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声腔的传承与发展-楚剧(女迓腔)

2021-05-14 16:03胡斌
锦绣·下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声腔传承与发展

摘要:有人把湖北称为“戏曲大省”,因为它孕育了楚剧、汉剧等二十多个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其中,楚剧是湖北戏曲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文化戏曲,不仅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地方戏曲的发展与前进,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楚剧是湖北的地方戏曲的一个种类,具有生活化、通俗化、平民化等特点,并且在表演风格上也更加的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关键词:楚剧 声腔 传承与发展

到目前为止,楚剧已经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专业的戏班,只是农民在农闲或者过节的时候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存在,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民间歌舞、流行的山歌等。在清朝末代传入武汉之后,受到汉剧和京剧的影响,唱腔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吸收了东路花鼓、北路花鼓等。在1956年,又把失传已久的湖北高腔纳入到了楚剧中来。从此之后,楚剧唱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一、楚剧声腔的艺术类型

(一)唱腔特点

楚剧的主要唱腔类型包括,悲腔、迓腔、仙腔、四平、十枝梅、应山腔等。其中迓腔是楚剧中最基本的腔调,它又分为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和西皮迓腔四种腔调,而且每一种腔调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1}。男迓腔较为简朴,女迓腔则悠然婉转,悲迓腔较为深沉,西皮迓腔则刚进一些。迓腔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可塑性较大,既能抒情又能叙事。悲腔只有女腔一种唱法,主要是表达凄凉的情感;仙腔的曲调有时悲壮有时凄婉,一般是表达激烈悲壮的情感;应山腔则活泼开放、情绪甜美,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愉悦的情感,也是我国楚剧的一个主要唱腔。四平腔则比较华丽,一般演唱者都是身份较为高贵的女性;十枝梅原本是专用的曲调,后来也被纳入了楚剧的唱腔当中,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小调

楚剧中的小调不是主腔,在句中起到的是烘托氛围、增添色彩的作用。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单纯短小,节奏比较轻快、灵活,曲调欢呼跳跃。小调的旋律是各种各样的,除了几只按曲填词的小调之外,其他的都是“报字按腔”小调。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楚剧的小调有60多支,例如,《讨学钱》、《探亲家》、《摘花调》等。

(三)高腔

高腔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清戏”。在清朝末年慢慢的衰落,改革开放前夕已经在灭亡的边缘。1956年,在武汉市成立了楚剧高腔挖掘小组,通过艺人口述保存下来的包括《香罗带》、《桂枝香》、《宜春令》等数百个唱腔曲牌和剧目,在高腔被纳入了楚剧之后,不仅保持了高腔自身的音乐风格和形式以外,对它的曲调、语言、过门和伴奏等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创新,把楚剧声腔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丰富和充实了楚剧声腔的变化。

二、楚剧声腔的传承与发展

楚剧声腔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对一个戏曲剧种的传承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例如表演方式、剧目特点、语言以及声腔等{2}。其中,声腔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化妆和表演等各个剧种之间都可以相互的借鉴,只有声腔是独立存在的,且是重要的标志。对于楚剧来说,他的舞台语言是有由两个部分组成的:黄陂方言和武汉话。黄陂方言大多数都是官话不是本地的方言,若是这个女演员不能说好黄陂话就不能唱好楚剧。楚剧女腔的报字发生声和声腔的旋律组成都与黄陂方言息息相关。对于武汉话来说,应用的也是接近黄陂一带的方言。因为在语言的应用中和报字发音上和黄皮方言有类似之处,这样舞台语言就不会显得比较突兀,不管是唱还是旁白都很自然与之协调。所以,一定要过好语言关,这是楚剧传承与发展的首要因素。在声腔上,它是区别剧种的重要标志,在伴奏与旋律上都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被百姓亲切的称之为“乡音”。要想把这个剧种进行较好的传承就要忠于这个乡音。楚剧能从古发展到今也是对于这个乡音传承的结果。依据史料记载,在解放前夕,楚剧都是由女性演员演唱的,它的旦角则是由男性来扮演的。在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嗓音也就都是男人本声,只有在说话的语气上才会模仿一些女人的声音。在演唱上也是男生本色发生。换句话说,楚剧的女腔是男人用男人本来的声音演唱出来的一种声腔,在当时是十分受欢迎的{3}。因此,在历史上出现过例如沈云陔、关萧彬等好的唱腔演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乡音十分的浓郁。这个特点在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都对楚剧传承人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楚剧的繁荣与发展,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女腔的革新是耗时耗力最多的一项。自从6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前辈演员的带领下,开始对女腔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造。在《秦香莲后传》一剧的女腔创新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成功案例,它拓宽了女迓腔的音域,对其结构宽度进行了延伸,使得女迓腔的旋律不但柔美婉转,还增加了男儿的刚劲,体现出了气宇轩昂的一面。我在此剧中饰演韩夫人就有很深刻的体会,它的成功也对楚剧女腔的创作方向打下了坚实的之基础。到目前为止,它还是楚剧作家们经常运用的创作方法和手段。在旋律上有了质的变化,但在声的问题上却没有很大的进步。这时,老一辈的演唱家们把楚剧的女腔带入了女性范畴,这是一项伟大的功绩。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家张一平老师在楚剧女腔发生改革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榜样。在对楚剧声腔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找唱民歌的专家和声乐老师帮助楚剧的女演员们进行唱腔的练习,利用科学的方法发生,使得楚剧音色在各个方面得到了认可与赞扬。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完成一系列中央到地方的文件精神,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承,并与文化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戏曲传承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因此,这对发展楚剧艺术传承与保护,促进地方戏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邢军.浅析楚劇声腔的传承与发展——楚剧[女迓腔][J].戏剧之家,2018(26):18-19.

[2]胡玉. 探析楚剧在孝感的发源,嬗变,传承及创新之路[C]// 增强活力 提升效能:2018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获奖作品集. 2018.

[3]韦也纳. 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剧"传承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 戏剧之家, 2018(19):45-45.

作者简介:胡斌(1971.12-),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国家二级演员,楚剧青衣、老旦演员,研究方向:戏曲表演、楚剧表演基本常识、剧中人物形象塑造研究、青衣的四功五法探究、老旦的唱腔发声技巧研究。

猜你喜欢
声腔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之声腔划分
戏曲中的特色伴奏乐器对声腔的影响
低频声波灭火器的研究与设计
川剧音乐伴奏的传统魅力与现代变革
浅析梆子声腔的当代发展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