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青年爱国担当教育的困境及有效路径

2021-05-06 19:50吴春霞
新西部 2021年3期
关键词:广大青年爱国爱国主义

青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主力军,后疫情时代加强对青年爱国担当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但由于受社会思潮和国际舆论多元化、网络环境复杂化、线上教育不完善的影响,后疫情时代青年爱国担当教育存在相应的难度。因此,强化后疫情时代青年爱国担当教育,就要加强对青年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管治理、优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强化青年的爱国情、报国心、强国志和担当精神,使青年在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的结合中放飞青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成为了一场几乎感染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我国是新冠肺炎疫情最早的发现地,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型冠状病毒,我国各族人民在与病毒抗争的过程中摸索前进,广大青年逆风而行,在疫情中展现出自身的责任与担当,在疫情中展现了自身的家国情怀,在疫情中展现了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在后疫情时代,要加大对青年的爱国担当教育,使青年深刻认识自身的使命与担当,在实践中展现自身的爱国之情,报国之怀、强国之志,富国之心,把国家前途命运与自身的命运结合起来。

后疫情时代的特点

一是爱国卫生运动高涨。后疫情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大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全国各个地方在不同程度地开展以“爱国家、讲卫生”为主题的活动,掀起了此活动的高潮,鼓励更多的人切身参与到保护自然的卫生运动中。爱国卫生运动不仅体现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之情,更体现了对自己、他人健康的负责之情。二是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后疫情时代,环保卫生的生活生产方式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更加注重对个人健康的关心和个人卫生的关注。多食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新鲜瓜果蔬菜的观念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在后疫情时代,在保证本国医护人员安全的条件下,我国主动分享抗击疫情的经验并协助他国抗击新冠疫情,尽可能地为各国疫情防护提供帮助,这是我国践行此理念的鲜明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因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各国人民的通力合作。

后疫情时代青年爱国担当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厚植青年的爱国情。青年对自己的国家常怀热爱之情,才会更好地践行自身的报国志。后疫情时代的青年经历过疫情期间的苦难,投身过防控疫情的阻击战中,在防控疫情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后疫情时代是经济复苏、思想观念更新的时代,需要新时代青年把防控疫情中所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与后疫情时代的报国行动结合起来,为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后疫情时代的青年爱国担当教育结合了疫情时代青年的英雄事迹,把具体的爱国情怀化为生动的爱国行动,不仅在思想上有助于厚植青年的爱国情,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有助于推动青年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二是有助于培养青年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是中华文化所固有的,古有范仲淹、顾炎武、文天祥等人为典范,现有青年医护人员的一封封请战书,青年基层工作者的不辞辛苦、青年志愿者的义务劳动等。在防控疫情阻击战中,广大青年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让全国人民看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后疫情时代的青年更要坚定报效祖国的决心,在为人民作贡献中实现自身社会价值。青年的个人抱负要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后疫情时代青年爱国担当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年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广大青年自觉参与到走向民族复兴的队列中,参与到为人民作贡献的行列中,用实际行动贡献个人力量。

三是有助于增强“四个意识”和坚定“四个自信”。在此次防控疫情的阻击战中,青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的理念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汉时也为“90后”“00后”青年点赞,并指出“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抗疫一线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2]在后疫情时代,青年要想在为人民作贡献的行动中找到存在价值,这就需要青年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要增强“四个意识”和坚定“四个自信”,在服务社会和报效祖国中茁壮成长。后疫情时代的青年愛国担当教育是民族自信的重要表现,不仅有助于青年的长久发展,也有助于广大青年在成长过程中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后疫情时代青年爱国担当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是社会思潮和国际舆论多元化。在后疫情时代,西方一些政客鼓吹“自由论”和“群体免疫论”,并通过文化传播渗透于青年中,对新时代青年的价值观造成影响。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客不顾客观事实一味地污蔑中国,宣称中国要称霸世界,并利用新冠肺炎疫情来污蔑中国是疫情的传播者,是疫情的发源地,企图利用国际舆论来谴责中国。在后疫情时代,不仅有西方社会思潮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争夺教育场地,而且还要防止青年受国际舆论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青年爱国担当教育的难度。

二是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在互联网的遮蔽下,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言论,极易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言论。疫情期间的“方方日记”在网络上引起很大的讨论,可以说引发了新一轮的网络舆论大战。“方方日记”之所以能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就是因为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性。此外,网络信息的复杂化在弱化了人们的理性思考能力,使人们无意间成为谣言的散播者。在后疫情时代,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混淆青年视野的不良信息,例如谣传某个地区又出现了新冠肺炎病例并通过抖音等平台发布出来。在后疫情时代,各种抹黑中国的言论和谣言出现在网络上,极易混淆青年的视野,扭曲青年的价值观,不利于青年爱国担当教育的深入展开。

