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立德树人实施路径研究

2021-05-26 23:47陈小辉苏勇王远
科教导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立德树人德育

陈小辉 苏勇 王远

摘 要 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受教育个体来说是道德认知和道德生态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实施立德树人教育对学生道德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基础教育阶段立德树人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及特点,并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以及立德树人的反馈评价等方面阐述了立德树人的有效实施路径。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基础教育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2.046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CHEN Xiaohui[1], SU Yong[2], WANG Yuan[2]

([1]Yulin University, Yulin, Shaanxi 719000;

[2] Yulin 17th Primary School, 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ecology formation for the educated individual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moral system that how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morality education 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orality education's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path from the basic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cooperate moral educ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nd the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Keywords strengthen morality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1 立德树人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立德”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记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中所描述的“三立”是使人达到名垂千古,身死而名声依旧能够传扬的最高层次,“三立”中的“立德”是修身立命之根本,是个体价值观的根基。而 “树人”最先出现在先秦思想家管仲所著《管子·权修》中,描述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树人”乃“终身之计”,有“一树百获”之作用,这一论述既强调了培养人才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强调了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性。而关于“立德”与“树人”的关系在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 周纪一》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論述了立德和树人的关系,只有“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德才兼育,在古代教育的初期强调的就是德行教育,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儒家教育思想更是主张德育,强调“为政以德”,把德育不仅作为教育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后,立德树人也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在1952年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明确指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到了1995年又以法律的形式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任务。

2 基础教育阶段立德树人的特征

2.1 基础教育阶段个体品德发展的特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品德行为发展逐渐从外部的约束性转向内在的自我管理性,从依赖性转向自觉性;而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处在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互为影响,个人道德生态完善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年道德情感丰富,道德行为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对于自我价值较为渴望,但是个体执行能力有限,容易发生品德的极端化发展,所以青少年的一些不良的品德和行为,违法犯罪也容易在这个阶段发生。

2.2 基础教育阶段立德树人工作的主要内容

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时期立德树人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围绕热爱祖国、民族情感、国际主义精神教育;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远大理想,并将个人的学习实践和理想信念相一致;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和使命;此外还包括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3 基础教育阶段立德树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社会及家庭德育环节缺失,难以形成合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年,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城乡社会结构的巨大的变革,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家庭女子数量的减少,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传统的以家庭宗法和邻里乡党网络为约束的道德体系日益瓦解,而社会和家庭层面对于公德的培育又缺乏应有的土壤,道德和伦理的养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裂,在社会上出现了一定程度对于身份和文化的认同危机;特别是伴随着公民个人财富规模的日益增加,逐渐社会上出现了过度强调和追求个体价值,过度强调个人利益的保障,出现了蔑视一切,唯我独尊,缺乏羞耻意识和责任价值的现象;当这种价值取向日益成为家庭教育的主流并充斥于市井之间,同时社会机构应当承担起的立德树人环节又没有及时跟进,或者是现有的社会德育保障难以满足当代青少年公民德育发展的需求,这就导致了现阶段德育工作中社会和家庭环节的缺失,使得学校立德树人工作面临较多的阻力。

3.2 学校立德树人目标化,内容陈旧缺乏梯度和层次

首先是现阶段的立德树人工作过于目标化,我们往往是从正面给教育对象树立一个高尚而伟大的理想化目标,而这个德育理想往往脱离于培养对象的现实学习和实践环境,这样的目标化德育教育具备了教育目标的高度,但是缺乏应有的层次引导和实践梯度,容易让培养对象陷入道德的虚无化和理想化。其次是立德树人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内容混乱,缺乏时代气息和内在逻辑联系,难以让教育对象和德育内容之间产生共鸣,导致德育过程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应有的立德树人效果。

