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任重道远

2021-05-13 03:48赵建军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碳达峰能源绿色

赵建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低碳、简约适度的生活消费方式,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十四五”乃至2035国家战略目标。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把“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入2021年重点工作。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我国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举措彰显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坚定决心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非凡勇气。“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抓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至关重要。

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煤炭消费占比仍超5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30%、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形下,要在10年内实现碳达峰,再用30年实现碳中和,可以说任务艰巨、难度巨大。需要作出顶层设计,实施倒逼机制,确立重点领域,协调各方关系。如何能够确保“30/60”目标如期实现呢?

首先,能源结构变革是重中之重。受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影响,煤炭是我国目前能源资源生产消费的最大主体,2019年在我国能源结构占比中高达57%,电力行业火电占比高达86%。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自化石燃料燃烧。因此,减少能源碳排放、大幅调整以煤为主能源结构是解决碳达峰和碳中和问题的关键。中央财经会议强调,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用能效率。同时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等,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此外,鉴于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的过高依存度,在能源结构调整中,还要协调国内外交流合作,确保能源资源安全,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绿色低碳清洁能源体系的同时,构建内循环为主的能源发展新格局。

其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有力抓手。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碳减排曲线与国家产业结构、城市化率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达到约70%的服务业占比和约80%的城市化率,碳排放才开始达峰并逐渐呈下降趋势。而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仍依赖高碳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此,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就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一是产能结构优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二是重点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如电力、交通、化工、建筑等重点领域降碳脱碳转型,全面提高各产业能源利用率;三是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节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绿色制造业等低碳产业的发展。

再次,技术创新重点突破是关键举措。没有先进有效的低碳节能技术,降低碳排放就缺乏重要的技术支撑。首先是节能技术,较低的能源利用率是我国能源资源消耗高的原因之一,以节能技术为突破,弥补与发达国家较大的资源利用差距,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其次是绿能技术,绿色能源替代高碳能源被认为是降低化石能源碳排放的主要出路。但无论是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还是生物质能、内陆核电等都依赖于高科技现代化的绿色能源技术。再次是低碳技术,规模化储能、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是低碳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也能提高碳利用。在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突破、紧抓低碳前沿技术研究的同时,还要兼顾以市场为导向的低碳节能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应用,更多行业领域应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等服务平台等。

复次,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是保障。既要发挥制度优势,强化顶层设计,压实各方责任、因地施策,还要协调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双重效力,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政府部门在用能单位管理上,做好碳排放大户的降碳管理工作。比如,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量一半的电力部门,应发展电力的清洁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电能替代工作,实现能源电力发展的减碳、低碳、零碳,加速智能电网覆盖提高电能利用率等。工业、交通、建筑等其他高碳排放部门也应尽早规划部署、节能降耗、落实减排工作,持续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市场在激励约束机制上,应推广完善用能权和碳交易机制,尽快建立并启动全国碳排放权和用能权交易市场,在强制性减排制度下,构建完善用能配额交易制度,以此实现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的下降。国家战略在绿色低碳经济政策上,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托管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实现碳中和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建立健全系统有效的绿色低碳激励政策与体制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增加生态碳汇是重要补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优良的生态环境具有高质量的固碳能力,能将大气中自由运动的“动碳”转化内嵌于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的“静碳”,从而减轻大气温室效应。生态经济还能有效促进碳循环、碳利用,是限碳、控碳、减碳、用碳,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好方法。因此,要不断增加我国的森林面积,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有效补充碳达峰、碳中和的手段措施。

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与世界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有效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低碳、简约适度的生活消费方式,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已经形成全党全社会共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和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大考、一场硬仗,任重道远。相信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开辟一条高效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碳达峰能源绿色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绿色低碳
蒋伟群:侨界“碳达峰、碳中和”追梦人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9次会议: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全新部署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探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再造绿色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