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南疆四地州产业扶贫成效及对策建议

2021-05-06 08:57阿班·毛力提汗
新西部 2021年3期
关键词:南疆攻坚发展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新疆南疆四地州受环境、地理等方面的影响,产业化发展体量小,基础弱,农业产业化发展抗市场风险能力与整体竞争力较弱,仍存在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技能或一技之长,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滞后。培育和发展扶贫产业,筑牢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产业支撑,成为助力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重要选择。

新疆南疆四地州下辖33个县(市)、382个乡(镇)、5061个行政村,行政区域总面积58.63万平方公里,占全疆的35.2%;2016年末户籍总人口1007.57万人,为全疆总人口的43.76%,少数民族人口占91.5%。

从区域分布上看,截至2016年末,新疆全区22个深度贫困县全部集中在南疆四地州。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县有22个,所辖的深度贫困乡192个、深度贫困村1962个、未脱贫户39.61万户、未脱贫人口162.75万,占全区未脱贫人口189.78万的85.76%。其中,喀什地区11个县、和田地区7个县、克州2个县、阿克苏地区2个县。2016年,22个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28.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73个百分点。

南疆四地州生态环境的极端脆弱、产业结构低度化、经济增长起点低起步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因此,解决南疆贫困问题,必须首先关注生存问题,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温饱问题”。

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概况

就新疆来说,南疆四地州的发展始终是一条短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下,贫困原因也比较复杂。南疆四地州贫困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社会资源不足、相当长的时期制度安排缺乏激励以及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使贫困问题突出。由此,贫困、落后成为南疆四地州的突出特征,而这一特征也成为制约其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在新疆实现总目标,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将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区域分布上看,区域整体贫困严重。南疆四地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三集中”比较突出:一是集中在艰苦条件地区。有7个是边境县,山高地偏,条件十分恶劣,脱贫难度大。二是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南疆四地州有30多个少数民族,数据显示,2015年底,总人口995.33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42.8%;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07.84万人,占南疆四地州总人口的91.2%。总面积有58.63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56万亩,而人均耕地面积为2.1亩。南疆四地州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区。未脱贫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受浓厚宗教氛围和极端宗教思想影响,既要去极端化,又要扶智扶志,脱贫攻坚难度大。三是集中在文化和受教育水平低的群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显示,没有摆脱贫困的人口当中,初中文化水平占44.77%,小学以下文化水平占53%,文盲或半文盲的占6.89%。

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不断推进,党中央和国务院加大了对南疆四地州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支持力度,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20年11月14日,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批准莎车县、叶城县、伽师县、英吉沙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阿克陶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区308.9万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新疆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南疆四地州产业扶贫工作成效

(一)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

南疆四地州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发展指导,帮助贫困地区转移发展理念、明确重点任务。自治区先后组织编制了《南疆四地州区域发展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自治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编制了南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为产业扶贫提供了科学依据。新疆从源头上拔掉“穷根”的主抓手是新疆现代畜牧业、特色林果业、中药材等种养殖产业脱贫。

回顾新疆特别是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历程,有一个特点十分明显,那就是各地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尤其是最后摘帽的10个贫困县,均位于南疆和田、喀什地区和克州三地州,这些县立足自身优势,将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把促进就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保障,持续稳定提高贫困群众家庭收入,一条条特色产业链逐步形成,成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点。

新疆通过“千企帮千村”活动,解决万人就业。“造血式”的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2016年以来,新疆连续组织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和“民营企业南疆行”活动,引导各类民营企业及商会与各地深度贫困村签约结对,通过吸纳就业、打造特色产业等共建方式,助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自治区扶贫办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低,全区共有1274家民营企业参与“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共帮扶1308个贫困村,使27万多名贫困群众受益,投入产业帮扶资金19.84亿元,公益捐赠帮扶1.95亿元。“千企帮千村”精准脱贫工作以南疆四地州为主战场,聚焦22个深度贫困县、1904个深度贫困村,指导全区各级工商联和商会动员和组织民营企业进行一对一帮扶,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全覆盖,认真落实好帮扶责任,完成好帮扶任务。

