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姥连天向天横”别解

2021-05-30 08:20王永强
语文建设·上 2021年5期
关键词:赤城星辰李白

王永强

《梦游天姥吟留别》(亦题《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或简作《别东鲁诸公》)是李白诗歌中的名篇,更是其浪漫主义诗篇的代表作。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遭朝中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返回寄居地山东任城(今济宁,春秋时属鲁国)。第二年,他再度踏上游历天下的旅途,离开东鲁,南游吳越(今江苏、浙江一带)。临行前,写了这首描写梦中游览天姥山所见所感的七言古风,作为给东鲁朋友的留念。这首七言古风想象丰富奇特,构思精巧细密,手法夸张大胆,意境雄奇瑰丽,感情深沉激越,亦虚亦实、亦幻亦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为七言古风,问以杂言,兼用骚体,兴至笔随,不为律束,堪称绝世名作,历来深得选家青眼。大凡以“李白诗选”“李杜诗选”“唐诗选”“唐宋诗选”“历代诗歌选”之类为书名的各类古诗选本中,均收录此诗。同时,这首诗也往往是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9月第1版、1957年1月第1次印刷的《高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二册即以这首诗开篇,此后各个时期多个版本的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包括最新的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都把这首诗选作课文。可以说,它已成为当今社会国人共同的精神记忆,许多人都能背诵其中几句乃至全诗。

诗中“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整体意思很好理解,即正面描写了天姥山高入天际的样子。因此,历来诗歌注家、选家多不加注释。如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不作注,近人舒芜选注《李白诗选》、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高步瀛选注《唐宋诗举要》、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新选唐诗三百首》、林庚和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等皆不作注。甚至某些高中语文教材都不作注,如人教社《高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二册、语文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必修)》即不作注。有的注家、选家虽然为这句诗作注,但注释用语往往笼统含糊、语焉不详,形同无注,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诗一百首》、陶今雁主编《唐诗三百首详注》等。不过,从字词逐一落实的角度上说,这句诗并不好理解,尤其是对理解这句诗起关键作用的“向天横”三个字,更宜深究。不少专家学者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他们的有关著作中,着重对“向天横”(包括“横”“天横”)进行了注解。文言诗文中,“横”是一个常见的多义词,仅作动词用就有“横亘,横贯”“跨越,横渡”“把物体横过来放着或拿着”“遮盖”“充溢,充塞”等义,诸家对“向天横”所作注释也因此而纷纭歧出。王运熙主编的《唐诗精读》中说,“天横”指“横贯天际”;李国祥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最新版)》也持同样的看法。刘国正在《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欣赏》中指出,“横”指横陈、横列,全句意思是“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接在一起”。黎千驹在《训诂方法与实践》中说,“横”指横去、伸去,“向天横”,即向着天边伸去,全句意思是天姥山连着天空向天边伸去。魏建等主编的《山东省五年制师范学校统编教材(试用本)·中国文学》第二册认为,“横”指斜插云天。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著的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注释说:“向天横:遮断天空。横,遮断。”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同样未对“天姥连天向天横”全句作注,只注释了“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蔽。”

不难看出,以上诸家对“天姥连天向天横”之“向天横”的注释各不相同,但有两点是相同的,一是都将“天横”二字拆开来理解;二是都把“横”理解为动词义。诸家注解中,自然以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所作注释的影响最大。人教社出版的这两种高中语文教材对“向天横”的注释,用语稍有不同,后者为方便学生理解,将前者文言性强的注释用语“遮断”改为意思相同、更好理解的“遮蔽”“遮住”,表达的意思并无实质性区别,可以明显地看出二者的承继关系。笔者仔细分析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对“向天横”的注释,发现其中有种种不妥。

一是注释于字未安。教材将“向天横”注释为“遮住天空。横,遮蔽”,即以“天空”释“天”,以“遮蔽、遮住”释“横”,“天”字、“横”字有了着落,但“向”字没了着落,显然未贯彻字字落实的注释原则,犯了“减字解经”的毛病。

二是逐一将“天姥”“连天”“向天横”的意思代入“天姥连天向天横”,得出的译句在表达上明显不通。“天姥”,属名物类语词,可直接代入译句。“连天”教材不作注,即当按“连天”的常见义理解,即“连着天空;与天空相连”的意思。“向天横”,教材注释为“遮住天空”。经过代入后,“天姥连天向天横”直译为:天姥山连着天空遮住天空。译句在语感上明显别扭不通,用古代训诂家的话说,就是“不辞殊甚”。此外,揣摩诗句不难得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前两句用正面描写,后两句用侧面描写,极写了天姥山超拔高耸的样子。如将“向天横”理解为天姥山重峦叠嶂、连绵不断而“遮住天空”,则显然与四句诗的整体意思不合,更与天姥山“其峰孤峭”的实际不符。

