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川为例的文化生态视角下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1-05-05 12:31邹芸
今古文创 2021年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邹芸

【摘要】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核心纽带,是记录民族发展历史的核心符号。然而,伴随各民族经济文化以及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以及传承存在极大的问题。本文以文化生态为研究视角,以四川夹江手工造纸为例,探讨了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生态视角;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055-02

基金项目: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项目“基于RMP分析的四川省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DFWH2019-038。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被大众看作文化遗产的工艺产品及其制作时的手工技艺,其中工艺产品是由艺人纯手工或者采取一定工具制作出来的,并且拥有一系列特点,如观赏性、创造性以及实用性[1]。因为社会环境的飞速发展,这些传统手艺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怎样重新构建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符的传承方式,怎样在商品经济潮流中求取生存,怎样实现扩展创新,这是“申遗”之后的核心课题。

一、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生存以及生态环境恶劣

文化现象的出现紧密关系到环境,手工艺进一步受到环境制约的影响。“保护文化事象,要充分尊重其内在的生命特征与丰富性,既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及其外观进行保护,也要重视他们所依靠的环境。”从这句话能够得知,在非遗保护过程中,需要依赖对附近环境因素的要求以及制约。基于此,外部生存环境进一步决定了传统手工艺的核心发展方向。现如今,四川夹江手工造纸欠缺优良的生存环境,相应的机器设备也很过时[2]。正是因为生产条件以及生存环境的约束,采取小作坊式的运营模式,或是农民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导致手工造纸在功能方面不齐全,品种有限。因为当地管理人员的观念比较守旧,欠缺一定的创新意识,未创建设计研发团队,在产品形态方面也未获取较大的突破,仅仅是维持以前的样式。这不利于手工造纸的深入发展,也对其生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生产模式过时,产品品种单一

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呈现出的艺术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特殊艺术风格并未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核心原因是手工造纸的整体生产规模较小,一般以家庭小作坊为核心,虽然也注册过公司,可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就是员工,每户人数在5—10人。他们重点生产年画、花草纸等,并未形成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销售途径有限,宣传营销过时

虽然手工造纸在历史上享有非常高的声望,但是如今面临着日益衰落的处境,究其根源,宣传营销是核心问题之一。现如今,它的销售途径一般以订购方式为核心、零星销售为辅[3]。很明显,这类单一化的营销模式导致手工造纸的生产规模小,市场影响力不大,对经济效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不利于手工造纸的可持续传承以及发展。

(四)传承后继乏人

现如今,四川夹江手工造纸的传承方式重点以师徒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核心,这种技艺的传授途径进一步阻碍了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深入发展以及创新。手工造纸的传承人大多数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观念思想很守旧,欠缺一定的创新意识。伴随环境格局的不断变化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今社会就业途径增多,加上制纸过程复杂以及辛苦,需要长期的研习,才可以切实地掌握加工工艺[4]。调研进一步发现,现如今手工造纸的生产模式比较单一,经济效率不高,不能更好地滿足大众的经济需求。年轻人的思维很活跃,对于新奇事物很感兴趣,不在乎对传统技艺进行继承,他们更加喜欢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奋斗。因此,手工造纸展现出后继乏人的情况,掌握手工造纸制作技艺的人才很稀少。

二、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策略

(一)充分保护原生态环境

不但要保护技艺传人,而且要保护与其有关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不能只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而不重视对其原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因为企业的占地,现如今手工造纸面临着严重的原材料问题。最好的文化保护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持其原生态,于是有效保护手工造纸的策略就是把其不断融入整个地域文化生态系统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更好地适应手工造纸原生态发展,以及推动创意产业化。

(二)转变生产模式与营销方式,延伸宣传途径

因为产品样态以及生产模式的单一化,对四川夹江手工造纸的了解重点局限于当地人民群众,这阻碍了其市场的延伸[5]。因此,在创意产业化背景下,首先,从市场入手,延伸创意思路,使其不断衍生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创建越来越多的销售途径,更好地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延伸人们了解手工造纸的领域。