新疆最后摘帽的10个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表明,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不仅是根本依托,也营造了脱贫攻坚后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各地在产业脱贫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经验和做法,不仅进一步夯实了脱贫基础,提高了脱贫成色,还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各族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调研发现,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各地结合本地发展情况和政策优势,逐渐摸索出一条借助扶贫资金实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和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双赢之路,具有很好的启示性。特别是“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南疆四地州掀起了“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热潮。如今,民营企业帮扶方式日益多樣,从以捐款捐物、安置就业、投资项目为主要形式,发展到教育扶贫、卫生健康扶贫、扶贫车间、消费扶贫等新模式新业态,而且越来越精准。比如和田地区依托“县有龙头企业、乡有规模企业、村有扶贫工厂、户有小作坊”四级架构,2018年以来,成立或扶持壮大农民合作组织1113个,通过走“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体+基础户+贫困户”等模式,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到村、覆盖到户,实现县、乡、村三级产业全覆盖、户均受益全覆盖。

首先,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贫困群众增收、产业构建和区域经济发展“一石三鸟”。洛浦县西域春乳业良种奶牛繁育养殖基地目前已有3700余头奶牛实现高标准养殖,企业生产线现代化程度与北疆畜牧业发达地区几乎没有差异。当地在尊重贫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将用扶贫资金购买的扶贫牛入股企业,贫困群众每年获得分红,企业用入股的扶贫牛组织扩大生产,实现产业稳定发展。据测算,扶贫牛入股企业的模式,为企业节约了买牛资金,使建厂投资额减少约25%,减轻了前期投资压力。同时,每头牛每年可实现分红2500元,為贫困群众构建起长期增收渠道。轻装上阵的企业对洛浦县畜牧业长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今年,该企业已启动乳品加工厂建设项目,项目投产后,将填补和田地区乳品加工领域的空白。

其次,契合产业发展,培育区域特色。各地在布局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打好“特色”牌,不仅注重挖掘特色产品,更注重探索特色生产模式。和田地区墨玉县林下养鸡就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胡木丹村村民麦提图尔迪·阿依麦麦提依靠林下养鸡,今年已实现收入4700元,同时他还在村里的养鸡合作社上班,预计年收入超过1.1万元。林下养鸡在当地受到村民普遍欢迎,首先是解决了“在哪养鸡”的问题。林下养鸡不仅充分利用了核桃树下空闲的土地,还实现种植、养殖循环促进。其次,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援疆帮扶资金,建设养鸡棚等配套设施,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村民可以免费领取鸡苗参与养殖,盈利后再交还购买鸡苗的钱,提高了参与积极性,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墨玉县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不断推动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有2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产业和项目带动实现了增收。

(二)找准契合度,实现产业长期健康发展

2019年,农副产品加工业取得显著成就。主要是特色林果加工类、粮油及特色农业加工类、棉花加工类、畜牧产品加工类等产业发展迅速。南疆379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从事特色林果加工的企业1951家,总产值58.83亿元;固定资产42.19亿元;营业收入51.5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58亿元;上缴税金0.81亿元;从业人员2.47万人。

有了疆内国有企业在南疆重点贫困县市布局布点的鼓励政策,南疆林果、肉类、饲料等优势加工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此外,葡萄酒、乳制品、饮料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番茄酱、甜菜糖等特色产业,特别是在南疆四地州通过落实“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四级架构模式,实施“兔、鸽、羊、鹅、鹧鸪”五大畜禽业,都为南疆广大群众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

要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造血”能力,带动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脱贫,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调研发现,各地在发展扶贫产业的过程中,把产业发展契合度作为重要考量,既突出区域经济发展资源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又满足当地群众生产习惯和就业需要,以此实现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第一,通过产业细化分工,提高综合生产效益。和田地区于田县希吾勒乡达西库勒村村民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养羊产业发展分工更加明确,企业负责育种工作,育肥和扩繁等工作由村民配合完成。这种农户管中间、企业管两端的发展形式已广泛运用在和田等地的畜牧养殖产业中,农民在自家庭院就能参与现代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增收。这种方式有两个优势,一是在龙头企业带领下,农民养殖技术普遍得到提升,防疫、科学饲喂等工作都能获得企业的技术指导;二是有了龙头企业引领和老百姓的积极参与,当地可以优化调整产业发展结构,补齐产业链短板,使产业发展规模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第二,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扶贫产业要更好发挥带贫益贫作用,提高效益是必由之路。近年来,和田地区于田县立足自身环境资源优势,布局发展玫瑰花产业,让沙漠玫瑰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