3.3 立德树人教育主体缺失,单向性传授特征明显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也从立德树人的机构组织、教育内容、教育实施和效果评价等各个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立德树人工作的主体,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严重不足,立德树人教育必须依赖于受教育主体主观认知的主动改变和构建;其次不同年龄段受教育者的理解能力、主观认知能力和构建能力都有巨大的差异,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小学生的认知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差异极为明显,如果不加以区别的去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只会事倍功半,同时学校的教学活动又与纷繁复杂、多元变革的社会环境之间有较远的距离;再次立德树人教育应当是一种沉浸式的,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养成是教育,而在当下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立德树人教育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过多地表现为接收式教育、模式化教育,且德育形式化目标化。所以当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立德树人教育和学生的立德树人养成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

4 基础教育阶段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

4.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立德树人的根基

十八大以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弘扬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旋律,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社会民主发展目标和公民基本道德目标三个层次阐明了中国当前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在教育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从国家发展、社会治理和个人理想三个层次对个体发展的价值目标和根本准则进行了定义,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来说必须以培养和造就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能够将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公民个人的理想和目标相结合的优秀人才为根本教育任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实践和养成必然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也是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实践途径。

4.2 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立德树人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多方参与,共同作用的系统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社会和学校是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立德树人工作同样需要三方共同参与。家庭教育是公民的第一课堂和原生课堂,父母以及身边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和观点会直接成为个体的模仿和学习对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对于个体优秀品德和习惯的养成至为重要;学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和领跑员,学校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都是按照国家和教育部相关教育政策方针有计划、有目标地有序组织和实施,个体的基础性知识和认知以及绝大多数专业技能都是在校园里学习得到,学校的每一个实践和学习环节都直接会影响到个体品德和才干的养成;社会实践是个体锻炼和强化在家庭、学校习得的各种品德认知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社会舆论、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等是促进立德树人工作成效的重要力量;同时,立德树人是一种将外在的行为和认知规范、目标内化于个人基本价值体系的反复内外反馈的过程,每一个公民个体都是立德树人的主体,需要个体在这一过程中积极选优弃劣,主动构建正确的个人道德体系,促进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整人格的养成。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协作是取得立德树人工作成功的基础,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深度融合,三方互为支撑、协同共进,共同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立德树人教育,才能真正让高尚的品德内化于心,让优秀的才干外化于行。

4.3 构建立德树人评价及反馈机制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根本要求明确了学校的核心任务,但是在应试教育为主流特征的当今基础教育阶段,立德树人在育人實践中特征并不明显,往往只是建立了若干立德树人的活动、课程、目标、理想和评奖,如何来真正评价基础教育领域立德树人工作的优劣,以客观可量化的方式来考核立德树人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抓手和着力点。现有评价体系往往过多地关注结果,且经常由于典型性反面道德事件使得学校德育成为众矢之的。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移动互联成为时代背景的情况下,立德树人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依托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全过程数据采集,全程评测,从学校的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课外实践,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思政,并对德育主体的日常实践进行数字化考核;二是利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立德树人评价考核大数据监测及预警模型;三是建立全流程评价及反馈机制,让评测能够直接反馈到立德树人的每一个环节,形成评价→反馈→优化→评价的闭环;四是形成道德危机事件预警机制,通过立德树人大数据检测及预警模型,能够及时预警学校及家庭教育单位不良的德育状况,并且通过对个体品德行为数据分析能够及时预警反面道德事件的发生。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榆林学院教育科研扶贫专项课题(项目编号:JKYFP02)

参考文献

[1] 王嘉毅,张晋.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J].中国电化教育,2020(08):1-6,40.

[2] 刘学智,田雪.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路向转变[J].中国考试,2020(08):16-19,56.

[3] 李春玲.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336-338.

[4] 冯娇娇,李艳茹.“立德树人”思想下对我国体育与德育发展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7):139-140,143.

[5] 李茹蕾.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D].浙江大学,2020.

[6] 周全福.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20(15):1.

[7] 龚彬.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然性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06):61-62.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立德树人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