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渔文化的变迁

2021-05-05 18:47刘惠
今古文创 2021年9期
关键词:青岛

【摘要】青岛具有良好的渔业生态环境,近代以来,青岛的城市地位愈发重要,渔业也随着青岛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國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人民的意识、社会的包容度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青岛的渔文化也是如此。在20世纪80年代后,青岛的渔文化也逐渐发生改变,以祭海习俗、休闲渔业这两个方面最为明显。

【关键词】渔文化;青岛;祭海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1)09-0118-02

一、青岛的渔文化

我国拥有长达3.2万多公里的海岸线,自古以来,渔业就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长期的采集渔猎的过程中,渔文化逐渐形成。渔文化是渔民在渔业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切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方面的总和。青岛地区具有良好的渔业生态环境,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然条件。耕种艰难,海上自然灾害频发,渔民也逐渐养成了忠厚、不畏艰难、淳朴、不尚奢华的性格,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形成了与内陆地区迥然不同的生活习俗,形成了青岛地区富有特色的渔文化。

在物质文化方面,渔文化主要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和船俗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青岛地区的渔民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生活习惯、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

渔民的衣服以宽松为主,颜色喜鲜亮色,上衣是宽大的“栲衫”,下着“笼裤”,天冷则加上背单以保暖。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青岛地区的渔民喜食海产品,待客饭菜与平时饮食有所差别。渔民每逢重大节日,举宴欢庆时,往往喜食海鱼,在摆放的过程中,也十分讲究。鱼头对着主家,鱼肚子对着客人,以示尊重。

海上谋生艰难,渔民往往临海而居,利用现有的材料建设房屋。海草房以厚石砌墙,把海草晒干后作为建筑材料苫成厚厚的房顶,海草房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

渔船是渔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新船的打造也是渔业生产的头等大事。新船下水时要选择黄道吉日,进庙拜神。在海上航行时,渔船也多忌讳。按照渔家风俗,因忌讳翻船,所以吃鱼的时候不能翻过来,吃鱼先吃头,意为一帆风顺。这些都能显示出渔民对于渔业生产的平安顺遂的强烈期待。

在非物质文化领域,渔文化的表现更为明显,祈祷出海顺利的信仰文化是其中更为重要的一环。渔民在出海作业以及成功归海之后都会进行祈求丰收感恩大海的民俗活动。渔民出海作业,经常遇见风暴,人们也常常会在出发前去海神庙里祈福,希望得到海神的庇佑。青岛胶州湾沿海的海神信仰主要有龙王、天后等。道光刊本《胶州志》中记载“国朝康熙二十三年,江浙闽广抚镇奏请加封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妈祖信仰在沿海地区更为普遍,是渔民、海商及其他海上生产者出海最重要的精神信仰。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寺观》记载:“天后宫有三:一在东北九十里金家口,一在县西南五十里女姑口,一在县西南九十里青岛口。”青岛沿海地域立有天后宫,沿岸渔民出海从事渔业活动之前往往会前往天后宫进行祭拜,并在船上供奉妈祖,祈求平安。

在制度文化方面,渔文化主要包括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渔民主要从事渔业生产活动,在海上进行捕捞活动,渔业组织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的管理渔业的官职称为“虞”,负责全国的渔猎生产,管理山川泽林。民国之初,近现代工业化发展在青岛尚处于方兴未艾之际,而渔业在当地社会生产中占有重要比重,政府加强对渔业的管理,促进了渔民生产方式不断提高。而此时日本政府对青岛发起进行了长达30年的侵渔活动,对青岛渔民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打击,青岛渔业从业人员大大减少,渔船网具等生产工具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青岛民族渔业受到打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市政府加强了对渔业的管理,促进青岛渔业的恢复和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渔文化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而人民的意识,社会的包容度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渔文化也是如此。在改革开放后,青岛的渔文化也逐渐发生改变,以祭海习俗,休闲渔业这两个方面最为明显。

(一)祭海习俗的变迁

自古以来,祭海就是国之大典,以祈求国家平安。《史记·封禅记》载:“秦并六国,于雍地即有四海,风伯雨师,填星之属,百有余庙。”《宋史·礼志》载:“立秋日西海就河中府河读庙望祭,立冬日北海就孟州济读庙望祭。”封建王朝时期,祭海是官方祭祀,可以保佑出海平安。我国北方沿海地区渔民以渔业为生,渔业生产不发达,渔民生活举步维艰,每逢出海捕捞之前,渔民都会前往附近的妈祖庙或龙王庙祭祀,形成丰富多彩的渔业习俗文化、渔业艺术文化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沿海渔业的祭祀活动已经逐渐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盛大节日祭祀庆祝活动。

