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心悸的效果

2021-05-31 11:47刘白絮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气阴汤加减证候

刘白絮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5)

心悸指的是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病证,通俗来说,就是患者在没有受到任何惊扰或惊吓的情况下发生心率过速的情况,心悸不仅会引发患者出现心慌、乏力、烦热、头晕、气短、失眠、口干等症状,同时还易引发其出现心脏病,若心悸持续且严重发作,易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临床需积极对症治疗以改善其预后[1]。西医临床对该疾病多采用对症方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心悸本身属于中医病证名,中医将其归属为“惊悸”“怔仲”范畴,并将其分为5型,其中以气阴两虚型心悸最为常见[2]。且中医认为气阴两虚型心悸主要是因先天禀赋不足、七情所伤、体质虚弱导致气、血、阴、阳亏虚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健脾宁心、益气养血,根据这一机制,我院采用生脉散联合归脾汤加减方对气阴两虚型心悸患者进行治疗,获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气阴两虚型心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5),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5∶20,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6.94±2.27)岁,病程1个月~8年,平均病程(3.97±0.52)年;研究组中男女比例为23∶22,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8.35±2.46)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病程(3.88±0.7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项研究在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关于气阴两虚型心悸的诊断标准。②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③均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存在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者。②存在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③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沟通障碍或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美托洛尔治疗,给患者口服12.5 mg美托洛尔(四川省瑞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505),每日2次,研究组采用生脉散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基本方为黄芪30 g,酸枣仁25 g,茯神、炒玉竹各20 g,五味子、炒党参、熟地黄各15 g,防风、麦冬、当归、远志各12 g,太子参、炙甘草、山茱萸、生地黄、龙眼肉、木香、炒白术各10 g,血虚甚者(面色苍白)加阿胶9 g,易惊醒、失眠甚者加煅牡蛎(先煎)10 g、龙骨15 g、夜交藤20 g,烦躁者加郁金10 g、知母10 g、合欢皮15 g,上述中药加水煎煮,取汁给患者分早晚2次温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4 h心律失常发生次数(采用24 h心电图观察患者心率变化)、中医证候积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心慌、气短、失眠、乏力、头晕、烦热、口干等症状变化,并根据其症状发作轻重轻度进行评分,各项满分为3分,得分越高代表症状越显著)、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级别。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包括24 h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等)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包括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4 h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24 h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4 h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4 h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2.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治疗期间,研究组1例患者发生头痛;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头痛,2例患者发生瘙痒,2例患者发生便秘。由此可见,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22%)显著低于对照组(15.56%)(χ2=7.119,P<0.05)。

3 讨 论

3.1 心悸的概念及危害 心悸是一种以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伴心前区不适感的症状,多在心跳减慢、加快、加强及跳动不规则时产生,诱发因素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是生理因素,如紧张、恐惧、激动、运动、劳动、害羞等;另一类是病理因素,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脏、窦性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疾病均可引发心悸发生,心悸不仅会引发患者出现心慌、乏力、烦热、头晕、气短、失眠、口干等症状,同时还易引发其出现心脏病,若心悸持续且严重发作,还易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临床需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4]。

3.2 生脉散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心悸的临床作用机制 西医临床多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悸患者,常用药物为美托洛尔,其可拮抗儿茶酚胺,使心肌耗氧量减少,促进心肌收缩力降低,从而能改善患者心肌供血,进而有助于缓解和改善其心悸症状,但是,西药治疗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功效,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较多,易增加患者机体痛苦和影响其预后生活质量[5]。心悸本身属于中医病证名,中医对心悸的治疗已有相对成熟的理论,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原理,中医将心悸划分为心虚胆怯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证、瘀阻心脉证、痰火扰心证、气阴两虚型等多种分型,其中,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常见,中医认为气阴两虚型心悸主要是因先天禀赋不足、七情所伤、体质虚弱导致气、血、阴、阳亏虚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健脾宁心、益气养血,根据这一机制,就可采用生脉散联合归脾汤对患者进行治疗,归脾汤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远志、当归,至明·薛己加强养血宁神之效,补入二味中药[6]。本方的适应范围,原治劳伤心脾、思虑过度,健忘、怔忡之证,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可用于崩漏下血偏寒者、心脾气血两虚不统血者(如神经衰弱、功能性子宫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脏病等)治疗。方中黄芪可补气升阳、利湿利水,酸枣可宁心安神、养肝、敛汗,茯神可宁心、安神、利水,炒玉竹可润肺滋阴,养胃生津,五味子可养阴固精、保肝护肝,炒党参可补中、益气、生津,熟地黄可补血滋阴、益精填髓,防风可疏风、清热、解表,麦冬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当归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远志可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太子参可益气健脾、生精润肺,炙甘草可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山茱萸可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生地黄可养阴、生津、清热,龙眼肉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木香可行气止痛,调中导滞,炒白术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诸药配伍可共奏健脾宁心、益气养血治疗功效,且有研究证实,归脾汤还可达到心脾同治的治疗功效,其中,重点在脾,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另外,其还能实现气血并补,重用补气,意在生血,因此,其还具有益气养血、养阴复脉的治疗功效,现代药理学证实,其还能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促进白蛋白合成,使患者机体血红蛋白量增加,从而避免患者机体血气不足而发病[7-8]。生脉散则具有改善心肌代谢、心肌舒缩功能和保护心肌等作用,二者配伍,不仅能有效消除患者致病病因,同时还能改善其机体血气、肝脾等,从而能减轻其临床症状和降低其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另外,由于生脉散联合归脾汤应用的中药均为植物配方,对人体的不良反应较低,因此,其还能有效降低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保证其治疗的安全性[9]。

3.3 生脉散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心悸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中,对两组气阴两虚型心悸患者分别采用美托洛尔治疗及生脉散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研究组患者24 h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惠玲[10]研究报道中得出的生脉散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组总有效率(97.37%)显著高于美托洛尔治疗组(68.42%)结论基本一致,说明对气阴两虚型心悸患者采用生脉散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不仅能有效减轻患者心悸发作频次和机体不适症状,同时还能促进其机体各项心电图指标恢复正常,从而能全面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生脉散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心悸的临床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气阴汤加减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靖眩汤加减治疗梅尼埃病临证心得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的效果及对肾功能、免疫的影响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自拟消银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观察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生脉饮在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糖网1号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22例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