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传播媒介蚊虫调查及其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2021-05-25 12:47王锐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库蚊乙脑传播媒介

王锐

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健康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乙脑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较高,后遗症严重。 结合既往乙脑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和本病传播媒介相关的试验结果,已证明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1]。 该研究中城市当地环境气候为蚊虫的生长提供了非常好的孳生条件,因此蚊虫非常多且危害严重。 这些年该地不断出现散在的乙型脑炎病例发生,一般集中在7~8 月这两个月,而乙脑最主要的一个传播媒介就是蚊虫,在其传播途径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使用。 当下,临床针对乙脑尚未研发特效治疗方法,多以疫苗预防为主。在我国乙脑有分布广泛、危害性大等诸多特征,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2]。 蚊虫的季节改变与区域性分布差异偏大,为更全面了解蚊虫类型及生活习性,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更可靠凭据, 于2017 年8月10~13 日对本地蚊虫进行监测,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

①选用市面上销售的蚊帐,其由35 目棉纱布制得,帐顶呈长方形,面积为145 cm×125 cm,竖直高度为150 cm,帐底为200 cm。 ②诱蚊灯:选用“功夫小帅”吸入式诱蚊灯。 ③其他收集工具:液氮罐、试管、解剖针以及手电筒等。

1.2 方法

依照该地区不同生态环境特征,拟定在乙脑发病率较高的地点创设监测位点。设定的监测时间为2017 年8 月10~13 日,每天15:30-22:30。 ①人帐法:在每个监测点悬挂蚊帐1 顶,稳固四个边角,促使帐下界距离地面20~30 cm,1 人站在帐内,利用电动吸蚊器吸取到帐蚊虫,将每小时持续30 min 为1 个时间单位(只/帐);②灯诱法:把诱蚊灯悬挂在各监测点距离地面0.8~1.5 m,每次开灯诱捕4~6 h(只/灯)。③收集者手拿电动吸蚊器于住户人居住房、猪圈、牛棚、禽舍捕捉蚊虫,将30 min/h设为1 时间单位(只/人工小时)。

采用以上方法开展捕获活动,均要遵循定时、定点、定人的原则,针对捕获后的蚊虫将其安置在-20℃冰柜冷冻45 min 以后,提取蚊虫后,划分类型、计算数目及登记,继而依照捕获位点、时间分别装在指管内,录入编号信息,把雌性蚊虫安置于液氮罐内带回到实验室分离病毒,并录入当天温湿度、风速等气候因素。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为病人,中间宿主家畜、家禽,通过媒介(蚊)传播。 该实验使用美国novabios日本乙脑病毒IgM 抗体Elisa 检测试剂盒,对乙脑IgM抗体进行检测,相关操作依照说明书上的内容进行。注意要点:

①试剂盒在2~8℃下保存,每次取出时先平衡至室温后使用。 滴瓶每次用后要将盖拧紧,各瓶盖之间不可混用。 各试剂盒之间不可混用。

②为提高试验的可比性建议使用仪器判读结果,并设阴性对照测为复孔以减少误差。

所有流行病学调查者均接受过相关培训,工作人员接受了乙脑抗体检测工作知识盲样考核,上级部门对于抗体检测阳性案例进行复核,同时对于10.00%阴性案例实施抽样复核,复核率为100.00%

2 结果

2.1 蚊虫类型与构成

使用上述方法于城区、稻田、畜禽舍、住户4 种生态环境中共计捕获4 500 只成蚊(4 属6 种)。优势蚊种是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在总数中所占比例依次是79.51%(3 578/4 500)、15.96%(7 18/4 500),其他蚊种所占比例为4.53%(204/4 500)。对由不同生态环境内捕获的蚊虫数目去分析,畜禽舍的数量最多,在捕获总数中所占比例为57.93%(2 607/4 500),稻田与城区其次,依次占18.80%(846/4 500)、14.76%(664/4 500),住户最少,为8.51%(383/4 500)。 见表1。

表1 蚊虫类型及构成统计结果

2.2 不同蚊种的叮刺高峰

从该地气象部门获知,研究期间气温维持在28~32℃之间,相对湿度为70%~85%,风速为0.2~0.6 m/s,天气均是晴到少云。 在该种环境条件下,三带喙库蚊与淡色库蚊在叮刺活动中起主要作用,其对应的活动曲线和生态环境内整个蚊虫活动曲线较统一。农村稻田与畜禽舍等内捕获的三带喙库蚊数目繁多,两者总和占所获得的三带喙库蚊样本总量中所占比例为91.1%,他类生态环境所占比例为8.8%。 城区内蚊虫类型以淡色库蚊为主,在捕获淡色库蚊总量中所占比率为53.7%, 其他生态环境总和占46.9%。 两种优势蚊虫的叮刺高峰通常是在日落后的1~1.5 h,持续时间大概为30 min,和三带喙库蚊相比较,淡色库蚊延迟时间为20 min,即三带喙库蚊叮刺高峰大概是在19:10-19:40, 淡色库蚊约为19:30-20:20,在以上过程中捕获的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数目依次是2245 只、395 只,在所捕获这两种蚊虫总量中所占比例依次为51.7%、40.3%,他类时间总计依次占47.5%、58.1%。

