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喂养联合腹部按摩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胃肠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05-21 14:55周燕梅
中外医疗 2021年9期
关键词:足量胎粪奶量

周燕梅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福建厦门361000

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不全,特别是胃肠蠕动能力 较低下,易出现腹胀、胃储留、呼吸暂停等喂养不耐受体征,因此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相关研究[1-2]结果基本均在20%以上,而这不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对早产儿进行喂养不耐受的控制是临床干预的重点[1-2]。同时,胃肠功能作为与喂养不耐受密切相关的方面,其关系到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及其他多系统器官,因此本方面的改善需求也较高。另外,肠外营养支持的早产儿会引起胆汁淤积等诸多并发症,因此迫切需要改善胃肠功能,增加机体需要量,从而减轻静脉营养造成的皮肤黏膜损害及机体影响等问题,而体位喂养及腹部按摩在改善胃肠蠕动及排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跟社会效益,但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仍有待深入探究[3]。该研究就将2018年4月—2019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80例早产儿随机分组,进行体位喂养联合腹部按摩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胃肠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安全性进行评估,对3组患儿在喂养不耐受率、胎粪排出时间、胎粪排尽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不同时间的摄入奶量、家长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对比,以为早产儿的干预模式选取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方便选取的早产儿随机分为A组(体位喂养组)60例、B组(腹部按摩组)60例和C组(体位喂养联合腹部按摩组)60例。A组中包括男婴38例,女婴22例;胎龄为26+1~36+3周,平均为(32.3±1.2)周;出生体重为670~2 260g,平均为(1 301.2±78.6)g。B组中包括男婴39例,女婴21例;胎龄为25+6~36+1周,平均为(32.5±1.1)周;出生体重为700~2 250 g,平均为(1 303.1±80.1)g。C组中包括男婴38例,女婴22例;胎龄为25+5~36+5周,平均为(32.2±1.3)周;出生体重为650~2 280 g,平均为(1 329.9±78.9)g。3组早产儿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胎龄<37周者;出生体重<2 500 g,早产儿适于胎龄儿(AGA)。②生命体征稳定;③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均≥8分;吸吮能力差者采用鼻饲与吸吮交替,吸吮不足采用鼻饲补充。④家长对研究知情同意者,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后,将符合标准的早产儿1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体位喂养组)、B组(腹部按摩组)、C组(体位喂养联合腹部按摩组)进行比较。排除标准:①伴有各类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②合并出血性疾病及其他疾病。③先天性畸形者。④使用胃肠动力药物者。⑤胃肠道外科疾病。

1.2 方法

A组以体位喂养方式进行干预,以头高脚低斜坡位(15°~20°为宜)进行喂养。B组则进行腹部按摩,于喂奶后的1 h进行按摩,护士六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待干后适当涂上抚触油,双手对搓至发热,由腹部按照顺时针方向环形进行按摩,脐周以划圈的方式进行按摩,动作轻柔,按摩次数为6~8次/d,3~5 min/次。C组进行体位喂养联合腹部按摩,体位及按摩方式分别与A组及B组相同。比较3组干预前后的喂养不耐受率、胎粪排出时间、胎粪排尽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不同时间的摄入奶量。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检测生命征,在血氧饱和度平稳的前提下进行。

①喂养不耐受:以早产儿每天腹围增加1.5 cm以上,(伴肠型)腹胀明显;出现呕吐>3次/d;奶量不增加或持续减少,鼻饲喂养患儿每次喂奶前,抽吸胃内残留奶量,奶量超过喂养量的25%以上,持续停奶2顿以上或者胃内容物被胆汁污染或咖啡色胃内容物;或者大便潜血阳性。存在上述任何一项即为喂养不耐受,无任何上述表现为喂养耐受[3]。

②统计3组早产儿的胎粪排出时间、胎粪排尽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不同时间的摄入奶量。

③统计3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满意度=(满意例数+尚可例数)/60×100.00%。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3组患儿的胎粪排出、胎粪排尽、达到足量喂养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比较

C组的胎粪排出时间、胎粪排尽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均短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的上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儿的胎粪排出、胎粪排尽、达到足量喂养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比较[(±s),d]

表1 3组患儿的胎粪排出、胎粪排尽、达到足量喂养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比较[(±s),d]

?