在这一过程中,和田地区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突破口,加大研发力度,形成了玫瑰花精深加工系列产品。企业不仅建成1万亩玫瑰花种植基地,实现玫瑰花规模化种植与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的有机结合,还形成了集玫瑰花香料、食品、化妆品、日用品于一体的玫瑰加工产业链。目前产品种类已达70余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提高于田玫瑰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不断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益。

喀什地区英吉沙县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将当地著名的色买提杏通过烘干、冻干等技术进行精深加工,生产出杏仁、杏酱等附加产品,在促进色买提杏实现鲜品销售的同时,将果肉、果核等资源充分利用,提高产业附加值。

第三,建立密切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双赢。和田地区皮山县目前已有14个乡镇布局鹅、兔等特色养殖,群众在村里就可以实现增收,与企业发展实现共赢。据测算,企业农户携手经营,能使兔的养殖效率提高40%。

第四,企农利益的紧密联结对各地发展产业带来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不仅实现了产业发展节本增效,还极大促进了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热情,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生命力。今年以来,仅在和田地区,就已先后落地一批大型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460余家养殖合作社发展,覆盖农户超过45万人,一大批小农户通过特色产业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效衔接。

第五,打造增收支点,激发内生动力。“喀什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农民合作社、保鲜库、畜牧良种繁育中心和养殖小区、乡村车间建设,支持一批农业投资企业做大做强,构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推动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工贸农一体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了,利益联结机制长效化之后,势必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分享扶贫产业链和价值链收益。”①

产业发展吸纳更多贫困群众参与,提高产业生命力。吸纳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不仅是企业发挥带贫益贫作用的显现,更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一种表现。叶城县通过推进林果提质增效,构建形成了县有龙头企业、乡镇有种植基地、村有合作社的核桃产业发展格局,全县有30余万人参与核桃产业,核桃收入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35%以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则充分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林果、大棚蔬菜、西甜瓜等特色种植业,成立专业合作社422家,整合土地10万亩,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扶贫格局,为贫困群众探索出一条脱贫增收的新路子。

可以明显感受到,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进程已呈现出几个明显特点:一是随着产业布局科学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步得到提升;二是参与产业发展的收益不断提高,产业经营收入在人均收入中的占比稳步提高,产业发展的吸引力、生命力更强。

(三)坚持援疆资金项目向深度贫困县、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一方面有对口省市的支援,另一方面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招商引资,补短强弱,推进了南疆四地州现代工业的发展;10個援疆省市在南疆四地州共援建工业园产业园42个,引进农副产品加工、电子装配、纺织服装等领域5500多家企业入驻,吸纳贫困人口就业8万多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跨越式发展。笔者从自治区扶贫办了解到:2018年以来,新疆和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工商联开展了“民营企业南疆行活动”,有力推进了招商引资;如2018年到位招商资金180亿元,2019年实现签约招商资金317亿元,投资项目176个。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到位资金253亿元,到位率达到80%,开工项目172个,开工率98%。2019年招商引资确定的意向项目,在今年已确定650多个项目、400多亿元投资,目前正在陆续到位。另外,自治区249家单位定点帮扶279个贫困村,加大转移就业、抓好产业扶贫、补齐基础短板、激发内生动力。中央16家单位定点扶贫27个贫困县,实施131个帮扶项目。经济实力较强33个县市区帮扶南疆四地州27个县市。其中:乌鲁木齐市对口帮扶和田地区,昌吉州对口帮扶克州,伊犁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对口帮扶喀什地区,哈密市、吐鲁番市对口帮扶阿克苏地区。

(四)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

近年来,对口援疆省市和新疆政府连续组织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和“民营企业南疆行”活动,动员民营企业深入开展产业援疆、扶贫协作活动,与各地深度贫困乡村签约结对,用吸纳就业、打造特色产业等方式,助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帮助南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共有1274家民营企业投身“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和“民营企业南疆行”活动,共帮扶1308个村。今年,“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和“民营企业南疆行”活动一方面抓好公益扶贫项目落实,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了消费扶贫行动,帮助南疆四地州销售扶贫产品;继续发挥产业扶贫优势,巩固脱贫成果的作用,目前已经逐步在南疆四地州生根开花结果,受到了当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南疆四地州涌现出一批以产业脱贫为抓手,以“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同时,通过积极引进新经济农业品类与农业科技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助力新疆确保2020年如期完成各项脱贫攻坚任务。

