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1-05-19 09:42
甘肃科技纵横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药材贵州省中医药

杨 前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学院,贵州 凯里556000)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是世界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随着全球老龄化和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中医药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贵州省作为中国四大药材产地之一,共有中药资源品种4802种,占全国中药材种类的40%,位居全国第二,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转化优势。本论述通过分析贵州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和布局现状,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促进贵州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贵州省中医药产业总体发展分析

1.1 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农业中主要包含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植作为中医药产业链的上游和基础,是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等的主要原材料。目前,随着大健康观念的深入普及,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贵州省结合大健康的发展思路,依托中药资源优势,开展中药产业扶贫,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富民生态产业,确定中药材产业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12个特色产业之一。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值不断增加,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经济效益凸显。

从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值分析,见表1所列,2012年以来,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呈现上涨趋势,种植面积保持高速增长状态,2017年由于自然灾害和中药材去库存影响出现小幅度下降,但整体分析,中医药种植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成为贵州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中,2012年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仅为0.55 hm2,2019年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6 hm2,八年间共增长1.06 hm2。从增速分析,2019年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相较于2018年增长26%,比2012年增长194.58%;从中药材产值分析,2012年至2019年中,2019年中药材产值最高,为160.89亿元,2012年中药材产值最低,为32.77亿元。从中药材产值增速分析,2013年贵州省中药材产值增速最高,达72.57%,增幅最小的是2017年,为-19.23%,中药材产值增速逐渐放缓。此外,贵州省开展地道药材野生资源保护,解决中药材繁殖技术、产品加工、运输、存储等技术难题,提高中药材种植技术水平,使贵州省从中药材资源大省向种植强省转变。同时贵州省遴选天麻等15个重点品种,建设中药材产业基地,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中药材产业集聚效应,辐射带动全省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

从中药材种植企业空间布局分析。以中国客户网(http:www.ltmic.com)截止2021年2月1日公布的贵州省中药材种植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贵州省中药材种植产业空间分布。由表2可以看出,贵州省中药材种植企业总数为5 653个,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企业数量多,分布遍及各市州,呈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性。其中,毕节市和黔东南州中医药种植企业数量分别是1 100个、1 010个,分布数量均在1 000个以上,占全省总数量的37.33%,是贵州省中药材种植产业最为集中为区域。遵义市、黔南州、铜仁市和黔西南州中医药种植企业数量分别为785、694、664、531(个),空间分布数量均在500个以上,占总量的47.3%,是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分布第二集中区域。安顺市、六盘水市、贵阳市中药材种植企业数量分别为389、339、141(个),空间分布数量均在500个以下,总数量占全省的企业个数的15.37%,是贵州省中药材种植产业分布较少的区域。究其原因,贵州省各市州中药材资源丰富,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此外,贵州省整体经济落后、科学技术和工业不发达,所以各级政府都很重视中药材种植和加工,贵州省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医疗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发展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等政策法规,并将中药材生产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促进中医药农业发展。

表1 2012~2019年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增速和中药材产值及增速

表2 贵州省中药材种植企业空间分布

1.2 中医药工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工业中包括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和相关设备的制造,随着中医药规范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工业生产已经由手工制作发展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2019年医药工业增加值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贡献率达到2.15%,中医药工业对贵州省经济发展贡献突出。中医药工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见表3所列。贵州省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225.2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61.08亿元,产值增长了135.83亿元,增长幅度高达60.3%。其中中成药产量从2012年的5.74万吨增长为2019年的6.72万t,产量增长了0.98万t,增长速度为17.07%,呈现曲折上升趋势;中医药企业日益壮大。2012年贵州省医药制造企业个数为79个,2019年增长为144个,增长幅度达82.28%,2020年健康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单位达171个,其中益佰、百灵、景峰、汉方、神奇、泰邦等140多个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 000万元。中药、民族药特色产品种类增多。肺力咳合剂、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正清风湿宁、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等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过亿。

