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路径探索

2021-05-06 19:34杨文位臧刚权
新西部 2021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心理

杨文位 臧刚权

基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势在必行。具体有五种解决途径:把课程内容落实到教学全过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共情体验、以多样的作业促进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灵活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加强心理建设。

2020年陕西省一所高校的职业技术学院对949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学生420名,占新生人数的44.26%;其中可能存在幻觉、妄想症状、自杀意图等一级心理问题的115人,占新生人数的12.12%;可能存在抑郁、敌对攻击、社交恐惧等二级心理问题的130人,占新生人数的13.70%;可能存在冲动、睡眠困扰、强迫症等三级心理问题的175人,占新生人数的18.44%。该职业技术学院在2017-2020年的新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新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比逐年攀升。数据和结论是不是触目惊心?目前,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在大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该课程是大班授课,没有相应的实验室、实践场所,学生也会认为这是一门“水课”。如何适应教学现状,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到实处,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建设,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每一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思索和解决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以下五种途径可以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强化育人意识,把课程内容落实到教学全过程

首先,严管学生,通过监督和引导,使学生加强自律性。在多次90人左右课堂的心理测试活动中,发现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同学多数在教室前三排,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同学集中在后三排的两侧,询问得知不愿坐前排的同学大多是因为前排受教师的关注多,不自由;课堂观察,发现前三排同学上课心神专注、思维活跃;学期末调查,发现经常坐前三排的同学考试成绩较高。这说明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心理健康、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都成正相关,而且高职生的自律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训练任务。课前督促学生从前向后依次坐满,必要时收缴手机;课堂上要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要认为授课对象是大学生而疏于管理;课后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任务;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微信提醒学生按时上课、按时吃饭、按时作息;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中设置一些让学生自查、自省的问题……实施监督促进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审视自己、加强自律。相信这些看似简单又平常的坚持,会使学生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自律能力,奠定身心健康的基础。这种贯穿于课程始终的心理训练基本不占用学时,更适合大班实施。

其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课程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地生根。让学生按照教学内容例举典型案例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课前给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按照教学内容准备典型案例,课堂上分享。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就会上网搜索相关实例,和教学内容对比,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甄选准备分享的典例,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不良的上网习惯;课堂上,学生要把案例和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进行阐述,能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还有,简单问题让学生讲述、课前课后演讲、就某一问题向同学发出倡议等教学方式都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讲好某一个知识点,学生不但要深刻理解讲述内容,还需要知道怎样讲;做演讲、发出倡议需要清楚演讲稿、倡议书的写法和做演讲、发出倡议的必备要素;当然,讲述教案、演讲稿和倡议书的内容都需要精心打磨。学生要完成这些学习任务,需要上网查教案、演讲稿和倡议书的格式和实施要求,需要网上搜索学习或查阅图书资料、研读相关内容,这些能力都是学生在终身学习时代必备的学习能力。这些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强,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所选案例、内容会有偏差,教师要把学生讲述内容提升,给予正向引导,使学生思维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促进学生提升认知高度;高职学生的自律能力略差,有些学生的文案格式不规范,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树立同辈典范,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取长补短。这些方法的运用,比一讲“学会学习”的课程更能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且不需要特殊的教学场所,大班上课也易于实施。

作为心理健康课程,不能仅限于教材内容训练学生,自律性的形成、学习能力的培养能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家国情怀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创新思维的提点、消费心理的引导都可以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强化育人意识,善于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把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于教学全过程。

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面对没有相应的实验室、实践场所,大班授课的困境,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通过解答问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心理训练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都偏理论的知识多,缺乏针对性的实践指导。比如,自我意识完善是该课程的重要内容,教材中讲到从哪些方面认识、如何认识自我,如何悦纳自我,怎样控制和超越自我,讲的内容也浅显易懂,但能否指導学生的实践呢?可以针对高职学生实际设计问题,如我现阶段扮演哪些角色、这些角色的社会期望是什么、我的行为是否符合角色的社会期望、我应该如何扮演这些角色等自我认识问题,我最欣赏自己的能力是什么、我最欣赏自己的性格是什么等自我悦纳问题,影响我学习的习惯是什么、影响我交往的习惯是什么等自我控制和超越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一系列这样的问题,教师给予引导性的评价,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这种实际问题引导下的心理训练,学生的参与度高,比单纯的讲授更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其次,用问题引导课堂讨论交流。面对大班教学,讨论难以组织,而讨论交流又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根据内容和学情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例如,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效应设计问题:你在人际交往中运用过哪些心理效应?有怎样的效果?针对人际交往原则设计问题:你在人际交往中最注重什么原则?为什么?这给你带来什么收获?针对人际交往技巧设计问题:你常用哪些交往策略?这一方法给你的人际关系带来哪些好处?当然,也可以向同学咨询自己的困惑:我不敢主动与人交流,怎样改变?我在人际交往中,遇到这样的困难,谁能帮我解决?怎样与任性的人交往?这些问题贴合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前将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准备;课堂上,学生按自身经历回答这些问题,教师给与适当引导和提升,这样的交流、咨询比教师按教材和自身体验传授的知识更值得同学借鉴,也适合大班授课。

走出教室,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共情体验

社会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志,大学生最终要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投身社会建设,大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适应社会生活,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之一,教师要有责任感,开阔思路,走出教室,善于结合学生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社会,健康生活。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走进养老院,让学生体验生命的有限与无限,教育学生珍惜生命;走近特殊儿童,让学生体验生命的艰难与坚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走进医院,让学生体验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教育学生敬畏生命;结合在各大交通站点的义务劳动,让学生观察形形色色的人,体验生命的多样与责任,教育学生要有生命的担当。同样,结合红色教育、参观家乡或名胜古迹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植树节、公共劳动等体验劳动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毋庸置疑,这样的体验比一节生命教育课、爱国主义教育课、劳动教育课更有效,且没有太多的条件限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多与辅导员、学生干部联系,在活动前,要给出学生相应的要求——写活动心得体验或课堂上做活动报告等;最好能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在活动中按一定的目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讨论、提升认知。

以多样的作业促进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作业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更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名词解释、回答问题、论述这些常规性的作业,能够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很难看出知识的运用能力;写日记、倡议书、演讲稿、小论文,材料分析这些作业形式更能体现知识的运用。学生通过日记,可以认识自己、和自己对话、分析自己的心理问题,促进自身心理建设,日记可以不批阅,学生愿意让老师看就另当别论;写倡议书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垃圾分类倡议、戒掉网瘾倡议、每天读书半小时倡议、小小记账本倡议等;写演讲稿不但能反映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写小论文和材料分析更能体现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关于学霸作息时间表的分析体现学生的学习观、时间观、健康观。通过作业,可以看到学生在某一方面心理健康程度,教师给予适当引导,促进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以灵活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加强心理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当前单一的课程考试不易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缺乏激励作用,很难促进课程的实施;同时,教学改革也必然引起考核形式的改变。增强课程的有效性,可以从课堂表现(35%)、作业完成情况(15%)、实践活动参与度(15%)与课程考试(35%)四个维度考核,除考试成绩外,其他三项都可以由自我评价、同学间互评与教师评价三个方面按一定比例组成。当然,各项的权重要根据上课形式、作业多少和形式、学生实际情况调整,也可以根据课程实施情况增删和修改某个条目,使课程考核机制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激励学生积极加强心理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只是一门课程,更是承载着培育学生身心的重任,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课程的实效性,用自己的爱心、恒心和责任心,让教育如春夜喜雨一般,随风潜入心,润物细无声。

作者简介

杨文位 咸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教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