南疆四地州各地都在进行着如何精准把脉产业扶贫,补短板、强弱项,增强“造血”功能的探索。在这里,产业促进就业在南疆四地州发挥了显著作用,取得了新业绩。自治区以产业带动就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就业惠民工程。近年来,自治区在南疆四地州积极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产品组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就业,努力拓展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新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扶贫车间”“卫星工厂”“民生坊”吸纳就业,支持农业经济组织发展扩大就业,推动产业(工业)园区稳定就业,鼓励发展小微企业自主创业,增加收入,促进了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达275万次。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和“短平快”项目就带动近30万各族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特别是近几年来,自治区支持南疆四地州“六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优惠政策落地。2019年,南疆四地州持续用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旅游产品加工业等“六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带动新增就业10万人。全疆县乡村三级共落地特色产业项目1799个,覆盖110.9万贫困人口,持续推进南疆四地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自治区对南疆四地州电子装配、鞋业、玩具、假发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财政补贴政策。视产业带动就业情况、产业发展情况、自治区财力状况等,适时纳入自治区财政支持范围。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扩充就业容量,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如今,随着产业发展体系日趋健全和就业惠民政策的落地实施,“家家有门路、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已逐渐成为生活常态,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这几年喀什地区伽师县乡村农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他们是伽师县“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方案的受益者,获得了多样化的灵活就业机会。今年,伽师县为实现贫困群众充分就业,在项目建设、企业、公益性岗位等方面开发岗位4.7万多个。在和田地区洛浦县,当地积极推进“园区企业+”建设模式,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村两级建设8个乡镇扶贫产业园、80个村级工厂,将就业岗位延伸到农户家中,全县实现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平均每户1.5人稳定就业。喀什地区莎车县通过打造集种植、收购、深加工于一体的巴旦木产业链,引进巴旦木油、乳、巧克力等深加工企业,组建了68个专业合作社,带动262个林果专业村、12万农户实现稳定增收。

“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村干部及时发现贫困群众就业困难,并帮助找到合适的岗位,已经成为实现就业脱贫的可靠保障。今年,和田地区策勒县筹集资金1亿元作为防止返贫公益性岗位基金,为有外出就业困难的贫困家庭提供护路员、防疫员、保洁员等就业岗位,实现返贫风险人员就业兜底保障,确保实现一户至少一人就业。喀什地区莎车县也加强了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家庭的收入监测,找准原因,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为他们提供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确保就业稳定,脱贫成果稳固。

稳定的就业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面貌,大家依靠勤劳双手开创美好生活的信心更足。一方面表现在家庭收入的稳定提升,在疆内转移就业的劳动者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远高于在家务农收入。另一方面表现在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现代化生活方式快速普及,通过辛勤劳动,大家穿得更美、住得更暖,生活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大变化。

(五)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就业质量

调研发现,各地在发展产业、扩充就业容量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的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第一,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就业能力。有岗位、有技术是实现稳定就业的两个重要前提。新疆昆仑绿源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把对员工的培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定期组织普惠性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目前已吸纳600余人就业,其中一半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南疆贫困地区,培训已经成为促进就业工作不变的主题。近年来,各地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着眼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积极开展基本劳动素质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的就业技能。以和田地区为例,2019年共有10.33万农牧民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就业9.83万人。

第二,做好员工权益保障,实现产业发展与员工成长双赢。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细胞,员工则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财富。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各地充分尊重公民的劳动权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仅有力支持了脱贫攻坚,更为企业和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第三,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如今,一批创业者正活跃在乡村,成为扩大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目前,和田地区洛浦县已通过自主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近2万人实现就业。

支持创新创业成为各地促进就业的一种全新实践。各地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持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自主创业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为有意愿、有条件的创业者营造良好环境。

