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实现路径

2021-05-06 19:34徐燕子纪安玲
新西部 2021年3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政治

徐燕子 纪安玲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深厚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红色文化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为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开设相关红色文化课程、增强学生专业素养;开展校园红色主题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习渠道;线上线下传播机制结合,使传播途径综合化。以及参观当地红色文化基地,将红色资源最大效率化;围绕主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感悟红色文化力量;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播撒红色文化的种子。通过横向渗透与纵向实践结合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不惧牺牲、拼搏进取、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蕴含着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信念,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1]因此,红色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源泉和深厚力量。

(二)红色文化的特征

从红色文化的内涵中可以得出红色文化的特征:一是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因此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二是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和文化精神,因此红色文化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三是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与时俱进的理想信念,因此红色文化具有时代性。由此可见,红色文化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丰富发展的。

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所得,反过来又指导和规范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红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类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为遵循依据,通过运用思想、政治、道德等观点,对人类形成一定影响,从而培养与我国社会发展所需相符人才所展開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2]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能够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增强对红色精神的认同和理解,进而引导其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一)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通过各种渠道呈现给大学生,致使他们容易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从而影响自身思想的健康发展。因此,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有必要的,学习红色文化是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习红色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增强精神力量从而使其更加坚定自己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红色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生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最终凝结在爱国统一、团结奋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十六字中。民族精神中蕴含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彰显民族精神,二者互为依存。红色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作用。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使大学生明白传承红色文化的意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坚定思想信念,以史为鉴,发奋图强。

(三)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红色文化不是亘古不变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红色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对于大学生而言,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不仅是了解其内涵就足够的,而是要与实践相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进而逐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力军,通过对红色文化的深入学习,感受到革命伟人的家国情怀与豪情壮志,将从中获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指引自己的前进方向,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进而激发自我的学习斗志,更好地发展自己、造就自己、发展自己的个性,健全自己的人格,调适自己的价值观念,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同样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较低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无论是在接受知识还是对待生活方面,都呈现出快而浅的趋势,比如快餐式的生活,浅阅读等等。科技的发展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变得多样化、全面化,但是这也使得部分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纷繁的资料无从适应,不能静下心来认真研究红色文化的深层内涵,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浅尝辄止,长此以往下去,难以形成系统化的认知,这在很大程度上不易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互联网将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性,收集、分享信息和资源,也可以自由地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在其中既有积极向上,乐观正义的文化内容,同时不乏有诋毁革命英雄、歪曲历史事实的内容,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区分、辨别,将会对自我认知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加强大学生辨别文化的能力教育,引导他们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挖掘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逐步走向积极的人生道路。

(二)部分高校红色教育传播内容传统且缺乏新颖性

高校作为传播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要发挥好其教育功能。但是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教育传播机制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数高校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作为系统性、理论性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传播的主要传播机制,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高度理论性的同时,其思想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更新中。因此,单一依靠课堂教学这种学习方式,虽能够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但同时也有缺点,即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教学内容占比仍然较大,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过于久远的历史事件已经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去思考、理解当时特定环境背景下的历史事件,这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降低其主观能动性,进而影响自身的学习;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要求具有高度的时效性,时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点,一味抓着过于久远的历史事件,容易与现实生活脱节,因此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最优化。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红色文化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也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谛。用红色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贯彻落实好,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和新课题。

(一)横向渗透——高校建立健全红色文化传播机制

1、开设相关红色文化课程,增强学生专业素养

学习专业知识,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高校要将思政课的价值与红色文化价值结合起来,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4]因此,高校开设相关的红色文化课程,让红色文化走进课堂,让学生从理论层面理解什么是红色文化,为什么要学习红色文化,以及学习红色文化有何意义等。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能够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深度,明白自己学习红色文化的重要性,但开设课程不是目的而是途径,通过这一途径让学生能够对红色文化有一个正确、全面、深度的理解。

2、开展校园红色主题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习渠道

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习渠道。如举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党就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革命精神,构成了党的特有精神标识和红色基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正能量。再如播映“系列红色电影”。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经典影片用饱满的情绪表达,还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真实历史场景,对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英勇无畏、誓死不屈、坚定信念的革命精神,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开拓奋进、勇于实践的奋斗精神,以及对新时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了精彩的演绎,[5]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

3、线上线下传播机制结合,使传播途径综合化

要实现教育兴国,教育手段必须要“与时俱进”,将传统传播机制与现代传播机制相结合,使红色文化传播途径变得综合化,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接受红色文化,如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立的“安康微红”微信公众号,公众号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呼应当代大学生特点而应时而生,以搜集整理安康红色史实、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专业传媒平台。旨在讲好安康地方红色故事,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建设人才,是传播红色文化的新窗口和开展大学生红色教育的新阵地。通过“互联网+”,实现了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有效拓展了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途径。

(二)纵向实践——高校多样化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社会实践

1、参觀当地红色文化基地,将红色资源最大效率化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红色资源,红色资源展现了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在增强大学生对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认同上有着示范作用。[6]对大学生而言,红色教育基地是领略和感受红色文化最直观的场所,是传承红色基因最有效的实践途径。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够帮助大学生从重大历史事件和优秀文化遗产中,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斗历程中,从民族英雄、革命领袖、先进人物的成长中,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7]高校应根据所处地区,挖掘当地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将参观学习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必要的教育主题活动。

2、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创新实践育人方式

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对教育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能够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外化于行,从实践中获得认识,从实践中检验认识,进而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真正受到教育。遍布全国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无声地诉说着无数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见证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流动课堂。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用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思政课教师与各二级学校辅导员应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寻访红色记忆、调研精准扶贫、走访会议会址、采访专家学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成为红色文化的自觉弘扬者和传播者。

3、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播撒红色文化的种子

大学生既是红色文化的学习者,也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在学习和传播过程中更深刻、具体地认识红色文化的内涵,这种方式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素质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开展红色宣讲活动,让红色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从而播撒红色文化的种子。通过大学课堂与中小学课堂相互对接方式,使学生们在互动中传承红色基因,引导中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宣讲时深受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熏陶,同时,也把这种精神文化传递给了更多的人。通过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增强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扩大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红色基因的传播力。大学生通过宣讲红色故事、开展红色交流等互动形式,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传播正能量,从而实现政治理论课的“下沉”和“接地气”。

参考文献

[1]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陆明.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1):134-139.

[3]湖南日报评论员.传承红色基因 接续伟大征程[N].湖南日报,2018-07-01(01).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朱成山,周本卫.用红色文化筑牢立德树人之魂[EB/OL].(2019-07-26)http://news.cssn.cn/zx/zx_gx/news/201907/t20190726_4939602.shtml.

[6]纪安玲.安康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安康学院学报,2017,29(03):16-19+24.

[7]徐功献,温艳红.大学校园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02).

作者简介

徐燕子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纪安玲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政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办公室政治
红色在哪里?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