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术应用七氟烷与丙泊酚诱导麻醉的意义分析

2021-05-21 14:55蔡虹刚
中外医疗 2021年9期
关键词:氟烷躁动苏醒

蔡虹刚

常州武进中医医院儿科,江苏常州213000

随着近几年我国新生儿的出生率增加,实施手术治疗的小儿数量也越来越多。小儿由于年龄较小,身体发育不完善,对其实施手术麻醉会存在一定的危险,需格外注意。在进行诱导麻醉时选择七氟烷和丙泊酚这两种药物,其具有小儿苏醒快、诱导迅速的优点,而且可控性较好,目前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1-2]。该文针对2017年3月—2020年3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患儿实施手术时采用七氟烷和丙泊酚进行诱导麻醉,分析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法将样本均分为比较1组和比较2组,每组25例。比较1组中有男13例,女12例;年龄0.5~7岁,平均(3.75±2.68)岁。比较2组中有男12例,女13例;年龄1~6.5岁,平均(3.75±2.49)岁。对比两组患儿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需通过手术进行治疗;②所有患儿对手术所用的麻醉药物不存在药物禁忌证或者过敏现象;③所有患儿均未接受过其他手术治疗;④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晓该次实验的研究方法和目的,且均已签署之情同意书;该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血液疾病或其他重症疾病的患儿;②患有先天智力障碍;③患儿家长不愿加入该次研究。

1.2 方法

术前对所有患儿实施常规检查,并告知患儿和家长在手术前6 h不可进食、2 h不可饮水,实施手术前30 min通过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国药准字H34021900),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对其脉搏、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心率进行监测。比较1组实施七氟烷麻醉,首先进行面罩吸氧,时间为2~3 min,流量是5 L/min,然后为患儿吸入七氟烷(国药准字H20070172),浓度是8%,当麻醉起效后为其进行静脉开通,调整七氟烷的浓度为1%~3%,在此期间若患儿有躁动或者生命体征发生变化,可适量增加七氟烷的浓度,结束手术前的5 min,停止为患儿吸入七氟烷,实施吸氧。比较2组实施丙泊酚诱导麻醉,为患儿开通静脉通道,麻醉诱导前对患儿进行2 min的给氧,通过丙泊酚(国药准字J20080023)进行诱导麻醉,手术中通过泵的方式进行给药,其速度是0.5 mg/(kg·h),同时可按照手术实际情况对给药的速度进行适当的调整,结束手术前的5 min,停止为患儿吸入丙泊酚。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苏醒期躁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麻醉效果通过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以及药物用量4个方面进行测评;血流动力学指标通过比较T0(麻醉诱导时)、T1(睫毛反射消失)、T2(气管插管即刻)、T3(气管插管5 min)等4个时间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麻醉深度;苏醒期躁动情况主要分为术后躁动率和镇静躁动评分两个方面,镇静躁动评分通过Riker[3]镇静躁动评分进行测评,1分计为无法唤醒,2分计为非常镇静,即对激烈的躯体刺激有反应;3分计为镇静、嗜睡,对轻微刺激会产生反应;4分计为安静,容易唤醒;5分计为躁动、焦虑,身体时而扭动;6分计为十分暴躁,四肢扭动剧烈,发生此情况应予以保护性束缚;7分计为危险躁动,试图拔除导管。不良反应主要以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以及支气管痉挛等临床症状为主要测评依据,总发生率为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和[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比较1组患儿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以及药物用量均少于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对比(±s)

表1 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对比(±s)

?

2.2 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

两组患儿在接受麻醉后其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麻醉深度)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麻醉后各时间段之间的指标数据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苏醒期躁动情况

两组患儿的术后躁动率和镇静躁动评分数据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对比(±s)

注:与比较2组相比,P<0.05;与T0相比,P<0.05

?

表3 两组患儿苏醒期躁动情况对比

2.4 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

比较1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低于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在临床中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会出现一定的病症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而患儿身体结构较成人不同,部分身体结构仍在发育过程中,致使患儿接受手术的风险较高,手术中环节较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有可能会引发手术失败,甚至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5-6]。因此想要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就需要保证手术中的各个环节万无一失,其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麻醉方式、药品以及用量等[7-9]。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麻醉方式并予以适量的麻醉药物,是保证患儿在手术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临床中常用的麻醉药物就是七氟烷和丙泊酚,七氟烷一般以吸入式为主,而丙泊酚则以诱导式为主,虽然两种麻醉方式均可以起到一定的麻醉效果,但是两种麻醉方式对患儿产生的影响却大不相同,接受丙泊酚诱导麻醉的患儿苏醒时间长,意识恢复缓慢,因此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七氟烷没有严重剧烈的气味,血气分配系数较低,可以更好把控麻醉深度、药物用量以及苏醒速度等,而且对患儿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较小,不会对其机体产生影响,因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10-11]。

经该文研究可知:比较1组患儿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以及药物用量均少于比较2组(P<0.05);两组患儿在接受麻醉后其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麻醉深度)与麻醉前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麻醉后各时间段之间的指标数据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术后躁动率和镇静躁动评分数据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1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为8.00%,比较2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为44.00%,与比较2组相比,比较1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该结果与朱斌等人[12]研究结果相近,在其研究报告中,患儿经丙泊酚诱导麻醉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为3.64%,说明实施丙泊酚诱导麻醉后患儿产生的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同时也说明该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参考性。

综上所述,对比七氟烷与丙泊酚诱导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作用,七氟烷的麻醉效果更好,对小儿手术的助益更大,而且药品用量少,苏醒早,不会对患儿的身体造成影响,安全性较高,相比丙泊酚诱导麻醉的效果。

猜你喜欢
氟烷躁动苏醒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绿野仙踪
氟烷红外光谱的研究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七氟烷对幼鼠MAC的测定及不同脑区PARP-1的影响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