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让许多人经过自主选择,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从农村到城市,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由农民变为工人,不仅学到了技能,提高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实现了人生价值,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大家一致认为,只要勤劳努力,脱贫攻坚的成果就一定能更牢固,全面小康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南疆四地州产业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演进缓慢,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滞后。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南疆四地州受环境、地理等方面的影响,产业化发展体量小,基础弱;农业产业化发展抗市场风险能力与整体竞争力较弱。南疆四地州贫困乡村存在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技能或一技之长;组织化程度不高、融合程度不高或品牌不响、产业链不长、覆盖范围不广等问题;还存在产业发展集约化水平不高,就业能力欠缺,精准脱贫依靠产业发展稳定就业、增加收入难度很大。再加上受自然环境、区位局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历史欠账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县的乡村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缓慢,具体来说,农副产品加工在数量、质量、体制机制、技术水平、研发能力、销售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短板。

(一)龙头企业效益增速减缓

当前一方面受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宽,另一方面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减少致使企业人工工资节节高升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南疆农产品加工企业效益增速有所减缓。如大部分油脂加工企业在面对原料成本上涨、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产能整体过剩的情况下,因自身调节能力不足,不能提高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不能延长产业链,使得产品更新换代慢,在盈利方面没有新的增长点,使得企业效益不断下降。部分龙头企业依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没有高精尖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团队和科技人员,造成企业研发人才和研发设施缺乏这是制约龙头企业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无法脱颖而出的主要瓶颈。

(二)利益联结机制有待规范和完善

企农利益联结松散,大多数仍是订单带动模式,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还是比较松散的利益联结关系,再加上有些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农户自我保护意识不够,使得企农关系还仅停留在初级的买卖关系上,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很多合同订单存在内容不够详细,权责利不够清晰,合同履约率始终难以提高。农民合作社登记门槛低,部分合作社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产品质量标准低,不能有效发挥带动作用。

(三)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

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资金的缺乏和资本运作经验的匮乏是许多企业家所共同面对的困难。具体表现为:一是贷款准入门槛高。金融部门对企业贷款时常常特别强调质押、抵押、保证担保的作用,然而较多企业没有具备这些条件。二是金融部门在贷款过程中对抵押资产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对集体性质或租赁土地作为贷款抵押物都不认可,使得很多企业难以以有效抵押物的形式获得贷款。此外,抵押担保评估手续繁杂,有效时间短,评估费用高;三是放贷时间与企业需求存在时间差,难以及时满足企业需求,造成商机的延误,制约企业发展。四是贷款利率短期内上浮过快,增加了企业的还款压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能力。

(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滞后

大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处在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阶段,缺少精深加工。从事农产品初加工企业不少,而精、深加工企业不多,多次加工增值能力较差。南疆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与全疆差距较大。农超对接销售、电子商务销售等尚处在起步阶段,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例如和田地区,在地毯、玫瑰花、大芸、特色林果等农产品方面都没有形成规模,扶持重點不突出,布局分散,部分企业以次充好、良莠不齐、品牌杂芜、名目众多(如和田大枣),致使同类企业整体信誉度降低,使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不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削弱。严重影响了林果业的持续发展。其根本原因体现在种植面积和种植水平的迅速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加工、保鲜、运输能力的严重滞后之间的不协调。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当前新疆全区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固。二是人才和科技劣势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当前劳动力素质低、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开拓性应用人才、人才流失和科技成果普及应用率低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一直以来严重制约南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创新。目前南疆培养、引进人才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人才的匮乏将会严重影响南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特别是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滞后,使南疆龙头企业的市场营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企业的领军人物,特别是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南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企业科技管理改革和创新方向,提高农业科技转化和创新效率。三是经营风险加大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硬性成本增加。现阶段,生产加工原料价格接连上涨,企业用工成本也不断增加,致使龙头企业经营性成本节节攀升。四是南疆大部分深度贫困县与国内外市场较远,位于国内市场运营体系最尾端,使得南疆农产品想要进入其它市场的运输成本相比其他省份远远高出,资源优势被空间劣势所替代,农产品物流渠道不通畅,同时缺少多变的市场信息资源,难以掌握市场动态的变化,信息不对称成为南疆产业化发展制约条件之一。农产品品牌在全国市场影响力提升难度大,也是南疆产业化发展的短板。

南疆四地州产业扶贫对策

培育和发展扶贫产业,筑牢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产业支撑。应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多年的脱贫攻坚工作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既是实现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较快增收达标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性的长久之策,是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性措施,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长远之计。

