠覆。而在这些作品中,死亡便成为他借题发挥的刀刃游戏。在《古典爱情》中,余华借用了才子佳人小说的故事外壳,故事的展开也遵循传统模式,但其内容却与传统大相径庭。⑩当人们读到柳生与惠相遇时,以为两人经历些磨难,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故事后半段,余华一改先前柔和、清新的叙事笔调,转而以“暴君式”的冷峻及残忍,描绘出一幅饥荒年代灭绝人性,人吃人的丑陋浮世绘。人们在荒年间丧失了理智和情感,暴力和死亡就像弥漫在空气的血腥味一样横行于世。《古典爱情》中大团圆结局的天真和幼稚,在余华的愚弄、摧残下彻底颠覆,情节营造的反差使文本呈现出巨大的张力,令读者为之愕然的同时,隐约窥见作者玩味的狞笑。而类似残忍的黑色幽默风格在《鲜血梅花》《河边的错误》等戏仿作品中屡见不鲜。

四、结语

对余华而言,黑色幽默是其创作风格,而死亡现象及对死亡的探讨,则作为基础,成为其赖以发挥的主题和动机。在余华笔下,死亡这种沉重、压抑的话题,被赋予或荒诞、或悲怆、或残忍的色彩和意味,而最后都被作者黑色幽默的笔调一一消解。而正是这种对死亡情节轻佻的对待、反复的调侃、玩味的安排,使读者从中获得全新的角度去解读和思考。

注释:

①汪小玲:《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②袁可嘉:《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三册(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621页。

③冯阿赛:《浅析余华小说的死亡叙事》,《宿州学院学报》第33卷,2018年6月。

④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⑤余华:《兄弟》,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⑥余华:《第七天》,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

⑦⑧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⑨范又玲:《扼住荒诞世界的脖子——论余华小说的黑色幽默》,暨南大学硕士学士论文,2010年。

⑩余华:《古典爱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赵建宇,《小小说选刊》副主编,供职于郑州小小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黑色幽默喜剧悲剧
“初创”杯喜剧大赛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杯具们的喜剧
黑色幽默
爆笑喜剧
画家的悲剧
黑色幽默
An Analysis of Black Humor in the Movie The Simpsons
近视的悲剧
兴奋剂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