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髋关节置换术中预防压疮的作用

2021-05-21 14:55刘美春
中外医疗 2021年9期
关键词:压疮置换术髋关节

刘美春

安徽省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安徽池州247000

压疮主要是指血液在下肢深腔当中无法正常的凝结,导致管腔阻塞,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营养不良,从而形成坏死性的压力性溃疡,因为压力、剪切力、摩擦力以及潮湿等原因,手术治疗后患者发生压疮的可能性非常高,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最高发病率在65%以上[1-2]。对于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而言,因为在临床中接受手术后需要长期卧床,所以股血液流动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导致压疮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也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质量的关键[3-4]。故该研究随机选取该院2018年4月—2020年3月的髋关节后置换术患者100例作为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护理方案干预在髋关节置换术中预防压疮的作用,希望可以为临床相关工作人员进一步降低压疮的形成风险提供理论帮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部分髋关节后置换术患者100例作为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②术前没有压疮存在,无影响皮肤观察的皮肤病;③未合并有其他器官严重疾病。排除标准:①有压疮病史或糖尿病患者;②并发其他关节疾病或免疫功能缺陷;③过敏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④精神系统疾病。采用数字法方式分组处理。每组50例,其中实验组男、女分别28、22例;年龄平均(58.16±5.25)岁。常规组男、女分别27、23例;年龄平均(57.59±4.77)岁。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提供常规护理,主要是根据医嘱提供护理[5],具体措施:①保持床单干燥及清洁。②遵医嘱协助患者更换体位或锻炼,引导患者正确摆放肢体,防止患者身体过度牵拉。③病情观察,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切口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等,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处理并记录。④记录用药情况,包括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⑤切口护理,保持切口敷料干燥,观察切口愈合。

实验组提供基于压疮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①危险因素评估。采用WELLS方式实现对患者的压疮风险因素的评估。基于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②认知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为患者解答关于手术后压疮的发生原因、危害,同时解释预防控制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与管理意识。同时对于部分肥胖、高龄的患者,需要提供个体化指导,强化后续的股保护等措施。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做好患者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情绪。强化患者的康复信心,提高患者在术后的自我控制意识,消除消极的面对心态,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④饮食护理。以改善饮食习惯的方式降低压疮风险。在饮食方面可以督促患者采取高蛋白与高维生素的食物,同时保持水的摄入量充足,保障大便通畅。⑤术中干预。在手术过程中确保床单干燥、柔软、平整且无褶皱,在搬运患者期间需要做好多人配合、动作轻柔,借助抬举方式进行搬运,规避托拉拽的行为,保障患者的舒适性并规避皮肤磨损问题。正确选择手术体位,对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当采取侧卧位,摆放时基于人体力学原理进行摆放,松紧度适宜,不仅需要确保体位的牢固性,还需要规避呼吸运动与回流问题的发生,规避对软组织和周边神经的影响,尽可能减轻压疮风险。手术期间需要注重保暖处理,手术室温湿度应当控制在22~25℃,采用棉被对患者的体温进行保护。在手术单方面需要确保其干燥,手术期间在不影响手术进展的前提下应当及时更换床单,及时吸引影响手术视野的液体,预防外渗导致物品或皮肤污染,规避潮湿导致皮肤破损风险提高。另外,在护理用具方面,原则上用具使用时间不超过连续性4 h,如果手术操作时间达到4 h以上可以在床垫上提供软垫,并在皮肤局部提供脂质保护膜,预防水分丢失,提升细胞聚集能力,改善微循环的同时强化抗压能力。⑥术后压疮控制。在术后因为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导致压疮风险提高。对此,在临床中一方面需要在安全的情况下要求患者参与到临床锻炼中,最初以被动方式活动下肢,由患者家属做好肢体按摩,预防压疮风险。另一方面需要规避操作的负面影响,在采取输液时应当尽可能保障输液路径的计划性选择,规避在同一个部位反复地进行穿刺操作,预防压疮风险。

1.3 观察指标

回顾性总结患者压疮的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评价以及负性情绪状况。干预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确定各组中发生压疮的患者例数,统计其压疮的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压疮发生情况

实验组住院期间压疮确诊数为1例,压疮发生率2.00%;对照组压疮确诊数为8例,压疮发生率为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对比

2.2 护理满意率

实验组护理评价满意率94.00%;对照组满意率80.00%,实验组的护理评价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满意率对比

2.3 负性情绪

两组干预前情绪指标SAS评分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情绪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对比[(±s),分]

?

3 讨论

压疮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以局部组织的生长压迫而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营养不良,从而引发软组织坏死或糜烂,最终形成压疮。导致压疮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其最为基础的原因在于长时间的压迫,压疮普遍发生在股骨突隆位置,因为摩擦力、剪切力的影响,导致患者的皮下组织、肌肉组织以及皮肤发生破损,临床中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发生压疮的可能性非常高。压疮属于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后患者长期卧床而导致的一种临床症状,一旦患者出现压疮,不仅会导致病程的延长,还会导致患者的治疗成本提升,并且部分老年患者还会出现继发性的感染以及假体感染,从而导致手术失败,所以行之有效的压疮预防措施是确保患者术后合理恢复的关键。

基于压疮发生风险,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基于预见、预防的思路开展护理,其属于一种以前瞻性为目标的护理服务模式,其主要是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之前,先对患者做好全面性的评估,早期、及时性地明确患者的风险因素,并基于患者的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保障患者可以在临床中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从而降低临床中的康复风险[6-7]。对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而言,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做好压疮风险的准确评估,并在手术中从环境、身体状况以及手术操作需求等不同角度做好压疮的预防控制措施。另外,因为临床中需要长期卧床,再加上手术之后患者会处于一个麻醉、镇静药物的影响状态,此时肌肉会丧失一定的收缩功能,结合长期卧床便会导致患者的股血流速度减缓,影响血流速度[7-8]。对此,借助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更好地预防压疮风险,基于患者的术后康复需求提供多方面的护理帮助,规避因为压疮而引发的负面康复成本,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住院期间实验组压疮发生率2.00%(1/50)明显低于常规组16.00%(8/50)(P<0.05);实验组的护理评价满意率94.00%显著高于常规组满意率80.00%(P<0.05),这与赵小宁等人[6]的研究结果相似。其在研究中发现,采用压疮预警体系对患者进行评分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术中压疮的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为2.54%,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压疮发生率11.01%(P<0.05),且观察组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该次研究还采用SAS评分和SDS评分检测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负性情绪的变化,结果发现干预前两组的情绪指标SAS评分和SDS评分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则是与陶华奎等[7]人的研究结果相似,他们在探讨压疮护理管理小组应用价值的研究中发现,相对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实施压疮护理管理小组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明显更低。

该研究结果充分证明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压疮具备突出的预防控制作用,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压疮的发生,保障患者的肢体血流稳定性与通畅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升,可广泛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中。既往学者研究[8-11]也可以佐证这一结论;优质的、具有前瞻性的护理干预不仅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压疮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还可以减少其他并发症如静脉血栓、感染等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临床价值高。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压疮具备突出的预防控制作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升,属于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护理服务模式,值得在术后长期卧床患者中普及应用。

猜你喜欢
压疮置换术髋关节
髋关节活动范围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浅谈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3D打印人工髋关节获批准
中西医结合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