选对主导产业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关键所在。2020年9月7日自治区召开的产业扶贫暨稳岗就业工作推进会议强调指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克服疫情影响,下足绣花功夫,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产业扶贫要把握主攻方向,着力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培育引进带贫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产销对接、加强政策支持和资产管理、做好风险预警处置,确保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②当前,南疆四地州贫困乡村的产业呈现出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态势,各地都在如何强化产业扶贫,补短板、强弱项,增强“造血”功能等问题上进行着新的探索。但多数深度贫困乡村看似大小产业遍地开花,主导产业还是发展缓慢,带动经济发展作用不足。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一般性的扶贫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正发生更深层次的变化。步入“后脱贫”时代之后,支柱产业有利于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因此深度贫困地区乡村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要探索具有地方优势的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应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从畜禽养殖、林果优质提升、生态农业、传统手工业、特色旅游、‘合作社+农业、订单农业以及村企合作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实施重点产业进村入户工程,依托优势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组建、大户带动或者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动,实现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发展链条,逐步培育、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建立以产业发展促扶贫攻坚的产业扶贫政策体系,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支持。”③

贫困地区基层实际工作经验证明,具有相对稳定的和具有长期性的主导产业是稳定脱贫的基础;没有产业的带动贫困地区就很难实现摆脱贫困;缺乏产业的支撑,也就更难实现持续性脱贫。因此,可以认为,产业发展、产业支撑是增收的根本、脱贫攻坚的基石。

南疆四地州贫困地区是典型的少、边、穷地区,地处偏远,交通相对闭塞,自然环境条件差,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和田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8亩)。深度贫困地区应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主打品牌”的产业布局,将产业布局到户、就业布局到人,发展一批特色种植、设施蔬菜、特色林果、现代畜牧业基地,确保每个贫困村、绝大多数贫困户都有一个主导产业、一人稳定就业,都要有一项稳定产业,确保每户贫困户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要完善产业带动脱贫机制,让农民群众更多分享到产业增值收益,调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要完善企业与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机制,这样产业扶贫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循环。要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抓好“精准”这个关键,来一场振兴贫困乡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要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建立健全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相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打造一县一主导产业、一县一主打品牌,不断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发展,实施产业脱贫精准举措,做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要进一步激发传统产业优势,提高脱贫攻坚质量,特别是深度贫困乡村针对人均耕地面积少的问题,要大力实施提质增效工程,重点采取贫困村良种工程、科技支撑、加大投入三大措施,全面提升农作物水平和质量效益,实现设施农业产业增收增效。

精准定位是产业扶贫的关键一招。“产业扶贫”要防止产业与贫困户之间的“断链”。因此,要继续采取推动产业链,实现县乡村三级产业全覆盖,户户收益全覆盖。而如何延伸产业链、如何深度产销对接、如何机制更加长效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尤其是研究制定长效机制十分重要。通常情况下,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比较困难,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如,产业发展要实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等。南疆四地州优质农产品品种很多,但有品质、无品牌以及品牌低的現象普遍存在,对此应积极培育乡村产业品牌体系。这就必须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做好产业选择和培育,体现地域产业特色,着重在“特、新、优、绿、实、强”等六个方面下苦功,做出实际成效。

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扶贫需要人才支撑,离不开科技的力量。要注意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乡村产业人才培训,提升劳动者发展产业的能力。要落实好扶持创业发展政策,为民营企业家提供搭建创业的平台,夯实乡村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与社会环境。“强化对口支援中的产业帮扶作用。应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深挖广拓发展潜力,努力争取对口支援省市多方面的资源,促进对口支援省市与受援地深入开展优势互补型产业发展合作,切实从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信息等方面带动自身乡村产业发展,共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及经营体系,持续提升对口支援的产业扶贫效果。”④

在实施产业扶贫时,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今,南疆四地州“互联网+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困境就是缺乏电商人才。南疆四地州贫困农民90%以上都是少数民族,他们对电商的认识和了解非常匮乏,因而缺乏电商人才是“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困境之一。为有效缓解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特色林果产品“卖难”问题,要发展电商扶贫也就是“互联网+精准扶贫”,为此,要促进线上线下经济消费融合发展。创新“精准扶贫+互联网”电商模式,加强与国内电商平台合作,开展农产品销售工作,从而带动南疆四地州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带动农民增收,助推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要鼓励开设网店,通过小额贷款和网络资费补助给与支持电子商务,以带动区域电子商务发展。

