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淋巴瘤患者遵医行为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2021-05-31 11:47张红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性心理负性情绪

张红梅

(抚顺市第四医院放疗一科,辽宁 抚顺 113123)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一类具有相当异质性且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的恶性肿瘤,源于淋巴造血系统,多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结外组织或器官,发展至后期可累及全身,临床常见淋巴结肿大、呼吸困难、咳嗽、头颈部肿胀、吞咽困难等[1]。ML具体病因至今尚无确切阐述,多认为与遗传、免疫及放射线理化等多因素有关,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免疫活性细胞出现异常增殖或分化[2]。目前临床ML筛查缺乏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早期疾病识别主要在于提高群众防癌意识,治疗多应用化学药物联合放射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3]。随着防癌知识教育的推广,人们对ML的认识水平虽有一定程度提高,但通过临床ML相关疾病知识水平调查发现,多数ML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据相关研究报道[4],存在部分ML患者在得知患病后和接受放、化疗期间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并通过生物学机制直接影响患者生理平衡,引发不遵医嘱等不良行为,也有少数患者因此而中断治疗。为此本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ML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临床病理学确诊;接受化学药物联合放、化疗放射治疗;患者语言及认知功能正常且本研究知情同意;生命体征处于正常稳定状态。排除标准:生活无法自理者;拒绝参与本研究者;因接受其他治疗或病情变化转院等导致不能参与本研究者。根据护理干预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45)和对照组(n=45)。研究组男19例,女26例;年龄35~63岁,平均(44.97±2.64)岁;疾病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29例,霍奇金淋巴瘤16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9例,初中至高中30例,大专及以上6例。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34~62岁,平均(45.02±2.73)岁;疾病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30例,霍奇金淋巴瘤15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1例,初中至高中29例,大专及以上5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文化程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ML相关健康知识宣教、用药指导、日常生活基础护理等常规护理干预,如为患者讲解该疾病的病理、病情发展及治疗预后等相关知识,给予早期患者适量运动指导,嘱咐患者多食易消化的富含维生素和(或)高蛋白质的食物,并协助患者每日用温水清洁肌肤等。研究组基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①健康认知干预。根据患者情况以患者能理解的方式,采取解说或图文描述等方法,让患者正确清晰认知ML的相关信息,避免患者因对疾病缺乏正确认知而产生负性心理,并能在治疗的全过程中以正面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在这一干预过程中,树立患者正确认知,应把握教育方式通俗易懂,便于患者理解,在详细讲解后应注意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可通过交谈、对答等方式确定患者认知水平,对于认知改善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应根据患者实际予以补充,确保该项措施落实到位,以更好发挥其积极作用。考虑该疾病患者多伴有对疾病的担忧而产生的焦虑,为减少这类不良情绪对认知干预效果的影响,在干预过程中还应注意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在患者被负性情绪干扰而不愿正视自身时应适当辅以心理疏导,可通过共情、鼓励等方式引导患者主诉自身感受及对疾病的认知,再根据患者实际心理状况及其诱发机制予以针对干预措施,使得患者接受健康认知干预时注意力更集中,心理上也更重视。②支持干预。从心理、生理等多个方面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及医护人员的支持。首先,护理人员应积极亲和的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感到自身被重视的同时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受教育程度、性情爱好等信息,并在日常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实际选择患者有沟通欲望的话题进行良好交往,通过认真细致护理、鼓励、治疗效果肯定等方式让患者感受来自医疗方面的支持;其次通过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应根据患者情况分析原因并从患者实际需求出发,制订积极的、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如关怀患者的同时叮嘱患者家属多关心、陪伴、鼓励、支持患者,让患者感受来自家庭的支持及家人的关怀,使患者积极接受治疗;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转移患者注意力,改善患者负性心理情绪。③行为干预。引导患者以正确的方式进行负性情绪宣泄,以案例分析或情景模式等方法让患者正视负性情绪对疾病临床疗效的不良影响,积极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维持在最佳状态。通过日常行为纠正培养患者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予以患者足够关注,在患者出现冲动行为或该行为倾向时正确引导患者心态和行为,再就是根据患者个性化需求予以针对性减压行为引导。

1.3 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的发生情况。焦虑和抑郁情绪分别应用焦虑自评量表[5](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6](Self-rating Depe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价。SAS有20个项目(50分为分界限),分数越高,焦虑情况越严重;SDS包含20个评分项目,10个正向评分,10个反向评分(总分41分为正常上线,53分为分界限),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应用调查问卷方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遵医行为。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均为本院自行设计,在制作调查问卷前已从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制定初稿后经专家评审修改后方投入使用。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包括正确用药、禁忌规避、情绪调节、自我监测、及时复查及主动寻求专业求助6项内容,正向回答者评价为遵医,反向回答者评价为不遵医。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处理本研究数据,应用()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应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研究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 护理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n(%)]

3 讨 论

ML是一类以淋巴结肿大和(或)肝脾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恶性病变引发的淋巴组织中免疫细胞肿瘤。据有关研究报道[7],ML在我国临床病死率近似于白血病,在欧美国家相较于白血病的发病总数,ML发病率略高。化疗或放疗联合药物治疗以显著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该治疗方法不适应证的存在使得部分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直接影响治疗进程,为此临床实践过程中多采用积极、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8]。负性情绪临床多发生于患者得知自身患病后,尤其是恶性肿瘤这类可直接给患者生命带来威胁的疾病,一些患者在消极心理反应产生后对接受治疗信心不足时还可能存在拒绝治疗行为,即便愿意接受治疗,也存在遵医行为不佳[9]。因此为使治疗效果更良好,实现更高水平预后,临床往往应用一系列医疗方法缓解或消除患者存在的负性情绪。心理护理干预通过护理方法干预患者负性心理情绪及行为,保证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应对治疗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

有研究发现[10],ML患者对于自身疾病多存在认知不足且伴有恐慌心理,而临床病情加重往往是由于情绪波动引起的,这类ML患者不能对自身情绪予以有效控制,在消极的抗拒心理发展至有明显抗拒行为阶段后还可能导致治疗中断。但心理护理通过护理方法对患者情绪予以有效控制,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遵医行为[11]。本研究显示,研究组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ML患者能显著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考虑可能与心理护理干预过程中应用健康认知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认知,进而消除了患者因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而产生的恐惧、不安、焦虑等负性情绪有关。通过家人、社会等多方面关怀,能够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也有助于患者重拾生活信心,积极面对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此外,行为干预让患者意识到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也有利于患者自身有意识控制情绪,更多时候以积极心态应对疾病及治疗。有研究指出,人处于健康心理状态下时自身免疫功能也能保持在更良好的状态,心理护理可有效稳定患者情绪,帮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状态[12]。另有研究报道[13],ML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情绪,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给予认知、支持及行为疗法等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及行为指导,可稳定患者情绪,引导患者配合治疗,改善其遵医行为。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正确用药、禁忌规避、情绪调节、自我监测、及时复查及主动寻求专业求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应用ML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遵医行为,在临床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应用ML患者能显著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有效改善患者遵医行为。

猜你喜欢
性心理负性情绪
心理护理对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及负性心理状态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希望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