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输电线路设计规范对杆塔设计的影响性分析

2021-05-17 01:23汪楚清王辉
宁夏电力 2021年2期
关键词:轴心杆塔构件

汪楚清,王辉

(1.宁夏回族自治区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宁夏 银川 750004;2.北方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基于当时的认知水平与电网安全可靠性需求,我国的《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1]已不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我国的电网基建技术走向国外。新修订的《架空输电线路电气设计规程》(DL/T 5582—2020)[2]、《架空输电线路荷载规范》(DL/T 5551—2018)[3]和《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 5486—2020)[4]则共同构成了输电线路行业新的主体技术标准框架。根据国网基建部相关要求,线路工程均需按新规范开展设计和校核工作。但目前关于新规范对杆塔结构的影响分析较少,如李鑫等[5]、李敏生等[6]、徐彬等[7]对国内外铁塔风荷载的计算原理进行了对比分析,赵峥等[8]对新版荷载规范的主要修编内容作了浅略解析,赵勇等[9]研究发现新版荷载规范计算出的风荷载要高于原规范,吴海洋等[10]探讨了新规范中的风荷载调整系数取值是否合理的问题。为此,调取了宁夏“十四五”规划拟开展的工程计划,以宁夏35~330 kV输电线路工程常用的杆塔通用设计模块为分析样本,研究新规范对杆塔方面的影响,以期为未来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1 新规范修订要点

1.1 《架空输电线路荷载规范》(DL/T 5551—2018)

此规范主要对各架空输电线路的线条风荷载、杆塔风荷载等内容进行了修订。

1.1.1 线条风荷载

相比旧规范,新规范在线条风荷载计算中全面引入风工程理论,将旧规范中的风压不均匀系数与风速脱钩,将导地线风荷载调整系数与风速和电压等级脱钩,转而建立两者与导线水平档距、保证率和湍流度之间的关系,并分别改称为档距折减系数αL和导地线阵风系数βC。新规范中的导线、地线及跳线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方法见式(1)—式(6):

WX=βC·αL·W0·μZ·μSC·d·LP·B1·sin2θ

(1)

βC=γC(1+2g·IZ)

(2)

(3)

(4)

(5)

W0=V02/1600

(6)

式中:WX—风荷载标准值;

βC—导地线阵风系数;

αL—档距折减系数;

W0—基准风压;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μSC—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

d—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

LP—杆塔的水平档距;

B1—导地线覆冰风荷载增大系数;

θ—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

γC—导地线风荷载折减系数,取0.9;

g—峰值因子,取2.5;

IZ—导线平均高z处的湍流强度;

I10—10 m高度名义湍流强度;

z—导地线平均高度;

α—地面粗糙度指数;

εc—导地线风荷载脉动折减系数;

δL—档距相关性积分因子;

LX—水平向相关函数的积分长度;

e—自然常数;

V0—基本风速。

1.1.2 杆塔风荷载

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在计算杆塔风振系数时采用团集质量法,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保持一致。采用团集质量法的风振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7)

(8)

(9)

(10)

(11)

式中:βzi—第i点的顺风向风振系数;

mi、Ai、φ1i、μsi、μzi—第i点的质量、面积、一阶振型系数、体型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εt—脉动折减系数;

I10—10 m高处湍流度;

α—地面粗糙度指数;

g—峰值因子。

脉动风竖向相干函数cohz(zj,zj')采用由Shiotani提出的与频率无关的简化公式:

(12)

1.2 《架空输电线路电气设计规程》(DL/T 5582—2020)

此规范主要是对风偏角计算、绝缘配合要求等进行了修订。

1.2.1 风偏角的计算

引入了荷载规范的计算方法,并结合风偏放电的物理特点进行系数调整。与导地线线条荷载计算相比,导地线间隙风荷载计算时仅与导地线、跳线相关,而与铁塔无关,εc不考虑折减,同时电气响应远较结构响应敏感,g取3.6。相比旧规范,新规范在绝缘子风偏计算中引入顺风向绝缘子风荷载屏蔽折减系数,此系数只与串型和串数有关。

1.2.2 绝缘配合要求

此规范对海拔高度超过1000 m地区悬垂绝缘子串片数的修正计算式做了调整,计算公式如下:

nH=nem1(H-1000)/8150

(13)

1.3 《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 5486—2020)

此规范主要是对材料强度指标、轴心受力构件的强度计算公式、轴心受力构件的强度折减系数、交叉斜材计算长度、轴心受力构件的宽厚比限值等内容进行了修订。

1.3.1 材料强度指标

钢材抗力分项系数应符合表1。

表1 钢材抗力分项系数

1.3.2 轴心受力构件的强度计算

轴心受力构件的强度计算应符合下列两式的规定:

(14)

(15)

式中:N—轴心拉力或轴心压力设计值;