要创新消费扶贫模式,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南疆深度贫困地区政府要为农村搭建电商平台,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民-网民-网商”的转变,推动农民进行电商自主创业。要结合各县市贫困乡村的实际状况,详细了解贫困农户的基本情况,全面掌握农户实际脱贫需求,对于其中符合电子商务扶贫的,资助贫困户开网店,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有效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品渠道窄、难销售等问题。

要加大农村互联网普及力度,对贫困农户进行组织培训,由村里的电商示范户向农民推广与讲解,吸引农户加入互联网时代。也要鼓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专业合作社领头人、农业生产标兵等进行电子商务的培训与学习,使他们掌握电子商务方面的相关知识技能,培养他们成为农村电商的示范者,带动贫困农户通过加入电商平台把特色农产品在网上销售,推向市场。特别是要注意利用援疆机制,充分利用好援疆机遇,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消费扶贫专馆,销售南疆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此外还要与高职院校进行对接,邀请电商专业人员和专家给贫困地区农民群众进行电子商务专业培训,指导农民群众掌握电商知识,提高他们通过电商创业致富的本领。

做好消费扶贫工作,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南疆绿洲有着“大果盘”的美誉,南疆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和名特优林果品种资源,发展林果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已初步建成了以杏、核桃、葡萄、香梨、红枣、石榴、苹果、巴旦木、甜瓜等等特色农产品品种繁多,品质优良。林果种植面积超过1500万亩,优势特色林果产业带正在形成,林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林果业正在成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由于远离内地市场,物流不畅或受物流时效、销售半径小、成本高等因素限制以及今年受疫情影响,南疆部分贫困地区林果产品出现滞销。这些问题是不少贫困农民群众增收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出疆贵”“出疆难”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南疆特色农副产品在内地市场的销售;“果香也愁卖”,成了制约南疆各族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瓶颈。因此,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才能让更多农产品进入全国各地市场。因此,需要打通销售渠道和拓展市场,强化产销对接,提升价值链,完善带贫链,帮助更多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为解决特色农产品“卖难”问题,今年,援疆省市和中央定点单位通过特色农产品直接对接消费扶贫专柜、消费扶贫专区等模式,正在做打通农产品销售环节通道的工作。我们认为,今后,要继续建设和完善消费扶贫专柜、消费扶贫专馆、消费扶贫专区,形成推进贫困地区消费扶贫的抓手。援疆省市和中央定点单位应切实履行帮扶责任,在消费扶贫上帮助解决扶贫产品滞销卖难问题。新疆各地各级政府都应积极参与和开展好南疆四地州贫困地区消费扶贫行动,采取多种形式帮助销售扶贫产品,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群众稳定增收。

总之,产业扶贫是推动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其中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干部、技术人员以及致富创业人都是带动“火车头”的共同力量。因此,参与其中的每个对象都要立足当地自然禀赋,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发挥各自的特点,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深加工,提升特色产业附加值。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乡村是新疆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而“产业扶贫”就是打赢这一主战场的利器,我们一定要通过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助力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

注释

①张治立,韩沁言,拍热扎提·阿不都,张瑞麟:啃硬骨头 产业扶贫再加力——来自南疆四地州的调研,来源:新疆日报,2020年5月15日。

②据新疆日报记者赵志芸报道:自治区召开产业扶贫暨稳岗就业工作推进会议,来源:新疆日报,2020年9月7日。

③阿班·毛力提汗,曹兹纲:脱贫攻坚,新疆一定打得赢——2019年新疆脫贫攻坚报告,新西部,2019年2-3月上旬刊,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

④陈宏:振兴乡村产业 助力脱贫攻坚,新疆日报,2020年6月30日。

作者简介

阿班·毛力提汗 新疆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首席专家,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民生、贫困问题、治疆方略问题以及新疆少数民族哲学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南疆攻坚发展
南疆木棉红似火
攻坚脱贫
区域发展篇
南疆干部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做活南疆“棋眼” 取得全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