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角膜塑形镜发生上皮点状着色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05-26 03:48谭舟利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点状眼轴塑形

谭舟利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不断增加[1]。发展为高度近视时发生眼轴的增长,眼底检查可见各类病理改变[2-3]。角膜塑形镜通过周边近视性离焦作用能够有效的减缓眼轴增长的作用,从而控制近视发展[4],同时其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关注[5-6],其中角膜上皮点状着色最为常见,如处理方法不当,可能对眼表造成各种不可逆的损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儿童89例(168眼),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关联强度较高的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眼科行角膜塑形镜治疗的青少年儿童。本研究选取的抽样方法为整群抽样,样本为我院开展角膜塑形镜技术以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所有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7~16岁;②球镜度数在0~-6.00D之间、散光在-1.50D以内;③双眼戴镜前最佳矫正视力≥1.0;④依从性良好,能严格按操作流程取戴镜片,护理清洁,并按时复查。排除标准:①验配参数,临床资料及随访记录不完整;②弱视及其他可能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③不适合验配角膜塑形镜的眼部疾病如圆锥角膜,各种类型的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共收集到病历资料89例168眼。

本研究使用的角膜塑形镜生产厂家为亨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镜片材质为BOSTON EQUALENS2(成分为氟化硅氧),K值为38.00~47.00,中心区内曲率半径7.50~9.93 mm,总直径9.60~11.60 mm,透氧系数>90,中心厚度0.22 mm,折射率1.423。镜片采用基弧区,反转弧区,定位弧区和周边弧区的几何设计,其中基弧与角膜中央曲率相比更为平坦,能够对角膜中央区域产生压力,反转弧与角膜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对角膜具有一定的负压,与基弧区联合作用使角膜上皮重新分布形成中央平坦,旁中央区陡峭的结构,从而矫正视力。

1.2 验配流程

验配前需对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①裸眼视力;②眼压;③裂隙灯检查;④眼底检查,其中视力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远视力表,眼压测量采用非接触眼压计(TOPCON,CT-80A),常规检查无佩戴禁忌后行散瞳验光:散瞳后先使用验光仪(TOPCON,KR-8800)行电脑验光,再予以试片并做必要的调整。同时需行相关的眼科专科检查,包括角膜地形 图(TOMEY CORPORATION,TMS-4)、角 膜 厚度和角膜内皮(NIDEK,CEM-530)、眼轴长度(重庆上邦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SK-3000A)、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NIDEK co.,LTD. RS-3000Lite)。

经过佩戴前的相关检查,排除禁忌证后,患者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角膜塑形镜进行试戴。试戴满足以下条件可视为适配理想:①荧光素钠染色后可见镜片中央约3~4 mm的平坦接触区,中央周边区可见宽度约2 mm的泪液区;②眨眼时镜片活动度约1~2 mm,以保障泪液交换通畅;③镜片中未见明显气泡;④患者未诉明显不适。根据试戴结果进行调整,最后确定所需定制的镜片参数并定片。取镜时对镜片进行检查,确认镜片完好,参数无误。同时验配医师反复示教并对患儿及家属进行戴镜、摘镜及镜片护理相关的培训,以确保患儿及家属完全掌握使用方法及理解注意事项。角膜塑形镜睡前戴镜,晨起摘镜,每晚佩戴时间约7~9 h。

1.3 复查随访

患者开始戴镜后要求来院复查时间为1周,1月,半年。预约复查时间时告知患者需同时携带镜片。复查行眼科常规检查:裸眼视力、眼压、裂隙灯、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等,以及眼科专科检查:角膜地形图、眼轴长度等,同时于裂隙灯下检查角膜塑形镜有无破损、有无蛋白沉淀、有无划痕等。除拟定的常规复查时间以外,若患者出现眼痛、畏光、异物感、分泌物增多、视力下降等明显眼部不适,则需及时来院就诊。

1.4 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的治疗

对于发生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的患者,予以停止戴镜,并使用人工泪液(聚乙二醇滴眼液,Alcon)或促角膜上皮修复剂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必要时加用抗生素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Bausch&Lomb Freda)预防感染。1~7 d后复查时,角膜上皮可修复。

1.5 资料收集

通过查阅病历、随访资料以及专科检查报告收集所需的数据并汇总,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戴镜前等效球镜度数、戴镜前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角膜屈光度(AveK)、复查时镜片有无沉积物以及复查时是否发生角膜上皮点状着色。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中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佩戴角膜塑形镜患者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的发生率

本研究分析了89例(168眼)从戴镜前检查到戴镜后半年之内的随访病历资料,其中发生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的有58眼,未发生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的有110眼,半年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的发生率为34.5%。

