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改善的影响

2021-05-31 08:02山东省青岛新视界眼科医院266000门愿如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光敏玻璃体视网膜

山东省青岛新视界眼科医院(266000)门愿如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眼底病变疾病,为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代谢絮乱等有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一经确诊,患者视力多已受影响[1][2]。全视网膜光凝术为临床主要治疗手段,可修复神经血管,减轻临床症状,但单用此方式其并发症较多[3]。玻璃体切割手术可将因新生血管致使的玻璃体积血清除,进而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视力。基于此,选取我院8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析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7年7月~2020年7月我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63.30±2.49)岁;糖尿病病程3~16年,平均糖尿病病程(9.42±0.46)年。试验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64.48±2.54)岁;糖尿病病程3~15年,平均糖尿病病程(9.61±0.51)年。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1)纳入:①经眼底镜、眼底彩色照相等检查被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②伴有视物模糊、失明等症状;③无其他眼底严重病变。(2)排除:①曾有玻璃体切割手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史;②伴有凝血功能障碍;③伴有其他全身性严重疾病;④白内障;⑤黄斑病变。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全视网膜光凝术,从上下血管弓外、黄斑区颞侧1PD外、视乳头附近1PD外,均行视网膜光凝。光斑200μm,能量光凝斑200~300mV,曝光时间为0.2s,间隔时间为0.2s,光斑强度为Ⅲ级,于全视网膜镜下光凝后极部、赤道部和周边区,应为1000~1500个光凝斑,光凝视网膜上突出新生血管丛周围,不对其直接光凝,后级部保留视盘及黄斑区域。

试验组予以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球后麻醉,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予以玻璃体切除术。将中央、后极、巩膜切口附近基底部玻璃体及皮质进行依次切除,将新生血管膜最大限度切除,可分段切除无法完全分离的血管膜,解除与视网膜的牵拉,予以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严重缺血、活动性出血患者气液交换,将硅油注入,若无上述现象,可在气液交换后,将纯惰性气体注入玻璃体腔,患者术后,均予以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行全视网膜光凝,具体方法同对照组一致。术后均给予两组患者半球后注射3mg地塞米松,并预防感染。

1.4 观察指标 ①视力恢复率,若患者治疗前视力>0.1,治疗后视力提升≥2行便为提高;有所改善但<2行便为改善;若无改变或下降,便为下降。提高、改善计入恢复率。②周边30度、60度的光敏度,记录对比两组患者周边30度、60度的光敏度。③并发症发生率,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视盘血管渗漏、后极部出血点、视网膜无灌注区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视力恢复率 试验组视力恢复率为97.67%(42/43)较对照组的81.40%(35/43)高(P<0.05)。

2.2 周边30度、60度的光敏度比较 试验组周边30度、60度的光敏度较对照组大(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周边30度、60度的光敏度比较(x ±s,dB)

2.3 并发症发生率 试验组视盘血管渗漏6.98%、后极部出血点9.30%、视网膜无灌注区2.33%均较对照组的25.58%、32.56%、18.60%低(P<0.05)。

3 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是由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致使蛋白质、脂肪、糖代谢等产生代谢絮乱,进而促使眼部组织及血管产生不同程度病变,造成视功能受损等,若不予以患者及时治疗,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4][5][6]。全视网膜光凝术可先通过全视网膜对视网膜病变进行判定,后使用光凝术破坏视网膜光感受器,减少耗氧量,促使局部毛细血管内氧气向周围扩散,减轻视网膜缺氧症状[7][8]。

玻璃体切割手术为显微眼科手术,不仅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还可减少促使血管新生的诱导因子,将新生血管对视网膜的牵拉解除,并促使黄斑水肿等加速吸收或消退,还可清除局部细菌及毒素,缓解临床症状,恢复患者视力,避免病情继续恶化[9][10]。本研究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视力恢复率为97.67%较对照组81.40%高,且试验组周边30度、60度的光敏度较对照组大(P<0.05),可见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可提高视力恢复率,上调周边30度、60度的光敏度。分析原因在于,玻璃体切割手术可将积血、脓液、浑浊的玻璃体切除,解除增生膜牵拉,使屈光介质恢复透明,促进视网膜复位,为视网膜光凝术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还可扼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形成,促进血-视网膜屏障稳定,进而改善患者视力,恢复视野水平。本研究提示,试验组视盘血管渗漏6.98%、后极部出血点9.30%、视网膜无灌注区2.33%较对照组的25.58%、32.56%、18.60%低(P<0.05),表明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在于,二者联合应用,可弥补单独应用的不足,在运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改善视网膜缺血及缺氧的基础上,应用全视网膜光凝术可促进小动脉收缩及毛细血管闭塞,使视网膜渗出及水肿等症状减轻,封闭视网膜上无灌注区,降低新生血管形成率,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此外,在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时应尽量切除全部玻璃体,若不完全切除,残留的玻璃体会继续对视网膜造成牵拉,进而导致术后出血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可恢复视力,改善视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光敏玻璃体视网膜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光敏色素A参与苜蓿秋眠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频超声在玻璃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2型糖尿病脑灌注及糖尿病视网膜氧张量的相关性
非接触广角镜联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预后
Fe修饰石墨烯的结构及其析氢性能调控研究
锂铝硅系光敏微晶玻璃制备工艺及其性能探究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鸣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