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诗词含蓄之锁的金钥匙

2021-06-01 09:57柳福文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3期
关键词:念奴娇怀古含蓄

柳福文

含蓄是诗词语言的主要特点之一。优秀的诗词,都是言浅意深、言近旨远的。它让读者由此及彼浮想联翩,甚至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品味不止。这就是含蓄产生的美感。那么,打开诗词含蓄之锁的金钥匙在哪里?

一是追溯创作背景。优秀作家的诗词一般都具有或显或隐的时代性,有的作家简直就是时代的鼓手。即使像屈原、李白、李贺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作品都是那个特定时代的艺术反映。如,《离骚》是屈原懷才不遇,“美政”理想不得实现的忧愤之作,是楚怀王昏庸丧国的佐证;《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因遭权贵排挤不被重用而决意与官场决裂的潇洒之作,是唐玄宗任人唯亲的曲折反映等。

关于时代背景,优秀诗词往往是不明说的,只是通过几个甚至是一个貌似平常的字来暗示,读者必须追溯时代背景,才能发现含蓄之妙。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一个“尽”字,貌似平常,不值一品,实则巧妙地暗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宋神宗时代,国势渐弱,财政空虚,政治黑暗,内忧外患,苏轼渴盼自己有机会出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倘若不追溯创作背景,读者就会将此“尽”字与“去”字等“值”齐观,“尽”字的巧妙含蓄之美就会从眼皮下溜走,诗人的匠心将付之东流,岂不可惜!

二是了解诗人经历。真情实感是文学的生命。创作文学作品虽不等于写自传,但作者的生活经历却必然影响到作者的创作。优秀诗词往往用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就能概括且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身世之慨或家国之思。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早生华发”的一个“早”字就高度概括、十分含蓄地暗示了诗人的遭遇。34岁时,诗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受到排挤,自求外放到杭州当通判;43岁时因上书批评王安石变法,被奸人利用,以作诗“毁谤君相”的罪名打入监牢;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做闲官团练副使,俸禄极少,只得率家人在东坡种菜为生。诗人游赤壁,触景生情,对比周瑜,其豪情与悲情、希望与失望一齐袭上心头……诗人夜不能寐,故作此词。我们欣赏诗词时,倘若不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对词中的“早生华发”的“早”字的巧妙含蓄之处就很难品出,对诗人那“悲伤”“愤激”又“无奈”的复杂感情就无法领会,欣赏就达不到应有的深度。

三是揣摩诗人品性。诗人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节操、嗜好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作品里。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中的一个“笑”字,就表现了作者的个性。他自嘲有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他自嘲志在经天纬地却报国无门,他自嘲人仅中年却未老先衰。比之春风得意、大器早成、功高盖世的周瑜,悲何以堪!“笑”的背后有悲伤,有痛苦,有愤激,有无奈,有泪水,怎能当一个平常的“笑”字解得!另如“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其间有孤独,有旷达,有悲愤,有无奈,有失望,有希望……内涵十分丰富,五味俱全,不一而足!对此,有的人以“消极”作解,有的人以“达观”作释,实际均失偏颇。倘若读者对作者的个性有所了解,欣赏其作品时,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感情就不会失于片面、肤浅了。

猜你喜欢
念奴娇怀古含蓄
含蓄
念奴娇
含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竹叶沟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探究
含蓄
靓诺 含蓄中的优雅
赵学敏书法作品《念奴娇·昆仑》
裴怀古的“诚”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