2.3 不同捕获法的雌雄虫所占比例

不同方在相同时间、相同生态环境内采用不同方法捕获的蚊虫数目与雌雄虫所占比例存在差异性。人工小时捕获量所占比例为58.09%(2 614/4 500),人帐法所占比例为29.93%(1 347/4 500),灯诱法为11.98%(539/4 500),人工小时捕获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χ2=5.264,P=0.026)。3 种方法获得蚊虫以雌性居多。

3 讨论

乙脑的病原体于1934 年在日本被发现,故而被命名为日本乙型脑炎,1939 年我国也分离出乙脑病毒,后续几年中进行了大批量调查研究工作,将其该名成流行性乙型脑炎[2]。 亚洲远东与东南亚是乙脑的主要分布区域,蚊虫是主要的传播驱动,夏、秋季是高发节气,临床上起病急促,临床症状表现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以及脑膜刺激征等为主,病情严重者通常会残留后遗症[3-5]。

现阶段,由自然环境中可以分离到的乙脑病毒的蚊种偏多,以中华按蚊、帕氏按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以及致倦库蚊等较为常见[6]。 从地理分布、季节消长、嗜血性及对乙脑病毒易感性等方面作出分析,发现三带喙库蚊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分布于我国各个地区,是一种常见的蚊种。现有调研资料表明,在国内的很多地区中,三带喙库蚊的种群数目偏多。

针对蚊虫昼夜叮刺高峰时段影响的研究工作,最近几年中陆续开展,环境因素对其形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既往有开展环境气象因素对蚊虫诱捕获数目两者相关性的研究,发现温度和光照度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提示伴随温度与观照度的提升, 蚊虫的活动更为活跃,此时捕获的蚊虫数目也相应增多。 对该次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光照度与蚊虫的叮刺活动之间存在相关性,蚊虫数目与叮刺高峰产生都出现在日落后1~1.5 h,此时段光照度偏弱。相对湿度与风速对蚊虫昼夜诱捕数目是负相关性,意味着随着相对湿度增高与风速增大,将会对蚊虫正常活动形成一定影响[7-8]。

对不同方法诱捕的蚊虫类型与数目指标进行分析,该研究中人工小时捕获量所占比例为58.09%,人帐法所占比例为29.93%,灯诱法为11.98%。3 种方法获得蚊虫以雌性居多。对以上数据加以分析,不难发现,人工小时法与人帐法采获的蚊虫类型与数目偏多(P<0.01),而利用灯诱法捕获的蚊虫数目偏少,这可能是因为在野外环境中,捕蚊形式、时间以及诱捕范畴等因素影响其应用效果,这也预示着该种捕获法难以满足采集目标要求[9]。 正因如此,在监测蚊虫类型与数目过程中,推荐采用人工小时法与人账法进行,灯诱法发挥辅助作用。 对捕到的蚊虫以雌性居多的现状加以分析,我们可以推测雌蚊是主动入帐吸血, 而大部分雄蚊则栖息在草丛、林间或孳生地周围,故而其属于被动进网。

根据不同生态环境内捕获的蚊虫数目去分析,畜禽舍的数量最多,在捕获总数中所占比例为57.93%,稻田与城区其次,依次占18.80%、14.76%,住户最少,为8.51%。对乙脑传播媒介蚊虫的监测结果加以分析,显而易见畜禽舍和稻田的数量最多,两者总计在蚊虫样本总量中所占比例高于76.00%,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牲畜、鸡禽类的养殖方式以圈养为主,并且和养殖户的住所相邻近,这就导致了传染源(牲畜、家禽)→传播媒介(蚊虫)→易感人群(以儿童为主)的恶性循环。三带喙库蚊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绝对优势蚊种,在传播乙脑病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预防乙脑的关键一环是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渠道,加大对病患的管理力度,实现对易感人员的有效管理。同时,也应落实家畜、家禽等的管理工作,针对猪圈、马厩周边的蚊虫孳生,应定期予以药物处理,应将未经历夏季的小型猪圈作为重点处理对象,搞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采用该种方法降低动物圈的病毒带入率,进而间接保护易感人群[10-12]。减少或规避被蚊虫叮咬情况,杜绝户外露宿,特殊情况下可以涂擦适量驱避剂或安置蚊帐,针对病患,应做到及时发现、隔离、治疗,尽早传出疫情报告。乙脑疫苗被认为是防控乙脑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其中0~10 岁儿童是乙脑疫苗的重点接种对象,建议在乙脑流行前1 个月完成该项工作。 针对儿童群体,家长在日常生活种要重视强化他们的身体素质,提升抗病能力。 另外,相关部门也要积极落实健康教育工作,普及乙脑的防病知识,尽早让广大农村地区住户了解到该种疾病的预防措施,及时发现患者,早期隔离,及时诊治,以将乙脑对人类健康形成的危害降至最低。

猜你喜欢
库蚊乙脑传播媒介
雄蚊子竟然也吸血
蚊子带来了可怕的乙脑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思想论述
基于CO I与ITS序列的杂鳞库蚊复组(双翅目:蚊科)分子系统发育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健康儿童乙脑抗体水平的调查研究
云南省江城县杂鳞库蚊复合组蚊虫分子鉴定及COI基因序列分析
初秋谨防猪乙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