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胜利后陕南扶贫文旅产品设计思考

2021-05-06 19:23石历丽
新西部 2021年3期
关键词:陕南秦岭衍生品

陕西省南郑县作为秦岭、巴山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既聚焦国家扶贫开发攻坚工程,也在与秦岭-大巴山及毗邻地区组成的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所关系的全国生态环境大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扶贫文旅产品设计兼顾扶贫与文旅特色的双重意义,以持续推进文旅开发等重点扶贫项目中的科技研发为抓手,不仅体现高校、院所、企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在秦巴片区的示范推广价值,也体现国家扶贫工作支持重点。

习总书记在2020年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会议上总结:“在党中央团结带领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历时八年的齐心奋战,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本文以陕南汉中市的南郑扶贫服饰旅游文化衍生品设计为例,对于陕南扶贫文旅产品设计的特征与趋势进行思考与探索。

陕南扶贫文旅产品设计的特殊性

南郑环抱于陕南汉中盆地、汉江与巴山之中,为陕南与四川接壤地,汉水将其与汉中市汉台区连接,气候介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有“小江南”的美誉。南郑资源丰富,人文荟萃,中国古代水文地理典籍《水经注》记:“南郑之号始于郑恒公。恒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据传由此而得名。南郑作为陕西旅游资源大区,是沟通西安、安康、重庆、成都、天水、宝鸡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拥有世界级的天坑群、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红寺湖、南湖、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汉山广场等。

在《中国知网》分别以“秦巴扶贫”和“陕南扶贫”为主题检索获得的研究成果较少。其中,通过对陕南山区文化扶贫的实地调研,熊红霞在《陕南秦巴山区文化扶贫对策研究》[2]中认为内生持续性和多元驱动性是陕南文化扶贫思路,为打造文化扶贫与生态共赢,建议以产业化经营、数字化惠民为创新文化扶贫载体;《全域旅游视角下秦巴山区旅游精准扶贫研究——以商洛市为例》[3]归纳政府主导、移民搬迁、景区帮扶、企業主导、生态可持续、农旅结合等模式是陕西较为主流的旅游扶贫模式,为文旅扶贫产品设计提供背景。

陕南扶贫文旅产品的设计特点

秦岭区域的生态、经济与文化发展质量体现出国家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计的高度重视;基于国家重大战略背景的陕南扶贫文旅产品设计的主要有如下特点:

1、依托秦岭大资源——应用智能化科技手段,从不同视角,系统梳理秦岭文化旅游资源的留存与创新模式,构建秦岭文化资源数据库。秦岭富含的世界自然与人文双遗产的性质不仅是文旅产品的设计资源库,也是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源头与“龙脉”,西起甘肃临潭,经麦积山入陕,在陕、豫交界处三分支向,横贯中国中部,走向数变,形成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生态资源独特,地质学价值突出,秦岭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厚重的滋养内涵需要深入挖掘。同时,秦岭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秦岭及秦巴区域的人文资源丰厚,其天然屏障作用成就了周秦汉唐乃至后世王朝。秦岭一度是我国历史舞台的核心,将关陇、三秦、中原、巴蜀等地域多元文化融汇。秦岭本身涵盖着丰富的本土与外来宗教文化资源,以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华山、终南山等为代表,老子、武财神赵公明、姜子牙等人才辈出。

因此,南郑等秦岭周边地区保存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成果、文旅资源、地方戏曲音乐、方言文字、民间美术、风俗节庆等,大量壁画、石刻、雕塑、陶俑等文物遗存记录着活态秦岭文化的特点。在扶贫的同时,应肩负保护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价值的责任。依据秦岭文化多维度特点,建设秦岭文化资源的相关系统数据库,从设计源头上重视这些文化资源,便利秦岭文化资源的后续设计、应用与多维度应用,以科技手段反映与保存秦岭珍贵的文化资源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文旅工程,使得多部门、多学科发起对秦岭珍贵文化资源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研究与保护。

