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在故乡

2021-05-08 06:09张亚秋
躬耕 2021年2期
关键词:行文

张亚秋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圈读到了石俊荣的散文《一生一场风》。那场风,瞬间抓住了我的眼,我的心。精粹朴素,笔底留韵,让我欲罢不能。那场风,极具特点,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引人思考。

那场风,很有力度。“风就像我惹了不该惹的女人,在全村儿找我”“带着杀气腾腾的寒冷”“吹着哨子”“从西北带着怒气过来”“狠狠地摇”“撕咬着树枝”,笔势奔腾,酣畅淋漓,渲染出这场风极有魄力,极为豪壮。作者从触觉角度描写,让你体验风的温度;从视觉角度描写,让你领略那场风的气势;从听觉角度描写,让你感知风的威力;从情态写出速度写出凶猛。特别是“谁阻挡风,风就纠缠谁,直到對手投降”,风为了找到我,排除一切障碍,愈挫愈勇,风执着,坚定,勇往直前,想到做到。

那场风,很有温度。风来时,“杀气腾腾的寒冷”,还带着呼啸,更增凉意。等风找到我,揉得我的脸“冰凉冰凉”的,这种感受更为真切。待到天亮了,有些许不舍的风从衣领、从袖口、从裤脚朝我的衣服里钻,此时风的彻骨寒冷已经有所消减,到风吹开了油菜花,冬风变成了东风,大片的油菜花里,蜜蜂与蝴蝶飞舞,争抢最好的位置,“风轻轻地摇摇这株,摇摇那株”,此时的风似乎在与花嬉戏逗趣,又像是长辈在安抚。此时风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轻柔的。行文中的风,温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有起伏,有渐变,有对照,寒暖交相辉映。表现了风性格的多样性及其作用的多重性。风是无形的,又是实在的;我们看不到,却能透过文字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正如王勃有诗云“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冬去春来,本是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作者却将之归为风的成全,它可以吹散,有摧枯拉朽之威;也可以吹生,生发出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状。两种风两种温度,带来了两种感情,两种不同的心境,引发读者不同的审美享受。尽管差异明显,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作者在具体描写时,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感情,也倾注了自身对它们的深情,表现出对它的独有情思。文中还有一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村头的南墙根,上了年纪的老汉,任凭风在他眼前扬起一把一把的土。让我们又进一步感受到风的变化与它的多姿多态。作者既善浓墨重彩凸显风的豪放凌厉,也能言简意赅地描绘它的清馨美好。风既有横扫一切的威力,让人敬畏;也有温润之韵,让人心生慰藉。但风的主体特征鲜明,详略得当。

那场风,很有深度。作者笔下的那场风,从冬刮到春,历时不短。有轰轰烈烈,凶猛剽悍;也有和煦温暖,明艳动人。从西北刮来的那场风,不断地找我,经年不变。当它与黄土、窑洞、土炕、灶台、枣刺这些具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事物紧密连在一起的时候,这一自然物象的风,就变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人文存在,充满了浓厚的地域色彩。这既是我生存、成长的环境,也是我性格形成与发展的沃土。“纤微无所不入,广大无所不充”,作者正是以自己生活的村庄为背景,对风进行了长卷式的摹写。将村庄固有的民俗民风,生活际遇铺展开来,乡村的过去与现在,都交汇在一个共同的点上,充满激情乡情,具有较强的历史感。

那场风,是我青年时代生活的一种形象符号。带给我独特的感悟,也是那个村庄的共同记忆,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唤起与之有相似生活经历的读者的共鸣。对待风,我早早做好充分准备,等待风,迎接风,面对风,盼望风,回想风,感叹风。这是一种真实生活的记录,是我面对生活的一种真实态度,也是我对风思想感情不断起伏变化的外现。我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不逃避不抱怨,这种深切的体悟,痛苦与抗争,让读者感慨万千。

