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博物馆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

2021-05-05 18:47钟雯轩
今古文创 2021年9期
关键词: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国家重视。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本文旨在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分析民俗博物馆与非遗传播的关系,并对当代语境下如何进一步推动民俗博物馆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拉斯韦尔5W模式;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109-02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现代化信息浪潮汹涌而来,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巨大冲击。并且由于非遗的表现形式较为传统,传统艺人的年龄偏大,传承者人数远远不够等因素影响,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遭到限制,非遗当中的文化瑰宝极易流失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我国在对其保护方面积极探索,不断进步。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多角度肯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表明了党与政府对保护非遗的决心与指导意见。2018年文化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提出指导意见,意见表明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感,科学地推动非遗保护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播是维系古今文明的重要纽带,它承载着中华传统智慧,有利于建设国家文化形象,能有力凝聚起民族文化共识与凝聚力。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当代社会意义非凡。

2019年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见中提出,在加强非遗的传承方面,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专注于展现民风民俗,用固定空间展示非遗的魅力,它的建设是传播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分析民俗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关系

(一)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是传播的发起者,传播主体的决策对于传播活动起着重要影响。在当代,非遗的传播主体是我国政府。多年来政府不断出台非遗保护传承类意见书,多从非遗的独特重要性入手,充分肯定其宝贵价值,在不同年份提出不同的保护策略建议,对以往的意见书进行补充完善。2020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界定了非遗范围,表明建立非遗名录的必要性,以及申报非遗的保护措施等。总的来说,政府对非遗的重视对其传承是有力的保障。

(二)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是传播的关键,只有精华内容才能被受众认可并传承。当代受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需求不仅限于表面,更在于对优质内涵的深刻理解。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广泛,种类繁多,应当恰当地进行取舍,抓住它们的不同特点,利用最合适的手段,着重呈现其特殊要点。如对于陕北民歌这类歌曲型文化遗产,用音视频的手法带给受众的感染力远远大于单纯的文字叙述。对于陕北剪纸这类的文化遗产,采用实物展示的方式带给受众的震撼远胜于电子展示形式。博物馆在发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魅力的基础之上,探求最能夠展现非遗精华的形式,最终整合为优质的传播内容。

(三)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是信息得以传播的必要方式。通过建设民俗博物馆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来非遗传播的一条新思路。民俗博物馆是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利用文字、图像、音视频、实物陈列等丰富的形式,立体化、活态化地向受众展示各种民风民俗。利用博物馆进行传播,不仅能够蕴含丰富的信息,还有助于游客实时地与非遗进行互动,使得信息接收起来更加生动有效,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建设民俗博物馆十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四)传播受众

民俗博物馆的传播受众是世界各族人民。由于博物馆作为固定空间的局限性,受众范围也有所限制。参观博物馆的群众更多的是自身关注民俗博物馆,或去全国各地旅游的能力较强。民俗博物馆当中运用多种手法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易接受性。相比于单一的文字或视频传播,人们更愿意通过博物馆实地游览了解非遗信息,因此受众也更加广泛。

(五)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衡量传播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我国逐渐建立起丰富的民俗博物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及展示的场所。人们通过博物馆进一步了解非遗的历史、发展,理解其内在的深刻意义,并对古老的文化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博物馆建设不仅能够展现城市的面貌,更能有力地推动非遗传播,增强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形象,建构起民族自信心。

二、民俗博物馆未来发展新思路

(一)政府应加大对民俗博物馆的支持力度

首先,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民俗博物馆。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当中的民俗博物馆。本地人将其看作城市形象的“名片”、共同的城市记忆;外地人将其看作新颖的文化收藏地,多喜欢在城市旅游时进行参观。但整体来说,重视博物馆的思想普及程度并不彻底,也不均衡。发达地区的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程度较高,且重视其对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落后地区的人们对它的认知较少,重视程度偏低。因此,政府应当大力宣传民俗博物馆,促进民俗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传播,向全民普及民俗博物馆的相关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深入学习,这对于非遗的传承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加强博物馆与学校合作。青少年群体作为当代文化学习的主力军之一,应当更加注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与了解。对于中小学生群体,学校可以以年级为单位定期带队,由博物馆方承接,带领学生们进入博物馆进行参观,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借此培养他们对于古老艺术的兴趣,为今后的自觉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大学生群体,可以不断提供大学生志愿讲解、带薪讲解的岗位,或积极提供假期实习机会。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鼓励大学生主动走进博物馆、深入了解博物馆,从而激发大学生群体参与博物馆建设的热情,为博物馆建设带来源源不断的鲜活动力。

(二)民俗博物馆应借助互联网平台深化建设

首先,完善民俗博物馆的线上建设。民俗博物馆作为非遗传播的主体之一,其自身应当做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改变。当前互联网普及,很多行业在互联网上都有完整的网站体系。当代国内博物馆的“领头羊”——故宫博物院的线上官方网站建设就十分完善,涵盖了导览、展览、教育、探索、学术等在内的多项板块,不仅能够帮助参观者提前了解博物馆的基本情况,还能在实地参观过后进行知识的补充,益处良多。各地民俗博物馆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完善的官方网站,不仅有助于游客的参观,更是给无法实地参观的群众提供了解的途径,有利于受众的远程学习。

其次,深化民俗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方式。数字化展示是指利用当下多媒体方式,将实物转化为数字化的多媒体展示方式。当今是全媒体时代,数字化信息传播便捷,博物馆在合理利用多媒体方面应当更加得心应手。以往的民俗博物馆已经开始重视数字化展示的运用,如运用球幕、VR技术、裸眼3D技术、投影等方式,有助于生动地展示博物馆的藏品及其淵源,吸引游客。民俗博物馆对数字化展示的探索值得肯定,但在某些方面仍然有所欠缺。如数字化展示的设备落后、形式单一、与游客的互动程度不高等。在今后的博物馆建设当中应当重视弥补现有缺漏,不断深化数字化展示的运用,使民俗博物馆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注重博物馆相关实物在传播中起到的作用

首先,推出具有博物馆特色的文创产品。文创产品是指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将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产出具有文化内涵的高附加值产品。文创产品迎合了当今人们的消费观念,不仅能在消费中得到产品的使用价值,如书签、扇子、冰箱扣等,还能在消费中加深对该文化的印象,很好地将用与学相结合。例如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中,书签呈现出兵马俑的轮廓,并在正面印有兵马俑人物的趣味版介绍,使人在使用书签之余,轻松愉悦地了解到兵马俑的知识,令人印象深刻。推广民俗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无论是对博物馆,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传播效果。

其次,应鼓励学者、专家等将民俗博物馆内的资源进行梳理研究,整理出书。书籍对于文化的传播是至关重要的,不同于以往对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单独研究,转变为以民俗博物馆为框架,进而对馆中的藏品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凸显民俗博物馆的效用,更是提供了一种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

综上所述,民俗博物馆的建设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因此在今后的非遗传承活动中应格外重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同时,在当代如何使民俗博物馆发展更适合非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极其重要的。总的来说,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魏爱霖.民俗类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J].中原文物,2011,(04):101-103.

[2]刘月林,于昭婷,宋立巍.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互动媒体设计[J].设计,2016,(14):122-123.

作者简介:

钟雯轩,女,汉族,陕西人,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指导教师:杨立川。

猜你喜欢
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
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乡贤网路”或是数字经济时代乡村振兴新思路
探究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新思路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新思路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整合催生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