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1-05-05 12:31马夏怡
今古文创 2021年9期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绝大部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濒临灭绝。鉴于当前情况,迫切需要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影响涉及范围大且深远,也日益受到各个国家及世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本文意在积极呼吁全社會以及国际充分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保护意识,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工作,积极参与各项保护宣传行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063-02

一、前期调研

及时发现属于四川省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深入调查挖掘,做到充分理解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全面、代表、真实作为本次调查的基本指导理论原则,全面深入调查,不强行加入自己的理解,同时也不凭自己的认识与兴趣爱好随意篡改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相关调查结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物质文化遗产大抵分为两大类:传统文化表现以及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如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拥有其表现形式的文化空间。

三、四川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及特征

四川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色则为土生土长、源远流长,极具地方特色,例如鲜为人知的川剧,在海内外均享有盛誉,又例如四川清音,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古蜀汉族文化为其资源核心,历史渊源雄厚、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显著、遗产文化荟萃、同时具有鲜明多元化发展特点,文化资源魅力独特。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成就的重要标志,记录着历史发展,凝聚着从古至今人民的智慧,不仅对于人类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展现民族、国家乃至于世界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独特性,多数现存优秀文化也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过渡而来,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传递的不只是文化价值,还有群体价值,是文化核心的指向,一个民族的沉淀积累成优秀的文化,离不开人物的精神累积,其存在意义远比想象得长远。

五、研究意义

(一)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加速社会发展的基底、支柱,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必须对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这也是当下为文化创造创新奠定基础为其铺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可以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意识,有利于实现全民“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数千年以来的沉淀,其蕴含的文化层次、精神层次都高出目前的新兴文化,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也可以更有力地推进全民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促进中国全面发展,不仅着眼于当前,还不丢弃历史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效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有极大帮助。

(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不仅仅是用来保存、保护的,还可以对经济方面有所帮助,对全面协调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样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积聚了各族人民生活上的经验、实践成果,其高度是当今文化艺术无法企及的,仔细观察有很多独特的民族文化,将文化利用起来可以作为一个连接情感的纽带,将民族与国家深深的系在一起,还可发展旅游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中之重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也是在世界立足的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承载着旧社会的精神文明,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是面对外界的有力名片,世界不能缺少多样性,保护各种各样的文化是让国家、社会多样的体现。四川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四川特有的民族精神、思维作风,代表着四川独特的风味,也是其身份的证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联系,国家文化的丰富多样,同时也对维护文化生态平衡有极大帮助,使文化间互相补充,求同存异。在教育界也可灌输优秀传统文化,让全民充满兴趣,并积极向外展示,时刻具有保护意识,让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更加健康。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问题

(一)群众知晓率低,保护意识淡薄。多数社会调查研究对象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处的生存环境了解匮乏,没有注意日益恶化的客观现实情况,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保护的社会责任感、紧迫感以及社会使命感,民间中的传统民俗文化与封建传统文化常被混为一谈,甚至有群众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对新世纪中国步入社会现代化的巨大阻碍,片面追求眼前的国家经济社会利益,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长远推动功效。

(二)规章制度不健全,经费紧缺。在园区内仅靠工作人员与公示牌的管理模式得到的成效微乎其微,几乎无法满足非遗保护工作传业化与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对于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情况来说,其资源系统开发利用不足,经费没有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保护与传承工作举步维艰。

(三)继承人匮乏, 面临失传。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推进人文精神内涵塑造与成为文化物质旅游产品资源利用方面缺乏投入与深度研究挖掘,资源可以转化为物质文化旅游产品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传承人,无法独立存在,须由传承人自己去进行传承或者延续,现实中被经济社会普遍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少之又少,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遗传承人大多属于被社会遗忘和长期走在经济社会发展边缘的特殊群体,又或是有一部分艺术技艺不精,未必能学习到艺术精髓,传统艺术技艺随时都很有可能已经失传,甚至不复存在。

(四)专护人员不充足,缺乏系统化。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力量基础不足,存在配备不科学、文化遗产保护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从事各类保护相关领域、理论技术基础知识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更为缺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工作难以真正切实做到更加好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五)教育与宣传力度小。现如今教育极少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体也极少报道宣传,在校学生了解不到相关知识,上班一族也极少主动搜索相关知识,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淡出社会与生活。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扩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度。加强对非物质生态文化遗产及其权益保护相关方面的知识宣传及科普教育,营造一个全民参与保护的文化社会和谐氛围,丰富“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宣传内容,利用网络多媒体、互联网等多种传播途径广泛进行宣传报道。

(二)鼓励传承。实行个人、家庭、群体传承方式,可以授予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称号以及证书,促进传承人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并鼓励其代代相传。

(三)开发文化产业。开展具有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群的旅游经济文化保护活动,建立重点保护区域并加以管理保护并进行开发综合利用,将各类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有效转换形成旅游经济发展优势,推动旅游经济健康发展,充足利用资金对各类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保护,相互促进,双向发展。

(四)建立资料库管理。整理和建档,形成一个资料仓储,可以尝试在当地采取数字互联网等方式,利用电视或是影音等各种多媒体对其进行纪念性的记录和储存,建立 一个可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发展民间组织。建立民俗社团协会等各类群众性社会组织,把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知识和技能的人群组织起来,充分发挥民间和广大人群的力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为传播。

(六)知识产权处理。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任务计划和相应措施,规范项目管理,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工作有迹可循,有法必据。

(七)建设专业保护队伍。可以将学校建设成为是培育专门技术性人才的教学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主要载体之一就是技术型人,在技术上和资金方面缺乏这些因素是其传承遗失的重要原因,可从召集相关专业技术性人才入手,增强队伍力量,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创新等工作,起到規划、控制的功能。

八、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其见证了中国各族人民意识形态思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是先辈们创造生产出来的珍贵作品,展现和突破出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家的作品,都是运用纯粹的手工艺制作,样式精美,蕴含着艺术的价值深远,但主要共同点都在于费时耗力,与经济价值不对等,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最根本原因。目前得到实质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乎其微,更是可以用冰山一角来形容,仍然需要各级政府的巨大投入,群众的坚定支持。国家应该切实做好各类组织和资金的保障,出台一套具有针对性并且强有力的社会实效性政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影响产生极大的影响力,社会媒体也要相应大力开发和挖掘宣传保存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绝对不能在追求现代化的新世纪忘记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马夏怡,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品。

猜你喜欢
经济全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探究新时期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