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材料在平面构成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探索研究

2021-05-31 08:58
大众文艺 2021年9期
关键词:平面艺术设计材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北京 100000)

一、引言

在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时期,由于机器的发明使得大量的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型。此时,机器制造的时代是一个对机器加工和产品大规模量产的时代,也是一个急需将艺术设计提高到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时代。1919年,在德国的魏玛(Weimar)创立了“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该学校标志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平面构成(Two-Dimensional Composition)课程教学的由来离不开包豪斯(Bauhaus)的设计课程改革。包豪斯的教师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策划开设了学生的设计基础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图形、材料和色彩的运用,也被称为是“三大构成”教育的雏形。后续教师瓦西里·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提出了基本的视觉语言体系“点、线、面”理论并出版了《康定斯论基点线面》著作,将平面构成进行了抽象艺术的理论化并传播其思想。除此之外,他还将构成的理论思想带入到了设计创作中,在包豪斯任教期间绘制了大量的系列经典作品,如《构成系列》(1911-1936)。我国引进了“三大构成”课程作为设计教育萌芽阶段的优秀范本,以设计教育界不可替代的角色影响和改变着我国以及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

平面构成是“三大构成”的首要教学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二维形式语言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对视觉语言中平面构成原理、方法及形式美法则的学习,还旨在通过对各种平面形态性质和组合方式的研究,使学生可以深入学习平面形态及其组合的美感。事实上,构成基础的教学不仅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受益匪浅,而且在大设计背景下的许多学科(如建筑设计、装置艺术、数字媒体设计等)都具有视觉美原理的通用性。我们可以在很多艺术作品中找到点线面的构成元素和视觉美法则原理的不同表现形式。日本艺术大师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的艺术作品是将圆点元素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到了极致,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点”元素也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视觉画面。又如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澳门新濠天地旗下的建筑作品摩珀斯酒店(The Morpheus)对将曲线和直线的运用将它从千篇一律的大楼建筑中显得与众不同。但是,基础构成的教学方式在三十多年来的改变甚微,甚至有许多的设计领域的教学工作者认为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出现了单一化问题。在当今的设计学从传统的美工价值发展到了设计思维、设计管理和服务设计等创意创新领域,曾经的“三大构成”的基础教学模式如何适应现代的设计趋势和创造更大的价值值得引发设计学教师们的深思。

二、平面构成课程的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平面构成课程都采取较为传统的和单一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点和课后做相应的手绘练习为主,并不强调设计学学科的学生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平面构成的理论学习中,主要从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基本元素、形式美法则和其他的构成形式四个方面使学生们了解构成的理论原则。首先,教师教授平面构成的历史脉络和点线面的基本形式美感组合以及其可传递的主观情感;再次,进一步对构成的基本形与“骨骼”的概念介绍,从而认识构成的基本方法(例如重复、近似、渐变、特异、发射、分割和对比等),要求学生们能够运用不同的构成形式创造出具有视觉美感的图形;最后,为学生们学习形式美的规范和原则但不局限于此,课堂中还会讲授特殊的平面构成形式,如黄金分割、完形原理、图底原理、错视与矛盾图形和二维表现三维等。在课堂作业练习方面,在课堂讲解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与学习知识点对应的手绘练习。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会要求学生准备白色卡纸、黑色卡纸和绘画笔(如勾线笔、毛笔或颜料等)进行构成形式美法则的练习。此类作业一般以简单地运用构成美原理的手绘练习为主,画面只有黑白。虽然有少部分高校尝试着在教学中进行适当地改革(如将手绘变为电脑绘制或传统图案与抽象构成结合等),但这种构成的教学方式自从国外引进以来并没有做过与时俱进的深入思考和改革。

三、创新思维与材料在平面构成中的结合运用

基于平面构成课程的特点和现状分析,本文提出将创新思维和材料同时地运用到平面构成教学改革的方法中,通过迭代讨论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构成作业从主题确立、材料的选择、表现形式和思想的传达进行指导。在改革的措施中认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艺术思维,而不仅仅停留在设计技能上面,训练学生感性的创意思维与理性的材料和美学法则相结合,为今后设计专业的学习奠定开放性的思维逻辑。在那些看似常规的构成原理和材料,一旦与设计思维相结合,可以不单单地表现视觉语言还可以传达设计思想。在设计基础教学中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根本,创新思维模式的养成对于大学一年级艺术设计类学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而美术教育的本质应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对于材料的运用,在艺术设计创意制作领域是没有限定的,因此创作作品因以设计主题为中心,运用各式各样的材料表达与实现艺术设计的观念和效果。材料是完成构成表现的中介物,通常使用的材料如金属、图钉、面料、毛线等,材料的本身也有点线面的特征。另外,材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获取创作灵感的来源,学生们通过材料的形状、肌理和触觉等不同的物理性质来激发他们的设计创作灵感。

改革后的平面构成课程除了讲授基础的原理和知识以外,还强调课程的互动性、迭代性和趣味性。(1)课程首先要求学生之间自由组合小组,每组人数不超过3人。(2)确定小组后,每位小组需要确定创意和设计的构成作品主题并画出可以表现该主题的2-3张系列构成图形。(3)将主题和构成草图与任课老师讨论后,确定设计创意主题,以点、线、面的特征对材料进行选择和使用。(4)在与任课老师迭代性地讨论构成表现的综合形式,以达到视觉美和设计创意主题相结合的最佳呈现形式。通过两年的平面构成创新教学探索,产生了大量优秀的创新与材料结合的平面构成作品。如图1所示,作品《光》运用了金银箔、金线和光盘材料来表现三种不同的光。第一幅为表现城市之光,通过抽象的方块表现城市的大楼,扭曲的构成“骨骼”表现了在夜幕降临后的城市流光溢彩,令人心驰神往的繁华背后却是无尽的迷惘。第二幅为表现星光,银色线条与锐利的光盘形成对比,宇宙如此般神秘而又危险。如图2所示,作品《自然》作品分别将树木、莲蓬、雪山进行抽象概括,材料运用了大小钉子、金银锡纸以及黑白灰线,最后用金属马克笔进行点缀。雪山运用了等比切割以及渐变来表达它们的清净深远,莲蓬也运用了渐变的构成知识来表达它们的柔韧。该作品想表达自然之美也可以用我们身边最平凡,最简单的东西表达出来,自然的柔情也可以用看似坚硬的东西来表达。

图1.光(学生姓名:黎若兮 王美茹)

图2.自然(学生姓名:赵乐萱 姜雨盈 李梦婷)

四、结语

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应以创新创造的思维为前提,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视觉语言并运用构成原理进行设计创作与表现。在设计教学中,教师不应只讲授概念原理性的知识,还应思考如何通过实践的过程将理论的知识学习掌握并综合地表现,以“学习通过实践(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平面艺术设计材料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立体几何强化训练B卷参考答案
可爱的小瓢虫
参考答案
材料
书封与现代艺术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