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青云破处

2021-05-10 03:06郭强
理财·收藏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展示馆汝瓷窑炉

郭强

在宋代流动自由而鼓励商业的环境下,全民经商的氛围带来手工业产品的大发展。陶瓷业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兴旺发展起来。有统计,1949年后全国发掘的古代窑址遍布19省区市170县,其中隋7省10县,唐12省50县,宋19省130县,超过1万座。遍布在全国各地的1万多座瓷窑,又各自发展,形成了宋代的七大窑系。

七大窑系,各有绝活。定窑系的白瓷、建窑系的黑瓷、钧窑系的颜色釉、磁州窑系的釉下彩瓷、龙泉窑系的青瓷、景德镇窑系的青白瓷、耀州窑系的刻划花青瓷,各家各有擅长,满足了民间多种多样的需求。在相互竞争中,瓷器制作的技术水平也水涨船高,最终形成了汝、哥、官、定、钧五大名窑,而这五大名窑中,公认以“汝窑为魁”。

和国民瓷器青花瓷不同,汝窑在民间,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但只要对中国古代瓷器稍微有点了解,汝窑瓷器都毫无疑问是一种高山仰止的地位。南宋人已有“近尤难得”之叹。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九载: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高宗幸河清郡王张俊府第,张俊向其进奉的一批宝器中,就有汝瓷16件。由此说明皇室十分喜爱汝瓷,在当时就是珍稀之物。明清时期,就已经有谚云:“家有千金,不及汝瓷一片。”“家有万贯,不如藏汝一件。”据统计,全球传世汝瓷不足百件。

汝瓷为什么这么金贵?因为它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顶峰。汝窑瓷器身上体现的是古代中国哲学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故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为顶峰。

宋代五大名瓷中,汝瓷为魁,原因就在汝瓷的天青釉色。道教信仰天青色,奏疏称为“青词”。宋徽宗迷恋道教,是虔诚的道教信徒,徽宗时期,道教得到了空前发展,道观遍布全国各地,知名道长的地位甚至可以和宰相相提并论。宋徽宗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在朝廷设“道官” “道职”,在学堂置“道学”,搜集天下道经编辑成书,形成《道史》《道藏》。在那时,帝拜坟祭祖,需要道士执威引道,百姓得病,要去道观求仙方神药,更有意思的是,在金军打到都城汴京(今开封)时,也派道士去抵挡。奉道的宋徽宗以“青”为贵,他献给神仙的祈祷词就写在天青色的青藤纸上,唤作“青词”“绿章”。这种淡蓝色所带来的沁人心脾的静谧感,恰恰契合了道教“静为依归”“清极遁世”的处世哲学。这道动人心魄的天青釉色就是汝瓷的灵魂。以天青釉色取胜,而饰其他图案或雕塑,既是汝瓷的特色,也是宋皇室欣赏和追捧汝瓷的主要原因,这种审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叫作极简主义美学,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中国的极简主义美学领先了世界一千多年。

汝瓷是怎么出现的呢?民间相传,信奉道教,欣赏天青色的徽宗皇帝在一日雨过天晴之后,看见天空的青色非常向往,遂命工匠制作“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的瓷器。事实上,汝瓷的出现要早于徽宗朝,其创烧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但却是在宋徽宗时臻于完美。宋代叶寘《坦斋笔衡》云:“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根据今天的考古研究我们知道,定窑作为北宋官窑之一,其生产的白瓷一直为宫廷御用,但因为北宋中后期定窑采用覆烧工艺以扩大产量,其瓷碗、瓷盘的口部都是不上釉的,直接露着涩涩的瓷胎在匣钵中覆烧,这样瓷器才不会粘连在一起,但是涩口用起来吃东西的时候却十分不方便,宫廷中一般会在碗盘口部镶一圈银边。“有芒不堪用”就是这个意思。“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指的就是汝瓷的生产。汝瓷的特征为:天青釉,香灰胎,满釉支烧,支钉细小如芝麻状;细碎开片,器表呈现鱼鳞状或冰裂纹。就是这样的瓷器俘获了赵宋皇室的心,在其推崇下,使汝瓷一跃成为当时的御用瓷器,汝窑也成为贡窑。严苛的要求,不计工本的投入,精益求精的品质,催生汝瓷成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瓷也被公认为代表了宋瓷的最高水平,乃至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