从贵州省中医药工业空间布局分析。由表4可知,在中国客户网中筛选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企业,贵州省中医药工业企业数量为323个,企业数量的极差为67个,说明贵州省中医药工业企业在各市州分布极不均匀。目前贵州省中医药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贵阳市、黔东南州和铜仁市三个地区,其中贵阳市分布了70个中医药工业企业,远高于其他市州,占全省中医药工业企业数量的21.67%;黔东南州位列第二,企业数量为57个,与贵阳市相差13个;铜仁市位列第三,中医药工业企业数量为53个,占全省总数的16.41%。全省有贵阳市、黔东南州、铜仁市和黔南州四个区域中医药工业企业数量超过平均水平,部分市州的数量远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六盘水市中医药工业企业数量仅为3个,只占全省总数的0.89%。

表3 2012~2019年贵州省医药制造业产值、中成药及医药制造企业数

表4 贵州省中医药工业企业空间分布

1.3 中医药商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商业中包括中药的流通销售、中医药服务等。随着人类疾病谱、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服务因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关注。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在临床,中医诊疗机构作为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提供服务的场所,其发展辐射整个中医药产业链。贵州省中医类医院机构数和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呈现逐年上涨趋势,其中,中药市场需求扩大推动中医类医院机构数明显增加,由2012年的82个增长至2019年的128个,年均增速为6.82%,中医类医院床位数从2012年的13 294张增长至2019年的27 973张,年均增速为11.4%。表明贵州省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省内中药服务体系逐渐完善。此外,中医诊疗从“治病”向“治未病”、健康养生延伸,为亚健康状态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方案,中医养生馆、中医理疗馆、中医美容馆等新兴业态成为间中医馆是中医诊治发展的主流趋势,在综合型、专科型、诊所药店等模式之外拓展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流通网络和市场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链条。一是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搭建线上交易平台。贵州省构建中药材(大健康)电商交易平台,连接中药材种植机构、加工企业、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闭合种植、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实现信息共享和产业整合。二是“黔药”国际化趋势显现。贵州省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重要节点,与东盟接壤,具有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2020年贵州中医药大学举办“第四届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论坛(留学生篇)”,组织留学生参观体验中药文化,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此外,2020年3月,贵州省医药管理局在新冠疫情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向法国东部大区卫生局捐赠贵州省本土研发生产的中医药,支持法国防范和抗击新冠疫情。此类举措表现出贵州省搭建中医药国际交流平台,打通国际出口通道已初见成效。

从贵州省中医医疗机构空间布局分析。选取贵州省各市州中医类医疗机构为分子,以各市州常住人口数为分母,利用Excel技术平台统计贵州省中医药类医疗机构分布密度,表示中医药医疗服务的空间布局现状。由表6可知,贵州省各市州中医药类医疗机构空间分布密度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铜仁市为高密度区,密度为个0.069个/万人,铜仁市中医药类机构数量为22个,占全省总数量的14.38%,是贵州省中医药类机构数量分布第二多的区域,但人口仅为300多万人,表明铜仁市中医药服务机构分布广泛,基层中医服务机构较为完善。黔南州、黔东南州、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黔西南州中医类机构空间分布密度处于0.042~0.045(个/万人)之间,是中密度分布区域。而贵阳市、毕节市、安顺市中医类机构分布密度在0.03个/万人以下,属于低密度区域,表明贵阳市、毕节市和安顺市中医类基层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表5 2012~2019年贵州省中医类医院机构数、床位数

