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两难情境的德育策略

2021-05-28 13:35崔梅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德育策略

[摘 要] 教学法只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意志领域及精神需要,就能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在日常德育工作及“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两难情境能触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激发其内心价值观的冲突,使其在冲突中思考、辨别和选择,从而改变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其建立理性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 道德两难情境;德育;策略

当今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理想与现实、道德与法制等的诸多冲突,不仅荡涤学生的道德观念,还影响其选择与判断,也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大了难度。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方法,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所谓道德两难情境,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二者不能兼顾的情境或问题。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可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潜在的道德意识,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自由辩论及教师的点评,使学生原有的认知冲突得到缓解和释放,使其原有的价值观得到改变或完善。

一、道德两难情境的特点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使用辨析法,通过图例或小故事让学生辨别对错。这种方法在运用一段时间后就有人质疑:运用一些反面的案例让学生去辨析,是不是反而会对其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呢?如果辨析都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课堂上实施这种教学手段就没有了意义。道德两难情境因此应运而生。

道德两难情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创立的问题具有开放性:教师设立的“情境”或“故事”之间是互不相容的、相互冲突的,学生的选择有多种可能性,而每一种可能性都是独立的、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情境”选择没有标准答案。这类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进入深度思维层次,让学生的“探究”真正发生。道德两难情境的第二个特点在于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利用道德规范、价值标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冲突和矛盾让他们重新调整自己的道德认知与价值观,提高他们在道德、价值问题上的行动与抉择的能力。

二、道德两难情境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公平公正的心理氛围。因为面对道德情境的两难性,学生常常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担心说错会被教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所以课堂上容易出现“一边倒”或冷场的现象,无法达成教师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应主动为学生创立良好、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敢于说话、说真心话。

比如,在一次二年级秋游前的晨会课上,笔者布置孩子们的秋游准备工作,跟孩子们闲聊起来:“孩子们,你们希望秋游那天是晴天还是阴天呢?”一开始,孩子们都说喜欢晴天,只有一个小男孩低声说了一句:“我希望是阴天。”笔者听到之后,便立即询问他为什么。小男孩开始还有点拘谨,笔者便鼓励他:“我觉得你勇敢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这真的是很棒的一件事。如果你能说出自己的理由,相信大家也一定能赞同你。”小男孩听了,高兴地昂起小脑袋说:“没有太阳的话就没那么晒,也没那么热了。”话音刚落,班级里又有好几双小手举了起来……之后,孩子们都表达起自己真实的想法了。

道德两难情境所引发的道德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道德的过程。教师只有营造一种开放的、民主的教育氛围,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提升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能力。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求存在巨大的差异,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水平与他们的年龄是相关的。道德判断的基础在于道德认知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创设适合他们的道德两难情境。

以一次班会课“你真美”为例,在与学生共同了解消防员的工作及消防员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后,联系之前四川凉山森林大火事件,教师设计了关于“当消防员”的道德两难问题:凉山大火中,很多年轻的消防员失去了生命,很多网友发帖说,“以后不让自己的孩子当消防员”,你们愿意成为一名消防员吗?

生1:我愿意,我们应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2:我也愿意,不能因为危险我们就不去做。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看似设计了道德两难问题。但这个问题涉及社会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等多项交叉的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显然已经超越了他们现有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无法诱发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因此,教师创设的道德两难情境要源于学生生活,遵循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不宜过于复杂。

(三)体现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受年龄和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小学生看待事物和现象比较浅显,他们判断事件的对错往往源于个人感受。因此,国家德育课程强调对学生的价值引导。由于道德兩难问题的开放性特点,教师在操作中容易产生“只要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这样没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想法,从而让道德两难情境缺失了价值引导的功能。

以通师二附宋老师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家排好队”一课为例,宋老师在“排队规则”这一环节中创设了“排队取水”的道德两难情境。教学实录如下:

师:接下来,我们要去幸福蓝海国际影院观看影片啦!出发之前,我们得备点水。看,讲台旁边就有饮水机,哪些小朋友带好了杯子来取水?

(指定一组学生拿着杯子到前面取水)

师:我就是你们班的一名同学了,也来排队取水喽。(招手示意一位同学过来)嗨,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昨天你还帮了我大忙呢,真谢谢你!现在队伍这么长,快,排到我前面来。

师[创设两难情境]:咦,怎么有同学在摇头啊?我这么做行不行呢?

生1:我觉得可以,因为他昨天帮了你,今天你也应该帮助他,这是对的。

生2:我觉得不好。你让你的好朋友站在你前面,我原本是第四个取水的,现在变成第五个了,我不开心。

师(做为难状):我觉得两个小朋友说得都挺有道理的。作为好朋友,我帮助他是对的。可是我让他排在我前面又破坏了排队的秩序,影响到其他的小朋友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3:我觉得你应该把自己的位置让出来,自己排到最后去才行。

从宋老师的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自觉遵守排队秩序、讲究“先来后到”作为一种文明习惯,是人人要自觉遵守的社会规则,这一情境的设立培养了学生敬畏规则、敬畏法律的意识。在教学中,宋老师通过追问,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多元价值并存的合理性及规则与道德的补充关系。那我们在需要礼让他人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宋老师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难点问题,让学生明白既要守规则,也要会礼让。教师引导学生凝练出自我道德价值判断,直面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提高德育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道德认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两难情境法用宽容的人文精神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是一种通过激励和唤醒学生潜在的道德意识来发展其道德能力的真正的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鲁艳.小论德育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00(6).

[2]孙志飞.柯尔伯格道德两难讨论法的现实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06(2).

[3]刘锋,刘力平,吴冈,等.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的好方法——道德两难故事课堂讨论[J].道德与文明,1993(6).

[4]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及其落实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4).

[作者简介] 崔梅(1983—    ),女,江苏海安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德育与法治教学。

猜你喜欢
德育策略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