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途径

2021-05-28 13:35简桂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心理健康德育

[摘 要] 研究表明,全国有五分之一左右的青少年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耐挫力差、容易退缩等。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有效融合,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德育;心理健康;中小学教育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数量约为3.4亿,其中超过3000万未成年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及行为障碍。突出表现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情绪不稳定和学习适应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以上心理问题会阻碍青少年的成长及发展,不仅会影响其心理健康,还会对其生理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会阻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够对德育工作进行补充,提升德育工作的深度。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在对青少年的培育过程中,德育是重要环节之一。德育主要是指教育者结合青少年生理及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以科学理论及思想为指导,根据阶级或社会的实际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思想及道德品质的教育并施加影响,将社会思想与道德教育逐渐融入个体化意识及道德品质中,协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及优良的道德品质,让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青少年培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以此引导受教育者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不断强化其心理机能,将其心理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开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下两个关键点:其一,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影响;其二,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充分结合起来,最终帮助教育对象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心理健康教育介入学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结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相关内容不难看出,新形势下对青少年德育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对青少年群体做出有效指导,让其在理念、知识、能力及素养方面尽快适应新环境,达到新要求,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有效引导,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其不断提升心理素质,培养其适应新环境,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德育承载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性功能,它主要向学生传输传统政治观念、思想观点及道德规范等,都是正能量。但这种内容的单一性会存在诸多缺陷,不能因人而异,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甚至会引起学生反感。有的学生更是在教师教育时会言行不一,出现两面性,表面服帖顺从,内心却波澜起伏。校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开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工作,可为德育工作做一定的补充,会收到更为明显的实际效果,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其必然性,能够对德育工作进行有效补充,拓宽其范围,提升其效能。事实上,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少心理方面的问题。心理教育的关键在于“育心”,让学生能够提升心理素质;德育的关键在于“育德”,重点在于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两者相互支持、互相渗透、相得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觉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又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意识,增强其心理素质,两者能够产生相互协同作用。

三、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一)开展心理咨询培训,提高育人能力

新形势下,单纯靠言语教导等传统方式教育学生,缺乏实效性。这就要求开展德育工作的教师转变自身的角色,积极参加相关的心理咨询培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来教导学生,提高育人的能力,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运用心理教育技术,改进育人方法

在实施德育工作中,可以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原理及技术改进德育方法。其中,行为治疗技术在德育工作中可取得明显的效果,即根据学习或条件作用的某些基本规律对相关对象加以治疗或矫正,消除部分不良行为及症状,或让其学习一种新的行为,用于抵抗或适应不良行为及症状。行为治疗主要是通过正向强化或负向强化的奖惩方式对相关对象进行科学训练,使其逐渐改进,可以运用的方法如代币法、订立公约法等。另外,学校与家庭之间应该进行联动:教师与学生家长要保持密切沟通,适当给予家长指导,并从家长处获得反馈建议及意见,为完善相关工作做参考。

(三)用好心理咨询阵地,增强育人实效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区已经得到重视,如上海、北京等,部分中小学校对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咨询工作,整体效果较优。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广大边远山区的心理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学校虽已按上级的指示精神,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但据笔者了解,这些学校在上述方面的工作仍不够深入,大多流于形式,未能充分重视心理教育,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良好成长,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努力。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加大相关工作的支持力度,摆正心理健康教育的位置,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来抓;同时,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更新理念,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使命,不断创新,开拓一条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四)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营造育人环境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适当整合社会资源,将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共文化机构等融入进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工作提供支持。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往往会碰到一些难题,可能靠自己无法解决,此时可请求社会专业机构给予协助。例如,对于少数患有重症心理障碍的学生可请求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协助,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创伤干预,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学生逐渐摆脱心理障碍,重新回归校园。政府部门也应该给予中小学校一定的帮助,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支持。政府部门可以运用财政拨款、政策指导等方式,保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特别是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偏远山区,对于留守儿童,政府部门应该将其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根据其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并建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咨询站点等社会组织,为这些儿童提供帮助,使其能够健康成长。总而言之,政府、社会机构应该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支持。

在青少年成长及发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学校若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为探索青少年成长发展开辟一条新的路径,这对于青少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奇林.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林洪华.谈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J].西江教育论丛,2007:63-64.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张艳婷.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135-137.

[5]郑涌,马建青,黄希庭.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51-55.

[作者简介] 简桂华(1967—    ),女,福建永定人,黎川县第二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育心理健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书院文化对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