2.2 3组的不同时间的摄入奶量比较

C组出生后1周、2周及3周的摄入奶量多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的上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的不同时间的摄入奶量比较[(±s),mL/(kg·d)]

表2 3组的不同时间的摄入奶量比较[(±s),mL/(kg·d)]

?

2.3 3组喂养不耐受率及家长的满意度比较

C组的喂养不耐受低于A组及B组,家长满意度高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的上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喂养不耐受率、家长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3.1 体位喂养联合腹部按摩有助于改善早产儿胃肠功能,减少喂养不耐受率

体位干预联合腹部按摩有利于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提高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由于早产儿先天发育受胎龄、母体因素、营养状况等影响,导致早产儿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受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有研究认为腹部按摩可以刺激早产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的膈肌发育,提高有效呼吸,加快呼吸与吸吮、吞咽之间的协调作用,增加肠蠕动,促进胃排空,对早产儿胃肠动力发育起促进作用,该研究就体位喂养联合腹部按摩改善喂养不耐受率显著低于仅单项体位喂养及单项腹部按摩,因此对该类患儿进行干预的过程中,胃肠功能的变化与监测意义较高[4-5]。另外,早产儿的治疗干预安全性要求较高,故喂养不耐受的相关研究虽多见,但以非药物干预方式的研究占比较高,体位管理、按摩、游泳等多种方面的应用研究均可见:①其中游泳的实施频率受温度、家长时间、院感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具体实施效果往往欠佳[6-7];②体位管理与按摩等方式则因实施更为简便易行、实施频率较高等优势具有更高的应用率。但是体位喂养联合腹部按摩对早产儿的细致影响作用[8],包括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胃肠功能的多方面影响研究未见,因此更为细致地影响研究更为必要。

3.2 体位喂养联合腹部按摩有助于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

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程度及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反映了新出生婴儿营养的供给和体格发育的情况。因此,受早产儿生理特点的影响,寻找合适的早期喂养干预措施,为尽早建立全肠道喂养,从而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改善预后起到关键的作用。

3.3 体位喂养联合腹部按摩的社会效益、经济负担和家长满意度(100%)分析

对于早产儿来说,受自身生长发育的影响,需要的热卡较高,而消化吸收功能发育不成熟,从而影响体重增长。黄笑欧[9]认为腹部按摩联合体位干预可改善患儿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早产儿喂养的并发症(P<0.05),胎粪排尽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均有加快(P<0.001)。该研究就通过头高脚低斜坡卧位(15~20°为宜)体位喂养联合腹部按摩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胃肠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头高脚低斜坡卧位(15°~20°为宜)体位喂养联合腹部按摩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胎粪排出时间、胎粪排尽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不同时间的摄入奶量均好于单纯体位喂养及单纯腹部按摩的早产儿,总体提高了不同时间早产儿的摄入奶量,改善了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率为11.67%(P<0.05),而王名英等[10]认为改良按需喂养联合腹部按摩下提高早产儿胃肠功能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腹部按摩加快胃肠功能成熟,降低了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率为14%,说明通过头高脚低斜坡卧位(15~20°为宜)体位喂养联合腹部按摩的综合应用优势更为突出。分析原因:①体位喂养可有利于气道通畅,从而为喂养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12-13],从而减少了呼吸暂停的次数,改善通气。②腹部按摩则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通导腹气,促进排便。从而改善了早产儿腹胀的严重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1-13]。体位喂养与腹部按摩联合应用从喂养到消化吸收进行了一系列干预,因此对消化系统实现了全面的干预效果[14-16],应用优势也更为突出。因此该研究认为体位喂养联合腹部按摩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胃肠功能的影响相对更好,在早产儿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干预的方法改进、强度等对缩短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提高体重增长速度的意义。

猜你喜欢
足量胎粪奶量
足量应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冠心病的效果评价
宝宝饱不饱,衡量有四招
抚触护理对新生儿排便、奶量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
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利用标准及策略
羔羊胎粪不下的病因与治疗
Should a colonoscopy be offered routinely to patients with CT proven acute diverticulit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of best available evidence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新生犊牛胎粪难排的治疗
“一V”语法结构探究
专题突破Na2O与CO2和H2O的反应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