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发脾气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021-05-17 03:56秦国梅
早期教育(家庭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哈士奇敏感期萱萱

秦国梅

幼儿“发脾气”行为具体表现为大喊大叫、哭闹不止、辱骂他人、动手打人或咬人、摔东西、打滚耍赖、拒绝吃饭、拒绝与人交流等。此时,如果家长直接采取恫吓甚至棍棒教育的方式来压制孩子,孩子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还有可能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反之,用顺应妥协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便会利用成人“妥协”的心理,用发脾气的方式要挟家长以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这种方式不但会助长孩子的“嚣张气焰”,而且可能会促使孩子做出更加偏激的行为。家长应准确了解幼儿发脾气行为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策略,帮助孩子舒缓情绪,逐渐学会管理情绪。

悉心照顾,满足幼儿基本的生理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温饱后更容易产生满足感,而在饥饿状态下思考能力、道德观念明显减弱,也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等行为。相对成人而言,幼儿身体赢弱、耐受性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当其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未得到满足时,更容易通过大哭大闹、打滚耍赖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因此,父母应更为悉心地关心与照顾幼儿,并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一个适宜成长的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例如,根据气候变化为幼儿增减衣物,提供健康营养、丰富多样的食物,创造材料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保障充足的睡眠时间,展示正确如厕的方法等。幼儿只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身心愉悦,才能更好地开展其他更高层次的活动。

以身作则,成人为幼儿做好榜样与示范

观察与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父母的言行举止时刻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孩子。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如果父母很有涵养,孩子就会表现得彬彬有礼;如果父母能做情绪的主宰者,那么孩子也能学会很好地管控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品行不端,行为恶劣,经常打骂孩子,将孩子作为出气筒,那么孩子也会以相似的方式对待家人或朋友。因此,父母应以身作则,做自己情绪的管理者,不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发脾气或毫无原则地转嫁自己的不良情绪,在要求孩子不乱发脾气的同时,应首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冷静分析,适时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到,2-7岁的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刻板性与不可逆性。这就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幼儿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教给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知识,还要把握好时机促进幼儿认知水平的提升,否则,就会给处于“直线式思维”阶段的幼儿造成认知冲突,可能导致幼儿无缘由的“发脾气”行为。

案例:妈妈和两岁左右的玥玥看到一只体形较大的哈士奇。

“玥玥是不是很喜爱那只大狗狗呀?”看到玥玥正好奇地盯着哈士奇看,妈妈顺势说道。

“那才不是狗狗。”孩子迷惑地看着那只哈士奇并小声嘀咕道。

“哈哈,那只大狗狗现在很调皮呀!”妈妈没有听见玥玥的话又补充道。

“妈妈,那才不是狗狗呢,根本不是狗狗,不是狗狗。”孩子瞬间哇哇大哭。

妈妈忽然想起来,这几天给玥玥看的绘本故事中,有体型较小的小奶狗的图画,玥玥已经记住了图片中的“狗狗”的形状,而眼前这只哈士奇跟图片中的形态完全不同。

玥玥“發脾气”,是因为在认识狗方面发生了明显的“认知冲突”。案例中的妈妈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教给孩子关于“狗”基本特征的知识,并基于眼前的真实情境做进一步讲解,这样既可以解决孩子的疑惑,避免孩子的“发脾气”行为,义能增长孩子的知识。

当孩子大哭大闹时,父母务必要保持冷静,理性对待,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尽可能考虑孩子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当幼儿因认知冲突而发脾气时,家长应把握好教育的最佳时机,分析孩子的原有经验,并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更高层次的学习内容。除此,成人还可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使幼儿获得与物体、同伴及成人互动和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习得新知识。

细心观察,帮助幼儿顺利度过秩序敏感期

敏感期是蒙台梭利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她认为幼儿在每个特定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更加敏感,而对其他事物置若罔闻。不同的敏感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同一敏感期在不同幼儿身上出现的时间点与持续的时间长短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父母细心观察,敏锐把握幼儿所处的敏感期,并及时抓住教育的黄金期。

案例:晚上,加班回家的爸爸,非常疲惫,一进卧室倒头就睡着了。正在床上玩耍的萱萱,看着躺在自己旁边的爸爸皱起眉头来,一边推搡爸爸一边嘀咕着:“这是妈妈的位置,你不能睡在这里。”爸爸由于太劳累没有注意到孩子的行为,便继续睡觉。这时,看到纹丝未动的爸爸,萱萱显得有些着急,对着正在睡觉的爸爸又喊又打……

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幼儿通过物体的外部秩序认识周围的环境,理解白身与环境的关系,他们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并熟悉所有细节,认为物体就应该放在固定的位置,这使他们感到平静和快乐。案例中的萱萱此时正处于秩序敏感期,由于疲惫不堪的爸爸不小心睡在“错误”的位置,这一行为打破了萱萱长期以来建立的外部秩序,使其感到焦虑与不安,萱萱便采用自己的方式(对爸爸“义喊义打”)来表达对破坏“秩序”的厌恶与不满,并通过行动来极力维护原有的秩序。而当爸爸睡在了“正确”的位置时,原有的“秩序”义得以恢复,孩子的“脾气”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

对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幼儿来说,父母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在空间上,为幼儿创造一个丰富有序的物质环境,家里的物品分类摆放,且放在固定的位置,每次用完之后尽量物归原处;在时间上,安排合理有序的作息时间,帮助形成良好的生物钟;在心理上,创设温馨和谐、包容关爱的家庭氛围。当孩子执拗不前或无缘由地大发脾气时,父母不妨考虑下孩子是否处于“秩序敏感期”。父母恰当的处理方式,不但能有效地解决幼儿的“发脾气”问题,还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猜你喜欢
哈士奇敏感期萱萱
我家的多肉
你的脸像水蜜桃
文化敏感期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哈哈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哈士奇
喊狗
狗也怕醉汉
敏感期,是否真的无处不在?
妈妈,不要坐等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