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氟尿嘧啶和抗Fas单抗联合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2021-05-26 03:48徐润强刘海盛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氟尿嘧啶结肠癌单抗

徐润强 刘海盛

1.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广东广州 511300;2.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广东广州 511300

结肠癌多发于直肠或乙状结肠交界处,主要包括未分化癌、黏液腺癌及腺癌,能够沿着肠壁环形发展以及从纵径上下蔓延,还能向腹腔内进行扩散机种植,多发于中老年男性[1]。在临床治疗结肠癌上多数采取5-氟尿嘧啶治疗,该方法有一定疗效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效果,5-氟尿嘧啶联合抗Fas单抗治疗成为了治疗结肠癌的新方向[3]。有研究指出,5-氟尿嘧啶联合抗Fas单抗治疗能够诱导癌细胞凋亡,能够抑制结肠癌细胞的扩散和种植,具有一定的疗效[4]。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76例采用了5-氟尿嘧啶联合抗Fas单抗治疗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资料显示,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46~79岁,平 均(62.75±1.46)岁,病程0.6~2年,平均(1.35±0.2)年;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5~78岁,平均(63.58±1.64)岁,病程0.7~2年,平均(1.40±0.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均符合结肠癌的诊断标准[5]。②患者的卡式评分[6]>59分。③所有患者的生存预期>3个月。④患者经肿瘤切除术后未进行放疗或化疗。⑤本研究经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⑥纳入研究对象及家属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⑦纳入患者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②患有转移性结肠癌的患者。③伴有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④合并严重肝肾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5-氟尿嘧啶治疗,治疗方法:将500 mg/m2的5-氟尿嘧啶(海南卓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626,规格:0.25 g×10支/盒,生产批号:180409)进行腹腔滴注,4 h/次,1次/d,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进行5-氟尿嘧啶联合抗Fas单抗治疗,治疗方法:5-氟尿嘧啶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将5µg/mL的抗Fas单抗(信达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80016,生产批号:190102)进行腹腔滴注,4 h/次,1次/d,连续治疗3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7]分为痊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缓解且病灶全部消失;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缓解且病灶缩小的幅度>50%,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且病灶缩小幅度在25%~50%之间;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病灶缩小幅度<25%,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口腔炎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其中TNF-α的正常值范围为<30 fmol/ml;IL-2水平的正常值范围为<200 U/ml。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高于对照组的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TNF-α和IL-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L-2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IL-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U/m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U/m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TNF-α IL-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38 63.52±8.32 44.71±7.12*54.23±8.22 73.01±9.89*对照组38 63.55±8.40 53.01±7.21*54.31±8.31 65.78±9.21*t值 0.016 5.049 0.042 3.298 P值 0.988 0.000 0.967 0.001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26%)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结肠癌是一种位于消化道结肠部位的恶性肿瘤,是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8]。该疾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对于早期的结肠癌的检出率较低,因此当确诊为结肠癌的患者大多已经发展为中后期,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9]。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当摄入过多的脂肪及动物蛋白,而膳食纤维摄入过少则可能会患有结肠癌。高脂肪及低纤维素饮食及遗传因素等都会导致结肠癌,患有结肠息肉、慢性结肠炎等疾病患者的发病率较高,中晚期的临床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黏液便等,其中左半结肠癌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肠梗阻,右半结肠癌职责表现为贫血、腹块、恶液质等[10]。早期的结肠癌一般采取内镜下治疗,中晚期的结肠癌则采取手术治疗为主,化疗、免疫治疗、重要等综合治疗为辅,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并降低其复发率[11]。手术治疗在保护盆腔植物神经、心功能、排尿功能及排便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根治,以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2]。由于其肿瘤具有扩散和转移的特点,因此对结肠癌采取常规治疗的疗效不佳,局部放疗或化疗只能针对肿瘤本身,无法抑制其扩散和种植[13]。

在结肠癌的治疗中,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都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Fas系统对结肠癌的免疫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4]。Fas系统包括Fas以及其配体FasI,对结肠癌的发展过程具有其重要作用,结肠癌细胞能够减少细胞表面的Fas的表达,能够避免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及免疫系统的杀伤,从而对机体免疫系统进行反击并诱导淋巴细胞的凋亡[15]。相关研究表明,采用MTT检测将抗Fas单抗应用于癌细胞中能够抑制癌细胞生长,能够对细胞中可能应用的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及药物合并使用的效果进行有效判断,能够对患者的临床用药更具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其临床效果[16]。5-氟尿嘧啶也能抑制结肠癌细胞,但是单独应用的有效率较低,与抗Fas单抗联合应用的疗效能够相互促进,加快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17]。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的TNF-α和IL-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水平比治疗前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L-2水平比治疗前高,观察组治疗后的TNF-α水平比对照组低,观察组治疗后的IL-2水平比对照组高;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观察组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得知,结肠癌采用5-氟尿嘧啶联合抗Fas单抗治疗更有效。治疗后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因此该疗法在临床上值得借鉴与推广。

综上所述,5-氟尿嘧啶联合抗Fas单抗治疗对结肠癌患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疗效,可加快症状消失时间,改善患者血清TNF-α和IL-2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临床治疗结肠癌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氟尿嘧啶结肠癌单抗
FOLFOXIRI联合贝伐单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医院静配中心曲妥珠单抗剩余液信息化管理与成效
氟尿嘧啶联合白介素II局封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5-氟尿嘧啶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横结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PD1单抗市场竞争加剧 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抢得先机?
奥沙利铂+亚叶酸钙(cf)+氟尿嘧啶(5FU)化疗的不良反应
结肠内支架联合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在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中的短期及中期疗效分析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