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咯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探讨

2021-05-31 11:47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0期
关键词:病死率肺结核成功率

潘 兰

(营口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0)

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为肺结核。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结核分枝杆菌会侵袭患者多个脏器,通常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而肺结核重要传染源之一为排菌者[1]。当机体受到结核分枝杆菌侵袭后不会立即发病,但会增加细胞介导变态反应,或者减弱抵抗力,之后才会发病。如果可以及早发现确诊疾病,同时进行有效治疗,大部分患者均可康复。咯血是肺结核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主要以痰中带血或者大量咯血为临床表现。按照咯血量分成大量咯血、中量咯血、小剂量咯血[2-3]。诊断患者病情过程中需结合患者有无发绀、营养详情、面色、脉搏、呼吸、血压等情况判断。当患者合并大咯血症状后,会有小动脉破裂情况存于结核空洞内,极易诱发失血性休克和窒息,将显著提升患者病死率[4]。临床针对此种疾病主要以手术和药物进行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本次研究将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8例肺结核咯血患者作为对象,针对肺结核咯血的临床观察与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对象全部选自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8例肺结核咯血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案分成试验组(n=39)和对照组(n=39)。入组标准:以上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X线胸片、临床表现全部确诊为肺结核咯血,且与相关临床诊断标准相符。患者知晓且同意本次试验详情,并获得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凝血系统障碍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其中试验组有23例男患者,16例女患者,年龄47~69岁,年龄均值为(57.90±3.90)岁,病程为4~15个月,平均病程为(9.50±3.70)个月,每次咯血量为290~784 mL,平均咯血量为(543.69±27.89)mL。平均咯血持续时间为(4.98±1.09)d;对照组有24例男患者,15例女患者,年龄49~69岁,年龄均值为(58.60±3.70)岁,病程为5~15个月,平均病程为(9.90±3.50)个月,每次咯血量为320~790 mL,平均咯血量为(577.89±34.91)mL。平均咯血持续时间为(5.04±1.11)d。以上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临床观察 ①观察生命体征:增加对患者的查房频率,24 h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仔细观察患者心率、脉搏、血压、呼吸、体温等,并加强患者缺氧、意识和神智等检查。②观察咯血量:仔细检查、记录患者咯血量,小剂量咯血:24 h内咯血量低于100 mL;中量咯血:24 h内咯血量在100~300 mL;大量咯血:24 h内咯血量超过500 mL,或者单次超过200 mL。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记录患者咯血速度、性质、颜色以及时间等详情。③观察咯血先兆:每日按时查房,询问患者感受,及时发现咯血征兆。此外还需重点观察咳痰无力患者、有咯血史患者以及老年患者,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咳嗽、气急、胸闷加剧、刺激感或咽喉发痒等症状,需立刻准备急救,避免产生大咯血,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④观察窒息先兆:咯血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为窒息,患者产生咯血现象后需严密监测其病情发展,如患者产生咯血症状后,需观察患者是否发生窒息征兆,当其突然中断咯血,并有神智异常、双手乱抓、呼吸急促、咽部作响、烦躁不安、冷汗、面色苍白、发绀、憋气、胸闷等情况,需加强患者管理,并做好急救准备。