A—构件毛截面面积;

An—构件净截面面积;

fy—钢材的屈服强度;

fu—钢材的抗拉强度最小值;

γR—钢材的抗力分项系数;

η—构件强度折减系数,相比旧规范,新规范对于受拉杆件的强度折减较多。

1.3.3 计算长度

对于按平行轴计算的主材,新规范计算长度系数由1.2调整为1.1。交叉斜材计算长度及修正系数K2调整为按式(16)计算。

两根斜材一拉一压时:

(16)

两根斜材同时受压时:

(17)

式中:N—计算杆的内力;

N0—相交另一杆的内力。

1.3.4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计算

新规范对轴心受压构件的宽厚比限值进行了调整:

(18)

式中:w—翼缘自由外伸宽度;

t—厚度;

φ—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φ分a类、b类,轴心受压钢构件的截面分为a类、a*类和b类;

fy—钢材的屈服强度。

1.4 小 结

可以看出,此次规范的修订实质是对输电线路的可靠度水平进行了调整,最终落脚点体现在了风荷载的计算上,包括风偏角风荷载、导地线线条风荷载和塔身风荷载。而在其他方面并无太多变化,仅是结合多年的工程经验对某些问题进行了明确或做了整合。

2 新旧规范荷载计算的差异性分析

2.1 风偏角风荷载

由于风偏角荷载计算公式调整较大,尤其是对27~31 m/s风速区间影响最大,以220 kV在大风工况下的摇摆角计算为例,结果见表2。

从表2看出,按新规范计算出的摇摆角普遍比旧规范要大1°~2°,同时由于绝缘配合的变化,导致塔头尺寸会有所增加。

表2 导地线风偏计算

2.2 导地线线条风荷载

选取βCαLμZ计为考察基准,分别计算了典型110 kV和220 kV的线条风荷载,结果见表3。

表3 线条风荷载计算

可见,新规范对导地线线条风荷载的计算较原规范有很大程度的增加,算例表明增幅在15%以上。

2.3 塔身风荷载

选取加权平均后的杆塔风振系数βz(90°风向)计为考察基准,分别计算了典型110 kV、220 kV和330 kV的塔身风荷载,见表4。

表4 塔身风荷载计算

可见,新规范对塔身风荷载的计算较原规范有很大程度的增加,算例表明增幅在20%左右。

2.4 风荷载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新规范引起35~330 kV线路杆塔的摇摆角略有增大,导地线线条风荷载和塔身风荷载也有所增加。需要指出的是输电塔结构是空间桁架体系,并不意味着风荷载水平的增加会影响杆塔结构的承载力,其结构的承载力还要受导地线张力和自重的影响,风荷载只占其中一部分。随着电压等级的增加,由于大截面和多分裂导地线的使用,反而风荷载对杆塔结构的影响程度会减弱。

3 新规范对杆塔设计的影响

收集了宁夏“十四五”规划期间35~330 kV输电线路工程,以常用的杆塔通用设计模块为分析样本,塔型共计139个。

3.1 杆塔校核分析

杆塔校核主要包括塔头间隙和承载力校核两方面,校核结果(见表5)表明,塔头间隙不合格率约为90%,杆塔综合不合格率约为93%。

表5 杆塔校核结果

3.2 塔重和基础作用力分析

由于样本数据量较大,仅列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塔型,表6和表7分别表明新规范引起塔重约增加3%~10%,基础作用力平均增大20%以上。由于铁塔和基础在输电线路本体造价中占比很大,必须在工程建设中考虑其带来的影响。

表6 塔重影响性分析

表7 基础作用力影响性分析

4 结 论

综上所述,本次新规范的修订内容较多,对35 ~330 kV杆塔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气规程将引起风偏角普遍增大1°~2°,再考虑到绝缘配合的变化,导致原杆塔通用设计塔头间隙普遍不满足新规程要求,不合格率达到90%以上,仅有部分耐张塔电气间隙满足要求。

(2)荷载规范将引起导地线线条风荷载增大15%以上,引起塔身风荷载增大20%以上,这一变化将引起塔重和基础作用力的增加。

(3)结构设计规程将引起部分杆件强度不够,尤其是单颗螺栓连接的斜材和辅材。

(4)新规范综合将引起原典设塔重增加3%~10%,基础作用力增加20%以上,这将导致工程量的增加。在基建前期阶段应考虑规范修订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工期和综合造价方面,建议加强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轴心杆塔构件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
基于北斗的高压输电杆塔智能实时监测技术与应用
广东阳江地区500kV典型同塔双回杆塔防雷影响因素研究
以教材为轴心,做好期末总复习
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轴心及相互作用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与理论方法探讨
基于提高学生管理能力的班集体建设研究
220 kV输电线路杆塔设计及材料选择分析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实践
基于复合连接器的插拔式构件组装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