汝窑窑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汝窑的发现颇费周折,屈指算来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我国几代陶瓷和考古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1950年陈万里在平顶山宝丰一带调查发现瓷窑址;1987年第一次考古发掘确定宝丰清凉寺为汝窑遗址;1998年和1999年初,河南的陶瓷考古工作者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继续在宝丰清凉寺村南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在发掘进行中,村民提供线索,言村中有人挖地窖时发现大量的瓷片,考古人员立即前去查看,采集到100余片天青釉汝瓷片,有洗、碗、瓶等器形。这些发现令考古人员喜出望外,随即上报单位和省文物局,宝丰县人民政府也立即斥资4万余元,拆迁4户居民,为考古发掘提供便利条件。随后的2000年至2002年,考古队员在此地进行了4次发掘,发掘面积900平方米,清理出窑炉20座,作坊3座,陶瓮17个,过滤池、澄泥池、烧灰池各1个,灰沟3条,水井3眼,墓葬2座,灰坑44个以及瓷片堆积层等多处重要遗迹。其中窑炉、作坊、过滤池、澄泥池等遗迹布局排列有序,叠压关系清楚,烧造汝瓷的小型椭圆形窑炉、模制、满釉裹足支烧、玛瑙入釉以及燃料用柴等工艺技术尽显,还出土了大量的汝窑瓷器,囊括了所有传世汝瓷器形和釉色,此外还有大量传世品未见的器形,破解了汝窑千年之谜。汝窑遗址考古发现极其重要,分别于1990年和2000年两次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全国田野考古发掘质量三等奖。2000年第六次考古發掘才终于在宝丰清凉寺村找到了汝窑的中心烧造区。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新民曾于2000年在《大河报》用两句话概括汝窑发现历程:“半世纪寻觅终结一大悬案;十四年探索欲解汝窑之谜。”考古发现的宝丰清凉寺汝窑,所出土的瓷器与故宫传世的汝窑瓷器(传世汝瓷水仙盆、传世汝瓷纸槌瓶)器形及细节特征一致,证明清凉寺窑址为北宋汝窑窑址所在无疑。

汝窑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随着汝瓷烧造中心区的发现,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成为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十二五”全国100项大遗址保护项目。汝窑博物馆、遗址展示厅和汝窑遗址公园等工作逐渐开展起来。关于汝窑、汝瓷的世界性研究和讨论也在热烈的进行中。汝窑遗址的后续考古发掘工作自然不会落后,但其发掘的目的、方法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配合汝窑博物馆、遗址展示馆建设的发掘;二是以解决前期发掘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的发掘;三是重视多学科、多手段的运用,开展重保护的展示型发掘。

2011年4月至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汝窑考古工作者踏上这片古陶瓷圣地,开始了清凉寺瓷窑遗址中心烧造区的发掘,目的是为汝窑展示馆提供展示内容,于中心烧造区四周布探方11个、探沟3个,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揭露出窑炉、作坊、瓷片堆积、疑似祭祀建筑、灰坑等遗迹,出土汝瓷、青瓷、白瓷等瓷器和大量窑具,特别是大型玛瑙石的发现,证实了历史记载汝窑玛瑙入釉的真实性。2012-2016年的发掘,主要是配合汝窑博物馆遗址展示馆建设,对展馆墙基、门厅地基、道路基础、2号展示馆的发掘,同时也对展示馆南、清凉寺大殿西的部分区域进行了主动性发掘,发掘面积共计3200平方米,清理出北宋至明代房址4处、窑炉11座、灶3个、井2眼、灰坑遗迹等百余个,出土大量文化遗物。新发现和主要收获有:1.素烧器堆积和大量素烧器的出土,证明了汝釉瓷的两次烧成工艺;2.有的素烧器如仿青铜器出戟瓶,长方倭角方盘等在汝瓷成品器中不见;3.明代窑炉及瓷器的发现,说明此窑址在明代仍在烧造瓷器,扩展了对窑址的烧造年代跨度上的认识;4.素烧窑炉的揭露和类汝瓷的出土,说明北宋末或金代前段,汝窑的烧造发生了变化;5.生活用房的发现,丰富了窑址的功能区划分,对窑场范围的确定有重要意义;6.在北门厅附近中心烧造区北新发现一批窑炉(7座),也是小椭圆形窑炉,有单体和连体两种,地层年代比中心烧造区稍晚,出土的标本除天青釉汝瓷外,另有釉色青中泛绿网格纹开片的标本,与浙江上林湖越窑“低岭头类型”近似,对研究这一时期越窑、北宋官窑、南宋官窑、张公巷窑等窑址提供了重要资料。

汝瓷之美,最是美在那一抹动人心魄的天青色,它使得北宋直至清代的帝王们为之魂牵梦绕,直至今日,它也是拍卖场上中外名家激烈角逐的对象。

(责任编辑:屈梦夏)

猜你喜欢
展示馆汝瓷窑炉
心系汝瓷,痴心不改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馆的呈现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主题策划与媒介设计
浅谈汝瓷艺术创作
寻找汝瓷
行业首条“负离子生态石”宽体窑在恩平点火
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布展策划的重点思路
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穿越时空的骑楼之旅
科达承建561 m最长抛釉砖窑炉顺利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