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浓缩在生活场景里

2021-05-25 08:29许红梅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情思散步文字

许红梅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以爱为主题的课文不在少数,这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爱,往往都是通过文本解读而实现的,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不同风格的文本在描述爱这一主题时,手法往往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解读课文的时候,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才能契合课文的解读需要。

《散步》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从表面来看写的不过是一家人散步的生活琐事,但是如果仔细品味这篇课文,其实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正如课文在预习的时候所作出的提示: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在笔者看来,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以爱作为主题,以此引导学生去解读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场景——散步,从而培养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的行动里解读出爱的意识与能力。这与本课的主题是不矛盾的,应当说是可以尝试的一个教学思路。

一、体裁判断背后的自然情感

解读教材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就是判断课文的体裁。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文本体裁的时候,作者本身对体裁的判断,却并不是那么清晰。对于《散步》这篇课文,作者本身有过这样的描述:《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出对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则只是一种自然结果。将体裁视作是自然结果,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判断。对于像《散步》这样的文本解读而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

笔者以为,作者说自己“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应当可以这样理解:对于诗所表达的情感,人们常说“经由思,抵达诗”,这说明诗是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相对而言诗的受众其实是少数,而“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却更加能够打动读者,并抵达人的心灵。因此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往往更加自然,或者说更加能够为读者所感受。很显然,《散步》正具有这样的特点。譬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根据笔者的调查,其实好多初中学生小时候都说过类似的话,因此在他们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感觉特别亲切,仿佛自己就身临其境,仿佛课文中的“小家伙”就是自己。学生的这种感觉,可以说是对课文所表达情感的最直接的感知,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情感。立足于对这种情感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在课文阅读的过程中生成更多的情思。

二、所谓情思就是生活中的爱

相对于情感而言,情思又是一个特别美妙的词语,解读课文的时候,如果带着让学生领略课文情思的目的,那学生的课文解读会更加深刻。

有人说,《散步》的微妙情思是隐藏在文本里的。在解读课文的时候,读者必须联系作者的情感,在共鸣的基础上破解文本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密码。显然情感密码是一个隐喻,破解情感密码的过程就是学生感知作者内心情感,触摸其中的爱的过程。研究者认为,《散步》这篇课文的情感密码比较丰富,至少有三:其一,愧怍是亲情的涅槃,“我”急于补偿母亲的愧怍之情涅槃重生,升华为人间真情大爱;其二,妥协是人性的本色,字里行间流淌着亲情的纠结和爱的妥协、两难,氤氲着人性的光辉;其三,感慨是人文的重构,这是一个关于人生和传统文化的永恒命题,是莫怀戚对人生无奈的反思。用愧作、妥协和感慨,来概括《散步》这篇课文中的情思,可以说是情、思并存,非常精辟。在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的时候,至少要做到如下两点。

一是要引导学生咀嚼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文解读过程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不同学生所喜欢的句子是不一样的。在笔者看来,既然学生“喜欢”,就说明有了情感投入,也就说明他们的情感可能与作者的情感发生碰撞,从而绽放出爱的火花。比如课文第一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好多学生说,读到这篇课文的时候,虽然做不到一一对应,但是跟着自己的家人行走在路上,却是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也许我们(学生)不是在田野上,但却也是在散步……当学生的散步与作者的散步交织在一起时,他们就能够更好地解读出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爱与情思。

二是引导学生发掘文字背后的情感,并在情感的驱动之下琢磨文字。

阅读散文,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将情感与文字进行联系。如果没有了情感阅读散文,必然会味同嚼蜡;而只有情感忽视文字,又容易让文本解读失之于空。《散步》这篇课文中,有一些文字,读着读着就读出了情感。比如: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他总是听我的。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听从”是一个关键词,而在听从的背后,是母亲对儿子的依赖,是儿子对父亲的依靠,是妻子对丈夫的依托……好多学生读出这层意味的时候,瞬時能感觉到一种责任,一种自己之于家庭的责任(哪怕是女学生);也有学生读出理解的意味,在这一瞬间理解了自己的父亲在家庭中所承担的重担……而这些理解实际上都是对文字背后所蕴藏的爱的体验,对情感的认知与思考。

其实琢磨文字的过程,就是基于文字在大脑中构建相应的表象的过程,既有关于课文所描述的散步的表象建构,也有超越文本对存在于一家人之间的生活行为的场景建构。这样一个建构过程往往是渗透着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的,换句话说是学生自己在解读课文之后生成的情感认识。如果文本解读能够达到这样的深度,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效的,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可以让学生在对生活场景的解读中,获得对爱的认知的。

三、时代背景下爱的朴素折射

爱是一个社会永恒的主题,爱常常是与情联合在一起的,爱是情感的升华,情感是爱的火苗,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情同样如此。《散步》一文中,作者通过体验,不仅强化了“父子情”,提升了“母子情”,彰显了“祖孙情”,凸现了“夫妻情”,扩大了作品的容量,而且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生活所经历的忧乐祸福、苦尽甘来的漫长过程,折射出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之间的时代风云变化。

在一个时代的背景之下,用一段恰当的文字来描述爱,常常是经典文本诞生的萌芽。《散步》的作者莫怀戚,从生活中来,从一个时代背景中来,用一支笔写出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的情形,彰显了一个时代对爱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时代中走出来,或者说用自己睿智的目光去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看看自己在这个时代当中,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家庭中,曾经感受到哪些爱,自己又是如何描述这种爱的。不出意外,大多数学生对此的体验是肤浅的。更多的消极体验可能湮没了文中所说的这种爱,因此解读课文的过程,应当是让学生内心中的爱重新萌芽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才是深刻的,文本解读的过程才是有效的。一篇课文的解读如此,一本教材的解读也应当是如此。从课文或者说教材走向学生,是教材与文本解读的不二法门。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情思散步文字
散步的收获
散步
十月情思
当归寄情思
丝路情思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拗九粥情思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