三是“横”作“遮挡,遮蔽”解时,一般用作及物动词,后需接动作对象作宾语,“向天横”中的“横”则明显不属这种情形。文言诗文中,“横”是个多义词,确有“遮挡,遮蔽”的意思。《说文解字·木部》“横”下清代段玉裁注:“引申为凡遮之称。凡以木阑(拦)之皆谓之横也。”李白写的不少诗中,“横”确实就是“遮挡,遮蔽”的意思。如《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以诗代书答元丹丘》:“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之一:“秋霖剧倒井,昏雾横绝谳。”《古风》之十四:“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宋代王安石《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苏轼《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其中,“横”也是“遮挡,遮蔽”的意思。但“横”作“遮挡,遮蔽”解时,按《马氏文通》的说法,用为外动字,也就是所谓及物动词,一般需要后带动作的对象(即被遮蔽之物)作宾语。除上述例子中动词“横”的用法属这种情形外,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唐代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浮石濑》:“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长沙馆中与郭夏对雨》:“云横全楚地,树暗古湘洲。”其中的“横”也都属这种情形。当然,及物动词的对象宾语可以被表处置的“把、将”等提前,但解作“遮住天空”的“向天横”中的“向”,又不具有“把、将”的功能和意义;若将“横”后面的动作对象宾语视为所谓的缺省,则又解释不通“向天”在句中的功能和意义。这也就说明,将“向天横”中的“横”解作“遮挡,遮蔽”,违反了古代训诂学家所谓“验之他卷而通”的原则,明显不妥当。

四是将“向天横”解作“遮蔽天空”,即将“天”连上读,读成“向天/横”,破坏了诗句的节奏和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七言为主、杂言相问的古风体诗歌。古代七言诗句的节奏,一般为“××××/×××”,如再细分则为“××/××/××/×”或“××/××/×/××”,且上下相对的两句,一般节奏相同。“天姥连天向天横”对应的下句“势拔五岳掩赤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注释为“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其节奏显然为“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姥连天向天横”的节奏与“势拔五岳掩赤城”对应,当为“天姥/连天/向/天横”,人们在实际朗读中下意识地也是按这个节奏来读的。但依教材注释“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蔽”理解,则此句节奏为“天姥/连天/向天/横”,显然与对应的下句“势拔五岳掩赤城”节奏不一致,破坏了出句、对句的节奏和谐。

综上不难看出,关于“向天横”三个字,确实很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究。

其实,“向天横”中,“天”当连下读,即“天横”连读,“向天横”不当拆解为“向天+横”,而当拆解为“向+天横”。天横,古星名,属二十八宿西方白虎七宿的毕宿,位于现代星座的御夫座,含有五颗星。《汉书·天文志》:“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梁。王梁策马,车骑满野。旁有八星,绝汉,曰天横。天横旁,江星。”“天横”也写作“天潢”。《史记·天官书》:“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马,车骑满野。旁有八星,绝汉,曰天潢。天潢旁,江星。”《晋书·天文志上》:“五车五星,三柱九星,在毕北。……三柱一曰三泉……其中五星曰天潢。天潢南三星曰咸池,鱼囿也。”“向天横”的字面意思,就是“逼近天横五星”。

依古人星野之说,天横属二十八宿之毕宿,毕宿对应的分野是北方的冀州。天姥山所在地古属春秋越国,对应的星宿当是二十八宿中南方朱雀七宿之斗、牛二宿。“天生我材”的大诗人李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当然很清楚越地的天姥山不能直逼毕宿的天横五星。精于名物考据、不厌其烦为名物典故作注的清代注家,未给“天横”作注,可能正是因为认为李白不可能弄错星宿分野,而未敢将“天横”连读并解作归属毕宿的五颗星,进而解“向天横”为“向+天横”,而是依习见的“向天+×”作解,故认为无须作注。近代注家多因循不改,也不将“天横”解为毕北五星,且大多也不为“天姥连天向天横”作注。即使偶有作注的,也往往隔靴搔痒,不得要领,甚而强为之解,闹出逻辑笑话。