2、小文创、大扶贫——以创新研发富有地域特色的南郑文旅衍生品为抓手,发挥文化、旅游在秦岭扶贫攻坚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秦岭磅礴珍贵的文化资源亟待研究与开发应用,秦岭孕育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是文旅创汇的资源。另一方面,创新性文旅衍生品设计开发及其产业发展为秦岭区域扶贫攻坚提供切实性的精准施策与技术载体,为秦岭相关龙头企业的文旅衍生品设计创新、秦巴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创业扶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员的就业创业等提供灵活的技术支持与实操作性强的产业平台。

就某种意义而言,陕南扶贫文旅产品是新时期保存与传递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陕西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独具地域特色的陕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宝贵资源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使其与现代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本项目组以南郑县为中心的秦岭扶贫服饰旅游文化衍生品设计研究,通过对南郑县及汉中自然、人文、民俗等人文条件的旅游资源调研,发现当地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但缺少针对当地旅游景观和地域特色的对口文创产品,受疫情影响,经济压力大、文旅环境复杂,针对当地旅游文化、创业者、贫困人员或企业自身实际,在资金有限条件下,设计开发的服饰旅游文化产品必须能够切合实际、精准、适合进入市场,实现销售。本研究组设计调研发现以南郑特色的熊猫、朱鹮等秦岭四宝、油菜花等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元素设计的文具笔袋、便利包、手袋、手机包、Ipad包、钥匙包、丝巾、披帛等服饰旅游文化衍生品,以特色性、环保、休闲、时尚、便宜、便携,具有实用价值,避免了目前旅游文化产品的低俗同质化,适合在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侯墓、张骞墓、蔡伦墓、李家村遗址、张良庙、洋县智果寺、良马寺觉皇等地旅游市场销售。

3、设计研发,取之秦岭,还之秦岭——应用秦岭文化元素创新研发特色文旅衍生品,既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秦岭文旅衍生品的多样化需求,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又造福于秦岭脱贫致富,扩大社会对于秦岭文化价值的认知。文化旅游衍生品设计重在以确定精准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的精准设计研发,与当地政府、扶贫办、企业、扶贫创业者或贫困户合作,进行精准性、针对性服饰旅游文化衍生品设计研究,帮助创业式扶贫开发,使群众稳得住、有就业。“以文旅衍生品设计研发与加工技术、产品创新、技术掌握,订单试点、家庭订单、家庭和企业联动订单等灵活形式发展产业”,[4]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本研究组的服饰文旅衍生品设计案例以汉中特有的柑橘、自然风光、“汉中八景”、西汉遗址、“四大国宝”、“四园”景区、油菜花节等文旅资源为核心,其环保性、地域文化和特色性文旅衍生品需求较大,小件、小批量的个性化丝巾、各种轻质手提袋等女性与儿童服饰旅游文创产品与艺术品受到市场欢迎。由此衍生出的本研究组以西安蓝田为基点的《白鹿原服饰文创产品制作技术扶贫培训》获得陕西省教育厅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立项,《三分颜色开染坊——扎染工艺创意体验及产品设计体验坊》获陕西省教育厅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立项。

过渡期陕南扶贫文旅产品设计的要旨

帮助帮扶对象找准脱贫定位,设计研发特色性文旅衍生品:积极利用“互联网+模式与资源”,借力陕南丝、茶、文、旅、食等特色资源优势和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资金和旅游方面的政策优势,发挥扶贫农产品产销活动、电商资源,开拓陕南扶贫文旅产品及其衍生品的网络销售、远程定制等,增加收入。本项目组在实施中调研了陕南紫阳三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现该公司就是抓住电商发展优势,以调集、组合全县最优最全的陕南富硒茶、农副产品等扶贫产品的销售为龙头,拓展消费帮扶理念,其中积极带动本地与茶有关的茶叶产品、茶艺文化、茶服、茶具包装、茶艺旅游文创扶贫产品,因此,相关市场的本地需求和国内外客户需求都很高。