三是线上教育体系不完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传染性极强的公共安全卫生事件,为了减少感染人数,党中央一声令下封城、停产、停工、停学以此来应对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后疫情时代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线上教学的兴起。线上教学作为互联网的产物,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开放性,方便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线上教学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教育体系并不完善。线上教育注重从理论出发,偏重对受教育者的视觉冲击,但却缺乏必要的实践性。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还不能满足青年爱国担当教育的教育要求,还缺乏相应的说服力。因为爱国担当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加深入人心,才能更广泛引起共鸣,才能更快引起共情。

后疫情时代青年爱国担当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为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后疫情时代的青年经历过疫情所带来的磨难,在疫情得到缓解后极易出现思想懈怠甚至出现思想偏差的问题,认为疫情已经消失并又恢复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于思想上有偏差的青年要引导其树立对主流思想的尊崇,以教导、引导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关注青年的思想状况,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靠拢主流意识,抵制错误的思想。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公民层面的要求中,爱国一词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爱国是青年的价值选择,爱国主义是一种信仰,要深深地铭记于心并牢记于行。在后疫情时代,要利用疫情时代的榜样效应加强对青年的爱国担当教育,让青年以“人民英雄”为榜样,让青年牢记抗“疫”的艰辛,让伟大的抗“疫”精神在青年中传承下去。

二是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青年要有理想就要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尊崇,并对本民族文化要抱有强烈的自豪感。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之所以能取得明显的成效,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医学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医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后疫情时代要加强对青年爱国担当教育就要加强对青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青年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强化自身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二)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治理

一是净化网络舆情环境。网络以其便利性、开放性、互动性、实时性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慣,但网络的隐蔽性也带来了一些隐患。互联网作为新时代下诞生出的产物,它为广大青年网民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广大青年网民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并进行转发讨论,但网络的复杂性导致了其信息的不平衡性,容易出现消息不实等现象。在后疫情时代,部分网民还传播一些关于疫情的不实谣言,或是传播一些西方的意识形态,更有甚者在网上发布歧视“武汉市民”的帖子,混淆了青年的视野。青年在广大网民中占有重要比重,网络的隐蔽性加大了青年分辨正确信息的难度,而极易因为从众心理而受不良网络舆情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广大青年能获取到正确有效的信息以及能在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下进行交流,净化网络舆情环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是净化网络学习空间。互联网的丰富性和广泛性使网上学习成为风潮,百度、微博、知乎、B站更是为广大青年所喜爱。但是由于网络的多元性和网民的复杂性,网络学习空间并不清明,极易影响青年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某些西方政客在网络上散播关于中国新冠发源地的谣言、传播与爱国主义教育相悖的言语、抹黑中国的言行,更是极大地污染了网络学习空间。因此,要加快净化网络学习空间的步伐,例如举行以爱国担当为主题的“云课堂”和“云竞赛”并鼓励青年参与其中,强化青年的共情能力,加强青年的实践感受,从而推动青年爱国担当教育的开展。

(三)优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一是完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3]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种线上教育模式,能更大程度地厚植青年的爱国情怀。后疫情时代,广大高校通过“云开学”的方式,利用手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来进行网络教学,继续推进线上教育的进行。在后疫情时代,要完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相结合,向广大青年传递新时代爱国担当的英雄事迹。例如通过“云课堂”的方式邀请抗疫英雄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使广大青年了解抗疫背后的爱国故事,从而增强他们自身的爱国担当情怀。

二是改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途径传递普通人与国家有关的事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且具有时效性,不利于其深入开展。在后疫情时代,以改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来加强对青年的爱国担当教育,例如通过线上线下教育的结合来强化青年的共情能力,使青年加深自身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搭建3D版的爱国教育实验基地以此来增加青年爱国担当教育的实效性。

结语

青年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一股实现中国梦的骨干力量,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保障。青年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是体现其爱国情、报国志、强国怀的重要表现。在后疫情时代,加强对青年的爱国担当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时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举措,为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储备充足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35.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微镜头:“武汉必将再一次被载入英雄史册!”[N].人民日报,2020-3-1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4.

作者简介

吴春霞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爱国爱国主义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
这是一个深得青年之心的决定
本刊从明年起交邮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