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我构建 促进学习自觉

2021-05-07 15:26臧传发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2期
关键词:深刻性内驱力习惯

臧传发

当前教育面临的现状是家长、教师包办太多,各类辅导班、兴趣班把孩子的时间和大脑都塞得满满的,大多数孩子是被迫学习,但学习有无真正发生却没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被迫学习的孩子没有自我意识,缺乏学习自觉性,学习的效率较低,这样的结果无疑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中国儒家的最高人生理想是“尽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教育的目的,可说是使人“尽兴”“发挥性之所固有”。因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要始终致力于帮助学生启发他们本性中所固有的求知、向上、爱美的本能,提高他们的自我构建,促进学习自觉,以达生命自觉。

一、构建稳固自我,寻找学习内驱力

美国心理学家 David Schnarch 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作“稳固并且灵活的自我”,是指一个人有稳定的自我和自我价值感,并且不会因为外界的否认或者质疑而有所改变。“灵活的自我”指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不会僵化或停滞不前,愿意不断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并且让自己不断成长。一个“稳固并且灵活的自我”,指我们一方面有着不受外界评价影响的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另一方面是指我们不会局限自己的自我概念,能够灵活地在不同的情形下表现和发展多面的自我。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左右摇摆,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稳固的自我,没有发现自我,没有认识自我,因而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真正的内驱力,学习自觉就无从谈起。那么如何构建一个稳固的自我呢?

首先,要评判自身价值来源。稳固的自我需要建立在某些价值上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每个学生发光的机会,让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高光时刻,让他们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如在学习小组内,我们要充分挖掘每个成员的优点。书桌整洁有序的学生,就任命他做小组的卫生委员,负责小组的卫生,并且告诉他老师看重他做事有条理,天生就是个做财务、当律师的好苗子;能说会唱的,就任命他当小组文娱委员,并告诉他是做艺术工作者、明星的好材料,多多积累,厚积薄发,不愁以后没平台展示;就算是沉默内向的,也可任命他作小组图书管理员,并告诉他看中他的沉静内敛爱思考的个性,可以带领同学们多阅读,以后他能担重任,适合搞科研等。当孩子们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然后就会自觉地朝着这方而努力,渐渐会成为其自身优势之一,他的自我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其次,要意识到自我的价值极限。构建稳固的自我,既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来源,也要认识到这种价值的极限。即使你在某方面表现很突出,但也要承认“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还有比你做得更好的。如果接受不了自己的价值极限,一旦受到不好评价便会开始自我怀疑,构建稳固的自我也就无从谈起。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各方面都表现很优秀,成绩一直稳居班里第一名。可是后来班里转入了一位新同学,其刚一入班的自我介绍就惊艳了班里的许多同学,在后面的考试中也取代了班里原来的第一名。我正在为班里多了一名优秀的学生窃喜时,却发现以前的第一名学习成绩在逐渐下降,性格也不如以前开朗,和他聊天也不愿意敞开心扉。经过多方了解,我才知道他是因为听到了一些同学说新同学才是真正的学霸,陷入了自我怀疑,感觉自己并不优秀,甚至觉得和新同学比自己一无是处。我耐心地告诉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更要了解我们价值的所限,要承认世上比我们优秀的人太多。但是我们要不断挑战自己的价值极限,去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去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才是促使自觉学习的内驱力。

二、构建习惯体系,提高学习执行力

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好的学习习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执行力,进而走向学习自觉。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行为习惯,帮助孩子构建良好的习惯体系。

教师要做学生行为的引航者。老师们开玩笑时总会说谁教的学生像谁。这似乎是一种调侃,但又透露着教育契机。孩子对榜样、偶像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崇拜,因而教师要时时刻刻做孩子的榜样。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时时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如果让孩子模仿我们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习自觉不就水到渠成了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习惯是慢慢培养的,在生活中我们从一言一行、一粥一饭处着手,在学习中我们从一笔一划、一节一课中落实。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长时间坚持,学生自是习惯已成,圣心已备,学习也就成了一件自觉的事。

树立规矩,奖惩结合。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树立规矩,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明确奖惩细则。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时间可以做什么事情,知道做好了会怎么样,做错了会怎么样,久而久之,这些规章制度就会变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如在学生充分参与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班级制定《作业收交制度》《值日生制度》《三读制度》《寝室作息制度》等,这样就让班级管理更加精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像早读,时间一到铃声一响,全体学生自己起立,开始读书。这些制度学生参与制定,又经过试行,学生对制度心服口服,一段时间做下来,学生的学习习惯就能养成。

坚持不懈,反复长抓。因为孩子的行为常有反复,我们要抓反复,反复抓,我们每一次的反复就等于把好的习惯又巩固了一遍。因而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教育的重复性和反复性,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只有把课堂当做主阵地,发挥好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习惯体系,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

三、构建系统思维,增强学习有效性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和创造性。系统化思维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问题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构建系统思维模式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思维的广阔性决定了学生看问题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拓展想象空间等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分析,提出多种解决办法。

思维的深刻性决定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些学生只记一些表面的知识,缺乏深刻的思考和体悟,只会死记硬背,依葫芦画瓢,不能深入到问题的实质,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考试成绩不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追问的习惯,一个问题连续追问三次就会触及它的核心。在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时我们不要急切,要耐着性子,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导学生去追问,很快学生就会养成追问的习惯,追问的过程也是深入思考的过程,思维的深刻性自然而然地会得到提升。

思维的逻辑性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严谨性。通过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而且对学生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都非常有益。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你会发现,学生不仅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了,更重要的是学生似乎长大了,看待事情更深刻了,判断事物更准确了。实际上,这都是因为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发生的事情都有其连续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对这些事情进行因果推理,加强自己的因果联系能力。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某些联系永远是记忆活动的基础,生活中许多概括的认识都是经过这一过程一点点积累、归纳、推理而得出的。也就是说,每当我们需要了解和解决某件事时,都去认真分析其因果关系,一次又一次,你会发现,你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

总之,当我们帮助学生逐渐认清自己,构建稳固自我,找到了学习内驱力,同时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习惯体系,提高学习的执行力,通过构建系统思维,强化优良思维品质的培养,以增强学习的有效性时,学生们会发现原来学习像吃饭喝水一样,是自己内在的一种需要,如此学习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修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基于追求生命自觉的学校特色化发展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 JKGHYB- 136)”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深刻性内驱力习惯
习惯
破译自推娃的密码
上课好习惯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好习惯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浅析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因素
让经典不再遥远
数学教师要科学运用教学思维
抓语言训练,促学生数学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