当然,在“天姥连天向天横”中,“天横”并非确指属于毕宿的天横五星,而是泛指星空、星辰。从修辞上论,这属于以部分代整体。从词义引申上讲,这属于词义扩大。古代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宿(星区),每宿又包括若干星官。理论上讲,按照以部分代整体的原则,这些星宿、星官均可泛指星空、星辰。或许因为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牛宿(六星)和斗宿(南斗六星)明亮而易于辨识,古人多用“牛斗”来泛指星空、星辰。如唐代崔融《咏宝剑》诗:“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宋代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牛斗,誓将真节报君仇。”成语“气吞牛斗”(气势吞没星空,形容气势很大),也是用“牛斗”泛指星空、星辰。用“天横”泛指星空、星辰,与用“牛斗”泛指星空、星辰,并无二致、异曲同工。在这首诗中,李白为何偏偏要用名气远不如“牛斗”、归属毕宿的“天横”来泛指星空、星辰呢?个中原因,至少有一条是清楚的,那就是“天横”满足诗句押韵的需要。据近人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的解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句押“庚”韵,其中一、二、四句入韵。检《晋书·天文志上》所言星宿、星官名,只有角宿的“衡”、娄宿的“左更”“右更”、星宿的“内平”、毕宿的“天潢”(《汉书·天文志》作“天横”)等五个星名可协韵(依《广韵》,衡、更、平、横均属“庚”韵,潢则“唐”韵、“庚”韵两属)。角宿的“衡”,单字,不能足句。协韵且足句的,只有“左更”“右更”“内平”和“天潢/横”。从名称上看,“左更”“右更”“内平”中包含方位词“左”“右”“内”,给人格局小的感觉,远不如“天横”富有气势、宜于入诗。李白选用“天横”来泛指星空、星辰,既是诗歌自身的要求,也符合诗人好“大言”的特点。至于诗人不从《史记》《晋书》作“天潢”,而取《汉书》作“天横”,则应是出于避免引起韵读淆乱的需要。在两汉时代,“潢”“横”同韵部,故可通借,《史记》《汉书》的异文正说明了这一点。到了李白所处的唐代,语音发生变化,“横”属“庚”韵,“潢”则“唐”韵、“庚”韵两属。从《汉书》作“天横”,而不从《史记》《晋书》作“天潢”,可避免“潢”可读入“唐”韵而引起不必要的韻读淆乱。

“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诗经·七月》“穹窒熏鼠,塞向瑾户”中,“向”正是这个意思。引申作动词用,是“面对,朝着”的意思,如《庄子·秋水》“(河伯)望洋向若而叹”,《史记·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又引申为“去,往;走向”的意思,如《木兰辞》“阿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唐代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赤壁之战》“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进一步引申为“逼近,接近”的意思,如《三国志·魏志·邴原传》“太祖征吴,原从行,卒”,裴松之注引《邴原别传》“原旧能饮酒,自行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后汉书·段颍传》“余寇残烬,将向殄灭”,晋代陶渊明《岁暮和张常侍》“向夕寒风起,寒云没西山”。“天姥连天向天横”中的“向”也是“逼近,接近”的意思,“向天横”即“逼近星辰”,整句诗意为:天姥山高耸连天,直逼星辰。

天姥山历来以孤峰高耸入天著称。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诗:“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一统志》记载:“天姥峰,在台州天台县西北,与天台山相对。其峰孤峭,下临嵊县,仰望如在天表。”二者都描述了天姥山高耸入天的特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更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对比)相结合的手法,对天姥山高耸入天的特点作了形象性概述,既为“我欲因之梦吴越”铺垫,也为梦游天姥所见奇景张本。仔细揣摩诗意,“天姥连天向天横”正是直接描写了天姥山“如在天表”“其峰孤峭”的形势,其中,“连天”描摩天姥山“如在天表”,“向天横”则凸显天姥山“其峰孤峭”。

古人写诗作文,往往“无一字无来处”。我们读解古人的诗文,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字,尤其是关键字词,要努力做到“无一字无着落”,而不应满足于囫囵吞枣,简单地作所谓“整体理解”,这样才能有准确而深切的认识。

猜你喜欢
赤城星辰李白
“赤城智慧人大”开启“线上履职”新模式
雨中登赤城山
“和合赤城”藏头诗联句
以梦为船,奔赴星辰大海
散乱星辰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小星辰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Awareness Among ESL Tea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