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构建研究

2021-05-08 14:54吴浩波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驱动校企机制

吴浩波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安徽·合肥23113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培养模式,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教学改革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要建立真实应用驱动的教学改革机制,即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应用本质。那么如何构建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相关研究综述与评论

目前,总体上来说,国内外学者针对高职院校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构建的研究不算多。国外此类研究主要有:美国学者马丁·特罗(1973)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中指出:“量的增长必然要引起质的变化”。其所指的变化是指教育观念、功能、模式、学术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方法等一系列变化。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将为从事现有的工作做准备和培养对尚未想象出来工作的适应能力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目标协调起来”,因此要改革职业教育内容,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国内此类研究主要有:郑江华、李辉(2014)在《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真实应用教学模式的架构》中从真实空间、真实项目、真实应用环境等三个方面探讨真实应用教学模式的构建[1]。牛月娟(2016)以单县职业中专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阐述了如何有效实施真实应用驱动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张舟、黄梦婷(2016)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医学化学课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2]。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开展此类研究的学者和专业人员少;二是研究多集中于问题、实践探讨、现状描述,系统性研究、基础性学术研究、发展研究少,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研究理论或派别。三是缺乏对实践复杂性的体验和把握,研究的深度和成果的指导作用显得较为薄弱。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在于通过对高职院校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的目标、标准、构建、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为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使学生能力能够与企业需求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高职院校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构建思路

(一)系统梳理及确定机制目标和建设标准

在产业结构和产业技术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国内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情况与经验,系统梳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现有成果并深入研究现有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分析,是构建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的基础。梳理按照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实践教学,考试模式,师资队伍,教材改革,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七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确定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的目标和建设标准是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构建的前提,也是机制构建的重要内容。确定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目标的流程如表1所示。

表1 确定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目标的流程

建设标准是目标的具体化、数量化、任务化。标准既要有定量的数据,又要有定性的描述。实施标准路径基于国际、国家有关标准,基于院校实践基础,基于充分调研论证,基于全员全过程参与,按照院校层面,行业企业层面各5个维度的预计数据进行预设[3],具体见表2。

表2 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建设标准

(二)机制构建

针对机制建设的目标和标准,在充分分析内外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修正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形成常态化的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机制构建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构建内容

微观层面,职业教育处于技能型人才“产业链”的“供给”环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理清两个问题,一是专业对应的产业前沿在哪里?显然,产业的前沿就在市场,在一些先进的大型企业。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之策就在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师生在工学结合中了解产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术。二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了解产业前沿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必须在广泛市场调研基础上深入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进行广泛论证,确保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等符合市场的需要。由此高职院校必须按照供给需求原则,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学生、家长就业的需求,企业创造价值的需求。基于学生、家长、企业的需求和职业教育追踪前沿、着重技能的特点,高职院校应肩负起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责任。因此在微观层面(教学手段、课程模式)机制构建上,应基于工作岗位、任务、能力(知识、素质)分析,依托素质、能力、知识、课程清单,建立由核心课程,技能课程,特色课程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力。采用“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遵循能力本位、学生主体、项目载体原则,开放书本、开放教室、开放思维,引入企业真实工作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业创新项目,将课堂教学最大限度放在开放式学做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由“双师型”教师、全职或兼职企业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活页式教材、实训指导书、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等,教、学、做合一,由创新引领,学生跟着兴趣学,按照任务做[4]。

中观层面,参照工作岗位任职需要,重视岗位胜任,建立“学做创”一体化学徒制教学实训环境,形成以学校学徒制为主,企业学徒制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真实应用需要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院校是主体。由于实习生的低效率,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它需要的是工作质量,不是耗费在工作上的时间,因此在没有利益补偿或赔偿机制的情况下,企业不会主动去承担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责任。而且面对人数庞大的职业教育,企业也承接不了全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自建、企业共建、政府帮建、社会参建等形式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实训基地,对接生产需求完成规模化的学生教学任务。学校内部开展的学徒制,仅靠学校“双师型”教师是无法承担的,需要有来自企业的全职或兼职教师。主要着眼于基础共性或特色教学,生产一线的内容则通过与人力资本专用性较强,具有投资策略的企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内按照教学要求共建实训车间和开发专业岗位,学校与企业相互支撑,学徒制模式在学校、企业双场景开展[5]。

宏观层面,聚焦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技术技能训练,瞄准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按照资本/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性型把合作企业分成三个合作层次,对应学院三级专业建设体系,形成产教融合基本架构,支撑学院教学手段、课程模式、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同时围绕行业发展战略,成立研究机构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探索高职院校在技术研究和技能应用创新方面如何发挥作用,搭建教师技术创新平台,推动教师组成科研团队认领校企合作研发服务横向项目,研究建立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管理等制度,明确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科技推广鼓励等政策,引导科研重心向技能培训、服务中小微企业转移,申请的应用型、工程技术研究项目原则上应由行业企业参与并制订成果转化方案。强化技术技能创新。以专业课程、技术技能和行业企业的融合,彰显以真实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特色[4]。

上述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三者紧密结合,互为条件,不可分割,其中微观层面是问题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与平台。

三、高职院校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发展和动态调整策略

(一)发展策略

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在高职院校中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培育、推动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改革,高职院校专业规划、专业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应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环节必须融入企业需求。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联合企业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推动学校优化内部治理,加强一线教学科研机构自主权,建立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和科研组织,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将成果转化作为项目和人才评价重要内容。

(二)动态调整策略

高职院校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如何实现构建和发展的自定目标、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实现螺旋提升的过程,是机制动态调整的结果,也是不断升华这一机制内涵的要求。在这一机制运行过程中,融入PDCA(Plan-Do-Check-Action)戴明循环管理理念,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中,实现这一机制内涵持续提升,质量稳步提高。为此,要依托PDCA模式中四个阶段的特点,设计机制构建的八个步骤并将其融入到这四个阶段中去,从而形成机制的动态调整过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PDCA管理模式如表4所示。

结 语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通用技能供过于求,而专用技能供不应求,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按照产业、企业、家长、学生需求办学。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社会需要,遵循企业经济逻辑,深入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因此真实应用应当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推动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能引导高职教育走上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道路。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发展趋势应当是稳定的,同时又是动态调整的产教深度融合,工学深度结合,最终完成产中有教,学中有产。

表4 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PDCA管理模式

猜你喜欢
驱动校企机制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