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为人处世思想探析

2021-05-13 18:58谭书姣
青年文学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活命庄子

摘  要: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在为人处世上,他有着自己的理解,主要表现在顺人顺物,保全自身的活命思想、忘形忘体,立德于心的“道”论、似水学鱼,从容自在的“逍遥”观三个方面,对当今社会中人的生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有着重要的启迪。

关键词:庄子;处世思想;活命;道;逍遥

作者简介:谭书姣,女,布依族,贵州都匀人,本科,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9-0-02

一、顺人顺物,保全自身的“活命”思想

庄子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命的问题,庄子处于一个混乱的时代,因而他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乱世中生存、安顿,把“无用之为大用”“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当做他保全自身的活命思想。

(一)“无用则为大用”

庄子在《人间世》中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者。”[1]“无用”便是庄子用来告诫人们保全自身的有效方法。他认为人在某些时候“无用则为大用 ”,而“无用”“无为”反倒能够使自己趋利避害,得以全生。庄子指出森林中的很多树木因有用而遭无情砍伐,“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2]而不材之木栎社树“以为舟则沉……以为柱则蠹。”[3]对于匠人来说,它没有一点用处,而对于栎社树自己来说却是莫大的用处,不受重视,不被砍伐,便可长寿。又如形体不全的支离疏“上征武士而能攘臂游于其间,上有大疫则以有常疾不受功。”[4]因身体残缺不能去当兵服役的支离疏对于国家而言是无用的,但对于其自身,因不用去服劳役、当兵打仗而比每天在战场上厮杀的人能活得久,而这对于他来说便是大用。

(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庄子哲学中重要的问题是生命的问题。《人间世》在一开始便描述了卫国国君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残暴君王“其年壮,其行独。……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5]人民的生命对于残忍的暴君如蝼蚁般轻贱,死亡可以随时来临。尤其是在为暴君做事的从政者们,每天都是处在水深火热的境地,对于他们来说最高的理想应该是生存而不是救世,能够活着已经是很好的了。“天下无道,圣人生焉”[6]一句话透露着生存的无可奈何,圣人也只能把保全生命看作是关键的思想关怀。他们也并非刻意去回避社会的责任,只是面对极端处境下不得已的做法。当你遇到一个“天杀”的君主的时候,你要做的就只有顺随。当知道世事艰难,而“不得已”“无可奈何”时,安于处境、顺应自然或许是最好的方法。

二、忘形忘体,立德于心的“道”论

庄子指出:“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7],他主张人要破除外形残缺的观念,而重视人的内在性。在《德充符》篇中,庄子借许多残缺畸形之人为德行充足的验证,他笔下的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都是魅力非凡之人,而他们的魅力显然不是来自已经残缺的形体,而是内在的德行。有德的人,生命也自然流露出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人。

(一)人要有所忘,有所不忘

“忘”也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忘”应当是有意的,并且是一种有意的舍弃。庄子的“忘”在一定程度上与柏拉图的“净化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柏拉图旨在通过净化城邦的诗乐艺术、政坛与名义以及公民来构建一个理想城邦。而庄子的“忘”即是把某些不好的东西从心灵中驱赶出去,使自己的心灵得以解脱,那么在庄子的眼中,什么是该驱赶的呢,毫无疑问是形体,因为他始终认为“形有所忘 ”,而德是不应该被遗忘的,德是对于人而言最重要的东西,而形体是上天赋予的,是命中注定的,因而属于命运的东西就该被遗忘。王博在其著作《庄子哲学》中写道:“生不可御,死不可止,美不可迎,丑不可拒。”[8]一个人的出生是他本身所不可阻挡的,死也是不能够制止的,美貌是不可迎接的,丑陋也是无法拒绝的,因此我们都不能够支配形体的变化,不管是死生,还是美丑都与人无关,所以应当被遗忘。只有遗忘了这些与人无关的东西,人们才能够将自己的心灵从形体,并且也从有形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而达到无形之域。

(二)寻求“道”的境界

庄子认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它虽没有具体的形态和可感的意志却无处不在。道能泽及万世,长于上古,游于天地,雕刻众形。庄子在《大宗师》中明确指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9]这段话的意思是庄子在描述人与道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道自身并不会把它封闭起来,它时刻都处于开阔的空间中,它没有隔阂,可以传递,也可以获取。但道并不像现实中可见的物品那样你递给我,我递给他,道的获取只能依靠自己去努力,我们不能依附任何人去获得。综观古代先贤,他们都因得到了道而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彩,获得了很大的收益。“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10]我们没有人知道道是怎样开始的,也不知道它会于何时终结,但我们却能看到,道是伟大而又神秘的,当我们真正得到了道,那么我们便能畅游于天地之间,不管做任何事,都能够从容自在,游刃有余。