那场风,写出原乡对我那种持续的精神影响。行文从我对风的态度这一视角反映我思想情感变化的历程,生存与精神的一种状态,从起初抗拒到坦然面对它的这种复杂情绪。特别是在时代的遽变中,人们的远离,日渐空荡的村庄,传统乡土文明的延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被寒风吹彻的岁月是那种无法回头的初衷,正散落在逐渐萎缩的村庄里。乡村的文明也随着发生转变。“一层一层,一堵一堵,我打的那些墙已经没剩几堵了。”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温度,传递了一种沧桑、苍凉的况味,暗含着作者对乡土现代性的忧虑。人们就是这样,越在水泥钢筋铸造起来的林立大厦上久居,越喜欢回忆农耕生活。那场风,消磨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生命。行文突出了那场风带给我的深远影响,对我的改变。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这种割裂痛心和那种浓浓的乡愁。无论是对故乡的怀念,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叩问,耐人寻味。风粗粝如铁锉,它对生命的筛选与淘汰是无情的。只要生存中精神有漂泊,乡愁就无法消解,永无尽时。

那场风,很有巧度。通篇运用拟人手法,文字百变多态,生动地刻画出风的形象。它很有个性,有暴烈也有温情,充满情意,特点鲜明。叙事写景状物,景与情与理与事,巧妙融合,意味深长。选取几个典型的意象,如柿树、干枣刺、破狗盆、麦秸堆等,恰当的组合,毕现风的喜怒哀乐,生动形象,流露出原乡对我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巧妙通过意音形组合,姿态横生,传达自身的深切感悟。同时冠以对比手法,进行烘托,映衬。如风的粗犷狂野与我的孤立渺小的悬殊力量对比;柿子树对待村里的“结婚”“死亡”都无动于衷与它对待来袭的风“打起寒战”,哭声传得很远的态度对比;寒暖的鲜明对照;沉郁与明艳色彩的辉映,紧张与舒缓的氛围营造;我老了,风还年轻的慨叹等,这种对比,将我与自然,与世界,与自身的微妙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将怀乡之情、断裂之痛,表达得清晰明了。时空变换下,作者从情感出发,寻找深层的意象与主旨,气脉连贯,充满想象。

风作为重点刻画的主体,是有特定内涵的,它是黄土高原上吹刮来的风,是家乡的风,也是作者心底里铭记的风。作者描摹风来时的景象,层次感极强,画面立体。从植物到动物,由远及近,从外而内,各个独立又无缝衔接,栩栩如生,扣人心弦。景致不同,情绪不同,通过远近时间的变化,空间距离的跨越,使抽象的乡土情怀以可感可赏可体验的具象呈现,带给读者不同的认知,蕴含着动人心魄的魅力。

行文中的风,来自黄土高原。我们知道,黄土的结构为“点、棱接触支架式多空结构”,行文以我与风的定向关系为主线,以风的变化为内容,将它的特点、对我的影响及我对它忧思结合起来,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既写实又隐喻。

特别是结尾处“我老了,风还年轻”一句,贴切内心,真诚感人,古味新声,寓意深远。“我老了”点明年龄的实际,也暗指着成熟,似乎也隐喻着自己缺乏激情与活力,自然道出了生命的有限性。“还年轻”指自然的无限性,变化无穷性,故乡永存性。年轻还意味着勃勃的朝气,冲破束缚的创造力,正因为年轻,才能有机会改变,才有精神、活力和胆识。作者以老、年轻对应,互为见证,呼应题目,点明新老交替,推陈出新的规律,更包含一种情怀,有限的生命可以无限地扩张,创造无限的价值。巧妙地观照自然和人生,抒发自己的胸襟和意气,充满坚毅和乐观。文势峭劲亦不乏错落舒展,“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一生一场风,作者曾说:“人生就像一场风,被消磨”。是啊,被消磨也被改变。

全文虽然突出了那场风带给我的深远影响,却没提及我对“风”的影响与改变。文中字里行间,显示了作者对城乡之间种种冲突的思考,但这种思考只限于摆出问题,没有给出应对的策略。或者说作者的生存意识也有一些模糊的地方,这种模糊在行文中会不自觉给人带来一种消极,一种逃避,一种无所适从的暧昧,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字遗憾。

猜你喜欢
行文
张行文卖油记
从选材到评价:习作教学例谈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怎样演奏写作五部曲
作文指导教学尝试与思考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强化指导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