发挥扶贫服饰文旅产品对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的作用,将设计开发和技术扶贫、服务扶贫结合: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的衔接过渡期内,一些大中型移民易地搬迁后集中安置区新建设的配套基础社区、村落、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区域的基本设施、文创旅游区域环境的软装陈列、家用纺织品、员工服产品、文旅体验服饰甚至校服等有着大量的本地化需求与市场。这就增加了扶贫就业与创业机会,陕西高校众多,学科门类齐全,高等教育体系健硕茂盛,技术与人才优势突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取得许多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文社科成果,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發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因此,继续发挥陕西高校在扶贫文旅产品创新设计中的排头兵作用,发挥相关高校的学科、专业与人才和教育优势,从文化视角和境界来思考和运筹这一事业的未来发展和长远规划,也是陕南扶贫工作对于陕西高等教育的要求和期待。为陕南的扶贫文旅产品设计、制作、营销等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帮助帮扶对象进行相关实用技术制作及流程培训,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请帮扶对象全程参加设计奖活动就是一种实操培训。服饰文旅产品涉及纺织、服饰的上下游产业链,可以帮助帮扶对象联系原材料、资料厂家、对其进行缝纫、刺绣加工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做市场发展前景规划及销售策略,带动周围群众订单加工共同致富,为其制作宣传网页、联系市场宣传推广、销售等。同时也要加强东西部纺织、服饰企业的协作和对口支援,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之下,抓住集中支持、重点帮扶县的时机,提高扶贫文旅产品及其衍生品自身的设计。针对乡村振兴的契机,打造优势扶贫服饰文旅产品,提高服饰文旅产品的时尚性,在面料的新颖性、式样、色彩与消费对象的适宜性、工艺的传统与流行性等方面改进,避免同质化、低俗化与低劣性。式样与功能要与生活节奏匹配,比如口罩、环保便携袋、布艺包、车载饰品、学生用品等需求量大。采用优质面料、改良新材料、数码印花、面料再造、针织工艺等服饰行业的先进因素,这些专业技术都需要真正接地气的技术扶持。拓展扶贫农产品、食品等产品的布艺及纺织材料的软包装设计,促进城乡消费,传递绿色、环保、限塑理念就是改进产品的内在价值。

促进当地非遗的创新转化与现代生活的接轨:经过调研,南郑县和汉中原有许多非遗项目,如重阳节有敬老标识的挑花鞋垫等,老年市场需求量大,图案陈旧,千篇一律,亟待更新,针对此类现状,本项目组通过帮助非遗传承人进行设计创新转化,发现陕南及秦岭区域的非遗国家级、省级项目较多,如南郑县的社火高跷、汉棕箱及棕制品制作技艺、佛坪县的竹编技艺、商南的草鞋制作技艺、洋县的传统造纸技艺、蓑衣编织技艺等传统手工艺、悬台社火艺术这些非遗项目或民俗活动与服饰文旅及衍生品有关,像汉中的绿茶手工制作技艺、洋县架花焰火技艺、龙亭蔡家灯影制作技艺、勉县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动、安康市龙舟风俗、汉调桄桄、端公戏、安康市的汉调二黄、弦子腔等地方戏都会涉及服饰文旅产品及其衍生品,其他与艺术设计、美术相关的非遗项目就不胜枚举,都面临着在当代社会生活语境下的设计转化,在图形、造型、色彩、工艺、材料、展示形式、与文旅的结合、与科技的结合与创新,促进以“技”传“人”、“艺”“人”两兴的发展,因此,在帮扶对象文化、素养的现状之下,外界的艺术扶植就显得尤为高效和直接,建立对帮扶对象的技术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技术薄弱环节,落实及时帮扶、精准帮扶,特别是针对有一定设计能力的低收入人口、非遗传承人等,落实创业开发式帮扶,帮助其强化传统非遗项目制作技艺的同时,针对性、课题性地帮助其在材料、产品更新方面的提高与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J].中国纪检监察,2020(24):5.

[2]熊红霞.陕南秦巴山区文化扶贫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19.

[3]刘龙龙,王颖,邓淑红.全域旅游视角下秦巴山区旅游精准扶贫研究——以商洛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9(02):127-134.

[4]石历丽.科技扶贫,文化先行——秦巴移民丝绸旅游文化产品制作技术扶贫培训[J].新西部,2018(11):41.

作者简介

石历丽 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在读博士

猜你喜欢
陕南秦岭衍生品
科学家发现秦岭金丝猴过冬秘笈
尴尬的陕南
陕南民歌艺术生存状态分析与研究
衍生品
大秦岭 东方的阿尔卑斯山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陕南民歌保护与创新研究
秦岭作证
由“大白”玩偶脱销说开去
欺负新人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