三、似水学鱼,从容自在的“逍遥”观

庄子似乎对水和鱼有着特殊的情怀,他喜欢水的虚静从容以及向往鱼的自由自在,在庄子的思想里,水是生命、虚静恬淡的处世哲学的象征,而鱼是自由和快乐的象征。

(一)学习水的虚静

古往今来,水都以其自身的独特属性而被文人墨客们称颂,老子认为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1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12]管子则认为水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管子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13]而庄子认为水澄澈而平静,具有虚静恬淡的特质,主张做人要学习水的虚静恬淡,要静而不变,淡而无为。在《天道》篇里,庄子有言:“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14]这段话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内心虚静时,任何事物都无法扰乱他,水的平面是合乎测定水平的标准的,匠人常用其来测定水平,水处于平静的状态之时尚且清晰澄澈的能看见人的胡须眉毛,又何况人,当人像水一样处于澄测平静的状态下,一样可以成为天地万物的明镜。庄子在《刻意》篇中指出:“水之性,不杂则清……此养神之道也。”[15]水的性质简单纯朴而不复杂,虚静而不易变,缓缓流逝,与世无争,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做人也應如是。

(二)追求魚的自由自在

《庄子》中描写到了大量关于鱼的意象,他笔下的鱼是自由的象征。《秋水》篇中,庄子认为“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16]他所表达的鱼之所以乐是因为获得了自由境界。鱼乐的条件取决于水,其在水中没有任何的限制,没有任何的条条框框,没有任何的障碍,它可以自由的遨游在自己的世界中。庄子在《大宗师》又说:“鱼相造乎水……穿池而养给。”[17]《大宗师》中的这条自给自足的鱼亦如《秋水》中从容出游的儵鱼,它于河池之中,窟穴泥沙,以自资养供给,无所依附。而庄子描绘鱼在水中从容出游的情景恰恰是人与人在交往中所要借鉴的,鱼的欢快来自于水,那么人的呢?人则需要在道的境界里才得以无拘无束、自在洒脱。

四、庄子的为人处世观对当代社会人生存交往的启迪

关于庄子的为人处世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的影响,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

在经济不断发展,竞争压力也愈加增大的当今社会下,庄子的思想对处于城市化进程下的我们而言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很难像古代的先贤那般从容不迫,自在洒脱,当厌烦了世俗的一切事物,就独自寻一方僻静之所,远离尘嚣,抛却世俗。在任何想在的地方自由的栖息一片森林、建造一栋屋子、开垦一片荒地,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了,实现了财富自由的精英阶层,是有资本寻求无欲无求的自由的。然而现实社会中伴随着他们的恰恰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要求,他们不可能抛却身上的责任而不顾世人的死活去独自寻求自我精神形体的自由。要清楚的是,当猿猴学会直立行走,并开始拿起木棒作为工具,森林中居住的燧人氏发明砖木取火,人类社会慢慢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人类就很难再回到无欲无求的远古时候了,就算我们想要播种无欲无求的种子,恐怕也难以找到适合其生长的土壤了。

但是,庄子所提出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等思想不仅可以让他形神分离,收获精神的无限自由,使自身处于超然物外、洒脱随性的精神境界,更是给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处于浮躁、喧嚣、复杂社会中的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精神启迪,也正是追名而不择手段、逐利而丧失良知、求爱而道德败坏的人们的必需品。庄子人认为理想中的社会不应该是人为物役的,人们应该努力摆脱对物质对财富的依赖,追求恬淡随性的生活。理想中的社会应该是自由自在,洒脱随性的,人人都可以实现人身的自由,人格的完善以及精神的自由,从而遨游于天地之间。和生命不同的是,权利、财富、自由都是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的。人们不该被功名利禄,权势地位所束缚,当我们的形体得不到自由时,应该像《逍遥游》中的那条大鱼一样“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飞向那美丽的天池,努力使精神活动至于无拘无束,洒脱随性的境界。

注释:

[1][2](清)郭庆藩.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194.

[3](清)郭庆藩.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178。

[4](清)郭庆藩.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187.

[5](清)郭庆藩.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140.

[6](清)郭庆藩.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191.

[7](清)郭庆藩.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224.

[8]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8.

[9][10](清)郭庆藩.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254.

[11]老子.《老子·七十八章》(朱谦之《老子校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老子.《老子·四十三章》(朱谦之《老子校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管仲.《管子·水地篇》.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4](清)郭庆藩.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465.

[15](清)郭庆藩.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547.

[16](清)郭庆藩.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608.

[17](清)郭庆藩.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279.

参考文献:

[1](清)郭庆藩.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

[2]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陈鼓应.庄子今释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版.

[4]老子.《老子》(朱谦之《老子校释》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5]管仲.《管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猜你喜欢
活命庄子
地震时是躲是逃?
依据文本特质,有效落实“三位一体”王君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冲刺Ⅱ卷拿高分 “活命”词汇不丢分
——高考后期备考Ⅱ卷抢分策略之单词篇
《庄子说》(十五)
天问
从《庄子》诸篇看庄子的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