2.2 角膜上皮点状着色可能的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角膜上皮点状着色和未发生角膜上皮点状着色两组在性别、年龄、戴镜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厚度、平均角膜屈光度(AveK)、戴镜前等效球镜度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镜片沉积物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组高于未着色组。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组与未着色组指标比较

将单因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中二分类变量进行赋值:镜片沉积物:无=0,有=1。结果显示,镜片沉积物的有无为角膜点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见表2。

表2 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角膜塑形镜是通过特殊的反转几何设计的一种高透氧的硬性角膜接触镜,其通过特殊的反转几何设计,在眼表各因素的作用下,通过角膜上皮重新分布形成中央平坦,旁中央区陡峭的结构,能有效提高裸眼视力,具有矫正视力及控制眼轴增长的作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机制与近视进展的潜在机制相关。1971年,Hoogerheide等[7]提出了周边视网膜远视离焦机制与眼轴增长相关,而角膜塑形镜消除了周边视网膜的远视性离焦,可以减缓近视眼患者眼轴增长的速度。李昆等[8]的研究表明,轻中度近视的青少年儿童佩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眼轴长度与戴镜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角膜塑形镜能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眼轴的增长。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后,脉络膜厚度较戴镜前有所增加,可能为角膜塑形镜控制眼轴增长的原因之一[9-10]。其他相关研究发现,角膜塑形镜不仅能控制眼轴增长,同时能明显改善屈光参差儿童的调节功能,改善立体视觉[11-12]。

随着角膜塑形镜的广泛使用,其相关的并发症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张丽等[13]的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表明,配戴角膜塑形镜使患者泪膜稳定性降低,半年后会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同时角膜荧光素着色在戴镜后增加,患者眼部不适感增加。Na等[14]的研究表明,佩戴角膜塑形镜可能导致患者眼表不适症状加重。李媛媛等[15]回顾性分析了持续戴镜6月以上的患者,发现佩戴角膜塑形镜后泪膜破裂时间较戴镜前缩短,部分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结膜充血及角膜上皮点状着色。近期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了角膜塑形镜对眼表及泪膜稳定性的影响[16-17]。Lum等[18-19]发现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角膜敏感度下降,分析原因可能与角膜中央神经密度减少相关,但停止戴镜1月后,角膜敏感度可恢复到戴镜之前。以上既往研究均表明,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容易出现眼表相关的并发症,其中角膜上皮点状着色为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分析了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从戴镜前检查到戴镜后半年之内的随访病历资料,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的发生率为34.5%,同样说明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较容易发生角膜上皮点状着色。

角膜上皮点状着色为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后,裂隙灯检查发现的散在或弥漫性点状着染,提示角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被破坏。角膜上皮点状着色如果处理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能引起患者眼部症状加重,发生感染性角膜炎或角膜溃疡,对眼部造成各种严重的损害。对于可能的影响因素,Liu 等[20]做了一项关于角膜塑形镜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其中提到,角膜上皮染色的原因可能与镜片沉积物相关。镜片沉积物为裂隙灯下观察发现的角膜塑形镜上可见的蛋白质沉淀,主要由镜片的清洁及护理不当造成,佩戴时其机械性作用可能引起局部角膜上皮细胞的破坏,并且其附着于角膜塑形镜上可能影响镜片透氧性。本研究发现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镜片沉积物的有无对戴镜后角膜上皮点状着色是否发生有较大的影响,与既往研究相符,且本研究与该系统评价相比的优化之处在于,本研究对象使用的角膜塑形镜为同种品牌,同种材质,一定程度排除了可能的干扰因素。

对于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的处理,许明林等[21]的研究表明,人工泪液能有效减少佩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上皮的损害。提示对于佩戴角膜塑形镜发生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的患者,应在停止戴镜后使用人工泪液保护角膜。对于染色范围较广,程度较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促角膜上皮修复剂眼液,酌情加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同时,根据本研究结果,复查时应注重对镜片的彻底检查,发现镜片沉积物时应及时使用蛋白酶液除蛋白,以降低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的发生率。本研究收集的病例中,发生了上皮点状着色的患者,及时地予以相应的治疗,上皮可修复,且无远期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的发生率较高。镜片沉积物的有无对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及时清除镜片沉积物可降低其发生率。本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病例数较少,且为回顾性分析,故需要后续更大样本量的深入研究来验证。

猜你喜欢
点状眼轴塑形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某住宅楼的混凝土点状爆裂原因分析
低色温光源为预防近视提供新方法
眼轴测量监控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效果观察
戴眼镜会让眼睛变凸吗?
客观评价眼轴长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点状”音色在我国打击乐中的具体表现
既“塑形”又“铸神”——陕西持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浅谈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描述
美女塑形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