表6 贵州省中医药类机构空间分布及密度统计

2 贵州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中医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贵州省中药材种植产业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经济效益提升,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种植规模小,药材质量难以保证。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品种约110多个,但只有刺梨、金银花、太子参等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大部分品种仍采取分散农户生产种植的传统模式,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较少,集中连片种植方式少,无法形成产业规模,不足以市场订单需求。如安龙县七龙种植园受到土地、资金限制,三七种植规模仅有10 hm2,严重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此外,分散种植的农户技术水平较低,导致中药材质量难以保证。二是交易信息不对称。中药材种植产业与市场的联动机制没有建立,市场供求信息的匮乏使得中药材种植主体在种植决策方面缺乏科学的判断,普遍存在盲目跟风种植现象,导致某些中药材品种滞销或低价售卖。三是种植产业加工滞后,产品附加值低。贵州省中药材种植主体数量较多,但药材加工企业规模偏小,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少,缺乏专业科学技术人才,大部分中药材产业采取原材料销售方式,产品转化率低和附加值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成经济优势。

2.2 中医药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工业是中药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技术、资金等限制导致贵州省中医药工业发展落后,中药资源利用率低。一是缺乏龙头企业。贵州省医药制造企业数量已超过100个,大部分医药制造企业是中小型企业,竞争力较弱,产品结构单一,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占比少,龙头企业仅有益佰、百灵、景峰、神奇、圣济堂、新天等,公司规模较大,但难以发挥产业整合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中成药成产与质量难以标准化。贵州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的企业数量较少,大部分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是由农户采取家庭作坊模式,规模化和产业化程度低,生产过程缺乏技术规范,加工标准不一致,中药饮片质量难以得到认可保证。三是药品研发难度大。中医药研发成本高,单品种中医药研发成本介于5000万元~1亿元,同时中药产品研发到上市的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制约中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导致规模较大的企业研发团队也不断减少。

2.3 中医药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商业发展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乏交易平台。中医药物流网络和市场体系能延伸产业链,提高中药产品的附加值,但贵州省区域内缺乏大型药材交易市场,省内只有一些小型的单品种交易市场和电商交易平台,药材只能实现省内交易,且省内制药企业大量原材料从省外交易市场采购,制约整体中药产业发展。二是中医药面临市场政策困境。中医药药品由于市场认可度低,药品质量控制难、药效评价难等限制,中医药注射液等被政府列为辅助用药,限制中药产品的销售范围。

3 对策建议

3.1 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

中医药是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融合的新兴产业,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背景下,贵州省依托气贵州省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中医药资源等,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旅游、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等新业态,以业态拓展挖掘贵州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潜力。“中医药+养老”是中医药卫生资源介入融合养老服务,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引入养老服务中,实现养老与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一体化,满足老年群体的健康养老需求;“中医药+旅游”一方面,开发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旅游资源,形成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主题路线。另一方面创新中医药健康体验。结合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医药文化基地、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和服务资源,推出中医药创新产品和体验,如参观中医药生产研发车间、了解中医药民族药文化、品尝中药药膳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因此“中医药+养生”是创新养生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医药和养生产业融合发展,贵州省要深入挖掘中医药养生文化和民族养生文化,将中医药养生文化理论化、系统化,结合现代健康观念,提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统一。通过中医药与养老、旅游、养生产业等的融合发展,实现不同产业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逐步促进“中医药+”新兴业态的动态发展。

3.2 优化中医药产业链

实践表明,中医药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越高,抗风险能力越大,整体竞争力也越强。因此,贵州省从中医药农业、中医药工业和中医药商业三个方面优化产业链。中医药农业方面,开展中医药产业化种植。合理开发中药材野生资源,建立中药资源保护机制。同时,依据中药材自然分布规律,科学布局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创新“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规范和控制中药材生产过程,提高中药材质量。中医药工业方面,中医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进行技术改造,建立联合中药产品研发机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中医药研发水平。中医药商业方面,结合贵州省地理区位、中医药市场发展情况等,联结线上线下,构建贵州省中医药流通中心。一方面,选取贵州省具有优势区位和中医药资源的区域,形成综合仓储、交易、信息等服务中医药线下交易平台。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贵州省中医药资源数据、经营数据、销售数据等,建立中医药线上交易平台,实现中药材质量追溯和信息实时共享。

猜你喜欢
中药材贵州省中医药
贵州省种公牛站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