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妇幼保健院218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2021-05-11 06:29黄薏霏黄莉雪张明艳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注射剂辅料中成药

黄薏霏 叶 菡 黄莉雪 张明艳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广西南宁 530000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儿童体内各器官和系统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药物代谢速度较成人慢,肾排泄率较成人差,比成人更易发生ADR。为减少儿童ADR 的发生,保障儿童用药安全,现对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我院)2015—2019 年上报有效的218 例儿童ADR 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5—2019 年上报国家ADR监测系统中年龄在16 周岁以下患者ADR 报告,共218 例,均遵循自愿呈报原则。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218 份ADR 报告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给药途径、药物品种等用药信息;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信息录入Excel 工作表,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分布

218 例ADR 中,男性患儿为151 例(69.27%),女性患儿67 例(30.73%),男女比例为2.25 ∶1。

2.2 ADR涉及的年龄及给药途径

218 例儿童ADR 中,年龄及给药途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儿的年龄及给药途径分布情况

2.3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

218 例儿童ADR 报告中,共涉及的药品品种49 个,种类分布请况见表2;涉及药品品种最多的药品类别为抗感染药,具体分布及药品情况,见表3。

表2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分布情况

表3 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种类分布及具体药品

2.4 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218 例儿童ADR 报告统计显示,ADR 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系统是ADR 累及最多的系统,具体临床表现见表4。

3 讨论

3.1 ADR与年龄的关系

218 例儿童ADR 报告中,3 岁以下婴幼儿占比最高,这与相关文献[1]报道一致。这是由于该年龄段儿童免疫功能及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有关[1]。0 ~1 岁患儿ADR 发生率较2 ~3 岁患儿更低,考虑由于1 岁儿童以内母乳喂养为主,母乳中的营养成分不仅能降低疾病发生率也可以有效降低婴幼儿变态反应的发生风险[2];另外,1 岁以内儿童生活环境较为简单,疾病发生率低,用药率也低[3]。相比之下,1 ~6 岁儿童各器官系统发育仍未完全,但随着活动环境趋于复杂,发病率用药率提高,ADR 随之增加。而6 岁后儿童各器官系统发育较学龄前儿童更完善,ADR 发生率又随之降低。

3.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多为注射给药(95.42%),其中以静脉滴注占比最高。《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9 年)》[4]统计结果显示:2019 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给药占62.8%,静脉注射给药占92.5%。上述统计结果与之相一致。相较于其他给药方式,静脉给药优势在于可以避免肝脏首过效应,使药物直接入血;同时由于其上述特点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容易诱发ADR。因此,医生应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后,在允许情况下,遵循“能口服、外用给药就不静脉给药”的原则,以降低ADR 的发生。

3.3 ADR与药品种类的关系

统计显示,抗感染药引起ADR 最多(66.51%),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占比最高(91.41%)。这是由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多见,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安全性高,抗菌谱可覆盖呼吸疾病常见的病原菌,常作为儿科临床医生初始经验性选择用药。其引发ADR 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分子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多肽及多糖等大分子载体发生不可逆结合形成全抗原;高分子杂质或代谢产物(半抗原)进入机体与血浆蛋白也可结合形成抗原,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引发一系列的变态反应[5]。因此,临床医生用药前应在仔细询问患儿是否有相关过敏史;严格掌握禁忌证和适应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ADR 发生。

引起ADR 数量居于第二位的为中成药,主要为中成药注射剂。传统中医理念及现代研究均认为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注射剂可用于治疗儿科常见上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等[6-8],这促使临床使用量的上升,ADR 随之增加。其引发ADR 的机制主要认为与其中复杂的成分有关。研究表明[9-11],导致热毒宁注射液发生ADR 的物质是热毒宁注射液中所含的绿原酸成分与人类血清蛋白结合后的产物;同时绿原酸异构体也有发生ADR 的报道;喜炎平注射液中含有多种蛋白质成分,进入血液后可成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为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并活化炎症细胞,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组胺等炎症介质;痰热清注射液所含的黄芩苷对家兔具有致敏性;鹅去氧胆酸可导致腹泻。此外,中成药注射剂稳定性差及静脉给药的特点更易引起ADR。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当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严格掌握适应证、用法用量及用药疗程。

表 4 ADR所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3.4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218 例ADR 报告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86.61%),主要表现为过敏性皮炎、皮肤潮红、丘疹、红斑疹等。这是因为儿童皮肤含有的免疫细胞对致敏原产生的效应比成人更敏感,同时,与该类损害较容易被发现有关。加强用药监护对儿童患者尤为重要。

3.5 其他

3.5.1 辅料与ADR 辅料是制造药品的必要组分,理想的辅料应为“非活性成分”或“惰性物质”,但目前研究证明某些辅料人体吸收后与药物活性成分类似,同样具有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12]。

亚硫酸盐作为抗氧化剂可以提高制剂的稳定性,但也有引发多种不良反应的报道[12-14]包括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哮喘、喷嚏、咽喉肿胀、荨麻疹和偏头痛等。12 例发生ADR 的小儿复方氨基酸类药物中均含有亚硫酸盐。国内外卫生机构曾相继发布规定限制含亚硫酸盐使用,以降低该类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风险[14-16]。

聚山梨酯80 是中成药注射剂,非水溶性维生素类药物常用的增溶剂。曾报道的过敏或类过敏反应,包括休克、呼吸困难等[17]。鱼腥草注射液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已证实与辅料聚山梨酯80 有关[18-19]。此外,引发ADR 可能还与聚山梨酯80 使用量以及毒性杂质有关。因此,研究人员提出,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研发新的辅料或药物载体系统等方法降低相关制剂的使用风险[19]。

助溶剂丙二醇体内外实验均证实可引起溶血[20];用量过大可导致渗透压增高;过度使用含有丙二醇的注射剂会致使丙二醇蓄积,出现急性中毒甚至死亡[21]。

综上,制剂中的辅料也可能导致ADR,在联合用药时需要警惕。

3.5.2 联合用药与ADR 联合用药的初衷是为了取长补短,但研究资料显示[22],联合用药数量与ADR的发生几率呈正比:2 ~5 种药物联用,ADR 发生率为4%;6 ~10 种药物联用,ADR 发生率为10%;1l ~15 种药物联用,ADR 发生率为28%;16 ~20种药物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医生应避免联合用药;需要联合用药应在充分了解药物特性后方可联合使用。

4 结语

对218 例儿童ADR 报告的综合分析的主要结果与《2019 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4]及其他文献报道一致,提示:对于低龄儿童,临床医生慎重选择静脉给药方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成药注射剂,应关注患儿在应用这类药品时皮肤等相关器官功能的变化。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到ADR监测与上报工作中来,做到“可疑即报”,避免漏报,为儿童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注射剂辅料中成药
老年人便秘,中成药如何选择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中药师干预对医院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的效果分析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热销面料及辅料
儿童为何接连被禁用中药注射剂
我院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流行辅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