青岛胶州湾地区的祭海节融入了现代元素,将每年的三月十八日设为“祭海日”。原有的海神祭祀成分相对减弱,文化展示功能加强,使传统的祭海习俗具有了更多的现代气息。以蓬莱为例,往年每逢正月十三,蓬莱地区的渔民就会前往龙王宫送灯祈福,而如今的渔灯节,除了保留传统的祭祀活动外,更注入了更多文化内涵,在龙王宫外搭台唱戏、舞狮以及扭秧歌等民俗活动,由以往专属于渔民的节日变为传统民俗节日,深受人民喜爱。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也由于渔民思想观念的局限,即使在休渔期,也会有人从事渔业生产活动,这些都导致近海渔业资源濒临枯竭,再加上海洋环境的污染,过度捕捞严重,渔民无法休养生息,加剧渔民生存的难度,因此渔民更加看重渔业祭祀活动,以祈求渔获。但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祭海习俗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海洋渔业生产更加科学,渔民生产观念更加进步,渔获量的增加和生产的科学性使渔民减轻了对于海神祭祀的依赖性,祭海习俗也随之变得简单得多。祭海习俗的变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娱乐性、商业性元素的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加强,为渔文化注入更多活力。

(二)休闲渔业的出现和发展

中国的休闲渔业近年来已成为许多地方大力扶持、发展的重要产业,特别是一些沿海、沿江和沿湖渔区的休闲渔业已经发展成为本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些年来,我国沿海城市渔业发展呈现普遍趋势,由于渔业产业规模和数量的扩大,沿海海域空间接近饱满,极大约束了渔业生产发展的资源环境,也因此休闲渔业成为沿海地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选择。

青岛是北方著名旅游城市,依托曲折绵长的海岸线,旅游业成为青岛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依靠山脉、物产、地形以及历史底蕴的优势,其中以崂山、城阳以及即墨地区的休闲渔业最为典型。

崂山地区海域面积广阔,拥有大小岛屿24个,岛屿总面积2678平方千米。目前,崂山区沿海渔业文化资源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为以海洋生物的科普教育为主,比如青岛极地海洋世界;一种以渔业资源的生产经营为主,比如王哥庄附近的海水养殖园;一种以旅游观光为主,比如石老人海水浴场等,使崂山区丰富的渔业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转换和利用。

城阳区位于青岛市北部区域,西南环海,东南环山,村落较多。城阳区民俗文化丰富,节日居多,城阳的钓鱼节,红岛的蛤蜊节以及韩家民俗村等,将出海旅游观光、饮食与渔业生产活动体验串联,游客乘船出行进行海上观光,再返回沿岸渔村品尝极具特色的渔家宴,体验具有代表性的垂钓、捕鱼、拖网等休闲渔业活动,构建了城阳地区休闲渔业发展的框架,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即墨地区的休闲渔业以祭海节最为有名。田横祭海节距今已有超过五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地区最盛大的祭海节。渔民举办祭海活动,以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祭海节后,渔民就整装待发,准备出海。近些年来,田横祭海节已经发展成为盛大的民俗盛会,带动当地渔民由传统渔业生产活动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转型。休闲渔业在当地取得了巨大成功。

三、小结

渔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首先,渔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海洋探险精神,渔民面对变幻莫测、险象环生的大海,渴求生存、鼓起勇气勇敢搏击,增长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渔文化蕴含着渔民对待生活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也包含着渔民朴素的生态智慧,对于渔业资源的利用不可超过自然增长,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最后,渔文化中包含捕捞民俗、渔民信仰及生活习俗。渔俗文化与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海洋是沿海地区渔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在长时间的渔业生产活动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渔俗文化。其中所蘊含的独特民间信仰与习俗,是人类进步的结晶。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城市地位愈发重要,渔业生产方式和渔业生产工具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渔文化也不断地变化,与时俱进,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祭海习俗的发展和休闲渔业的出现。总之,渔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应不断地加以挖掘、利用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叶钟英修,匡超纂增修.胶志卷十·疆域志[M].1931年铅印本.

[2]同春芬,刘悦.渔文化的变迁及其蕴涵的文化价值[J].泰山学院学报,2014,36(1):35-40.

[3]曲金良.海洋民俗[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

[4]王婷荣.青岛传统渔村文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5]徐伦成.海带叶子屋[J].史鉴,2009,(1).

[6]曲金良.海峡两岸妈祖文化遗产传承的比较与思考[J].民间文化论坛,2013(5):47-56.

个人简介:

刘惠,河南济源人,硕士研究生,郑州财经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青岛
130年,一座城的蜕变
冬日青岛的漫游符号
黑白
青岛啊,青岛
兄弟,我劝你别想灌醉一个青岛人
恋恋·青岛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美丽的青岛
青岛,20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