1.2.2 护理干预 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肌内注射1000 U立止血,用25%葡萄糖液40 mL稀释垂体后叶素5~10 U,在15~20 min完成滴注,之后再25%葡萄糖液500 mL稀释垂体后叶素10~30 U。对照组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指导患者入院,为其介绍周边环境,多安抚、关心患者。在此基础上,试验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内容如下几点。①大量咯血护理:当患者发生大量咯血症状后,需协助患者更换为侧卧位,将头部歪向一侧,及时将患者咽部和口腔内的血液清除干净。轻扣患者背部,如果患者情况严重,气管内和肺部出现积血,需使用电动吸引器吸出积血。予以患者高浓度吸氧。每分钟6~8 L,维持呼吸道顺畅。此外还需根据患者病情提前做好急救准备,如切开气管、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并为患者快速创建静脉通路,并遵医嘱对患者开展基础治疗,使用抗菌、抗结核、止血等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各种反应,如果患者出现恶心、便意、心悸、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需减少、减缓用药,或停止用药。此外还需观察分析其诱因,进而有效预防。②咯血窒息护理:当患者出现窒息时,需立刻将其体位变换为足高头低位,以有利于引流,快速清除口咽位置血块,此外还需轻缓叩击其背部,以加速排出肺部血块,如果患者情况严重,需切开气管并使用电动吸引器清除积血。如患者呈牙关紧闭状,需缓慢撬开牙关,使用纱布清除口腔血块,及早改善患者窒息状况,并保证患者呼吸道顺畅。予以患者高流量吸氧或者呼吸兴奋剂,有效解除呼吸道梗阻症状。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后需加强其体征监测,记录分析咯血量,预防再一次窒息。如果患者反复大量咯血或者再次窒息,也需提前做好急救准备。③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多和患者交流,了解其内心感受和想法,并告知其恐惧、紧张等多种异常心理对疾病的影响,护理人员要多聆听患者最真实想法,尽可能的满足患者多种需求,多为其讲解成功治疗案例,帮助其建立治疗信心。此外还需为患者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包括发病因素、治疗方案、注意事项、预防措施等。引导患者学习一些基本预防方案。在患者咯血时需立刻禁食,予以静脉补液,咯血停止后可适量补充含有高蛋白和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果患者出现便秘情况需要使用缓泻剂或开塞露,有利于排便通畅,告知患者禁止用力排便,预防腹压升高所致的窒息或者咯血。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窒息率和病死率;对患者治疗前后健康情况使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RHMS)进行评价,共计48项,每项10分,分值越高越健康。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通过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78例患者抢救成功率、窒息率和病死率 在抢救成功率和窒息率上,试验组为92.31%、2.56%,对照组为79.49%和15.3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78例患者抢救成功率、窒息率和病死率[n(%)]

2.2 对比78例患者干预前后的SRHMS评分 在SRHMS评分上,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78例患者干预前后的SRHMS评分(分,)

表2 对比78例患者干预前后的SRHMS评分(分,)

3 讨 论

临床中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肺部疾病之一为肺结核,其传播路径以呼吸道感染、接触和消化道传染为主,临床症状主要以咯血、盗汗、低热、乏力、咳嗽为主[5-6]。该疾病极易反复且病程长。在所有肺结核患者中咯血患者占比30%~50%,有该症状的患者,病情危急,极易发生呼吸衰竭、失血性休克、窒息等,进而出现多种并发症,而增加患者生命风险,并严重减弱其生活质量[7]。为了避免此类情况,需要医护人员及时观察患者有无大咯血、窒息先兆,并检查患者各项体征,判断患者疾病详情。除此之外还需对患者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临床以往使用率较高的护理模式为基础护理,但此种护理干预方式仅重视疾病,而缺乏对患者的关注,导致护理效果一般,且无法满足患者需求[8-9]。随着临床护理学的不断创新,综合护理干预逐渐广泛用于临床,此种护理服务模式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以及全面性,用于肺结核大咯血患者的效果显著[10]。

在本次试验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在此基础上试验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并观察肺结核咯血临床详情,结果显示,在抢救成功率和窒息率上,试验组为92.31%、2.56%,对照组为79.49%和15.3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RHMS评分上,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咯血量、咯血先兆、窒息先兆进行有效观察,之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大咯血护理、咯血窒息护理、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等综合干预,可减少患者多种异常情绪对患者生理产生的刺激,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此外还能够及时发现咯血、窒息先兆,进而减少和预防多种并发症的发生,能够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和窒息率,确保患者机体健康。

总而言之,观察肺结核咯血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升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机体健康状况。

猜你喜欢
病死率肺结核成功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爱情是一场肺结核,热恋则是一场感冒
7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护理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疣状皮肤结核合并继发型肺结核1例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