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酌字句,建构全新诗歌教学观

2021-05-25 08:29李飞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诗眼词句赏析

李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文件明确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要将审美赏析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美读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时,要指导他们用个性化的方法斟酌词句,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作品之美。

一、抓住诗眼,探析深意

古人十分注重诗歌的语言,有“百炼为字,千炼成句”的说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用字上下功夫,学会自主斟酌作品的字词,从而获得个性化感悟的收获。诗眼是诗歌中能开拓旨意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苏轼提出“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领悟诗眼能促进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进行分析,探究作品中隐藏的深意。

《蜀道难》的诗眼是“难”。在作品中作者有层次地展现出了“难”,从现实到想象,一步步将“难”推到了顶峰。在全新诗歌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不能直接将相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启迪,引导他们自主展开探究,获得个性化的体会。教师首先设置主问题:“作者如何体现出‘难呢?通过对蜀道难的描写,作者想要体现的是怎样的情感?”学生在这个主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诗眼,首先发现作者将远古传说和当地的环境结合在一起,展现出艰难险阻,体现出了在蜀道上行走十分不容易。其次,学生发现作者不仅写了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场景,还写了自己想象中的场景。最后,学生发现作者将自然景观和政治环境结合在了一起,表现出了世事艰难的主题。学生结合诗眼展开分析,发现作者的创作是有层次的,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展开创作。

诗眼准确形象,具有精练传神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要引导其抓住诗眼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得到自己的个性感悟。学生在拓展阅读中也要借鉴这种方法,掌握自主赏析的方法。

二、品鉴警句,体悟哲理

古诗词作品不仅有诗眼,而且还常常有一些关键性的词句,或状物写景,或表达情感,或阐述哲理,或意境深远。这些词句都是古诗词中重点赏析对象,读者若能深度品味感悟,则能获得美的享受,体会到深刻的思想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中的警句展开赏析,适当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样就能得出个性化体会。

《琵琶行》不仅展现了琵琶演奏的精湛,而且还体现了作者和琵琶女同病相怜的情愫,其中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直接讲述作者的心境,而要引导学生展开转换鉴赏,围绕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感悟其中隐藏的哲理。“作者和琵琶女生活状态和身份地位其实相差很多,但是他们为何会形成共鸣呢?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感觉呢?”有学生提出:“我喜欢下象棋,常常和邻居一位老大爷一起下棋,虽然我们的年龄相差很多,但是象棋却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是忘年交,这种感觉和作者、琵琶女之间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即我们感受到的是挚友的情谊,而作者感受到的是生不逢时的痛苦。”融入了生活感悟后,学生获得的感知也是个性化的,这很好地解决了传统课堂中直接灌输知识点的问题。

在传统古诗词课堂中,教师也会引导学生分析警句,但是却常常使用套路化的解读方式。基于全新的诗歌教学观,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所以要将古诗词品读和学生的实践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他们的感受会更深刻,能有独特的想法。

三、缘何传神,贵在想象

传统古诗词课堂常常只是关注学生对词句的赏析,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赏读。基于全新诗歌教学观构筑古诗词赏析的课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想象,要引导他们体会到作品中深刻的情感。学生若能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作品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他们的领悟就会更深刻。

《锦瑟》一诗具有很强的隐喻性,作者没有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却通过各种意象的组合烘托出了复杂的内心情感,制造了朦胧的诗歌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通过想象的方法将诗歌中的各种意象整合在一起,述说它们展现出了怎样的场景。如有学生提出:“作品中运用了庄生蝴蝶、望帝杜鹃等例子。前者体现出了一种虚幻如梦的感觉,让人感到很迷離;后者则体现出了一种悲愤的感觉,表现出了内心的愤懑之情。”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脑海中呈现出了各种意象的组合,将读到的文字转换成视觉形象,发现作品有耐人寻味的意蕴。这个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到底遭遇了怎样的人生境遇,为何会有愤懑、悲伤的感觉。这样学生就能从生活的不如意、从政生涯的不顺利等方面入手,得到自己的个性化感悟。

学者别林斯基认为:“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在学生想象的过程中,他们和作者形成了共鸣,能进一步理解蕴藏在作品中的情感。此时教师若能再将实践活动结合进来,鼓励学生思考在自主创作时如何融入想象,展现情感,则更符合全新诗歌教学观。

四、替换比较,认识匠心

学者吴彩霞在探究构筑全新诗歌教学观的时候倡导构筑“感知——诵读——比较——扩展”四步教学法。其中“比较”指的是将古诗词中的某些词句替换成自己构思的词句,然后对比分析,看看作者创作的巧妙之处。这种替换比较的方法能展现出学生的独创性,同时也有助于他们体会古诗词创作的技巧,进行自主建构。

学习《雨霖铃·寒蝉凄切》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作品中的某些词句展开鉴赏,将它们替换成其他的词句来对比分析,看看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如“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句,学生尝试用“不宁”词语替换掉“无绪”,用“快发”替换掉“催发”。在对比后他们发现:“‘无绪表现出一种心绪不安、不知所措的样子,这样就能体现出恋人之间恋恋不舍的状态,而替换成其他词句后很难展现出这一点。加上‘催发更好地体现出时间很紧张,恋人们必须要分开了,所以能更好地展现恋人之间的情感。”在斟酌对比后,学生体会到了作品的巧妙之处。此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创作,试着写一下恋恋不舍的离别之情,看看能否准确写出情感。

全新诗歌教学观强调体现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在斟酌对比词句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自主鉴赏和诗歌创作等活动中,鼓励学生试着自主进行诗歌创作。这样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斟酌词句的方法,让自己语言建构和运用方面的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要避免传统的理论教学,更不能将审美感受灌输给学生,而要放手让其自主学习并赏读古诗词,这样才能提升学生诗歌美读的能力,让他们得到审美熏陶和感染。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诗眼词句赏析
诗眼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