其次,能够借助于当地的节庆以及民俗活动,在活动现场,凭借流动博物馆“动态”的特点,向人们进一步宣传手工造纸的有关产品与知识。还能够让流动博物馆走进学校与社区,实施主题活动,将公共场所的核心优势利用起来,在公共场所创建手工造纸DIY制作试点,采取有趣、灵活的形式,对部分关于手工造纸的文化知识进行宣传,使人们深入认识手工造纸。在这方面,韩国做得很好,诸如这种宣传到处可见,如地铁站以及游客服务中心,乃至烟盒上都可以见到,特别在风景名胜区更是经常见到。

最后,也能够借助于高新科学技术手段和大众传播媒介有效开展传播,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把手工造纸的相关制作技艺通过童话、动漫以及宣传片等形式不断融入人们的娱乐生活以及学习中,调动成人与学生对于手工造纸的学习兴趣,利用消费者的参与性以及新兴媒介的互动性,以充分提升手工造纸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三)创建文化生产空间

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分析,手工造纸技艺的形成以及发展都是紧密关系到社会需求以及市场的,融入本土性元素是保护传统文脉与民族特性的有效举措[6]。目前,夹江手工造纸的家庭以及作坊式的产业,大部分停留在固定客源订单加工,应该让造纸户创建体验式的文化生产空间,利用文化效应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现代管理方法以及营销策略来有效开展定位、宣传以及推广,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传统文化的相关生产,对手工劳动的乐趣进行体验;在设计领域充分挖掘以及利用传统的造纸材料,也可以将传统工艺的创造性全面发挥出来,反向推动手工技艺的有效保存以及深入发展,使造纸技艺的技术系统,涵盖其他相关工艺,如纸帘以及纸架等工具的制作技艺也会获得有效的保护。

(四)充分保护以及培养传承人

伴随部分老艺人相继离世,手工造纸后继乏人的情况日益突出。这个现象进一步引起了地方政府以及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他们提出了部分应对策略[7]。应该重点关注怎样有效保护当前的传承人以及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使这门手工技艺可以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可持续发展以及深入传承。第一,强化对当前传承人资金的投入,为其营造优良的生产以及生活环境,充分尊重传统艺人。第二,打破家族式的传承模式,借助于现代教育,主动引导年轻人。能够在部分地方艺术院校中进一步设立传统工艺专业,比如在四川相关高校设立有关专业[8]。第三,在提供经济保障的基础上,充分注重人文关怀,提升传统手工艺人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对他们的创新精神进行尊重,营造优良的传承氛围。同时也能够借助于部分社会公益团体来宣传传承人以及技艺。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核心构成部分,在我国的文化积累与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保护以及传承是我国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项核心课题。四川省应该尽快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传承以及创新,不断拓展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范围以及规模,使其变成校企合作保护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渠道,不断创建起社会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以及政府引导的现代学徒制,使传统手工技艺一直保持高质量发展,从而很好地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以及弘扬。

参考文献:

[1]邓军.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经验与反思——以自贡彩灯制作技艺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01):86-99.

[2]王春红.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深入传承研究——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一木三瓯”为例[J].科技视界,2016.

[3]刘妍君.浅析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方式[J].艺术品鉴,2016,(07):297+302.

[4]李鹏,陈爽,王爽等.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传承路径的研究[J].西部皮革,2019.

[5]迟晓丽,王慧磊.探析湘西傳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8,000(006):140-141.

[6]方玲艳.民间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以景德镇陶瓷为例[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9,000(005):111-112.

[7]周国宝,白瑰伟,朱红霞.皖南民间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

[8]秦霓.出版社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互动探讨——以上海“非遗”慕课建设及出版实践为例[J].编辑学刊,2020,000(002):53-56.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