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课堂直通农村”主题素材解读

2021-06-01 09:57李霞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3期
关键词:天眼射电研究生

李霞

素材一

“中国天眼”深邃的目光

2020年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作为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天眼”工程圆满收官,意味着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类探索未知宇宙有了更深邃的视角。“天眼”的成功,体现了中国智慧、中国技术、中国力量,更彰显了中国担当。位于我国贵州省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名“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从2021年4月1日起,“中国天眼”将正式对全球的科学界开放,各国科学家可以向中国国家天文台提交“中国天眼”的观测申请,从8月1日起,将分配科学家的观测时间。在2021年,预计分配给国外科学家的观测时间占10%。近一年以来,“中国天眼”运行稳定,发现了超过240颗脉冲星, 天文學也据此有所突破。凭借“中国天眼”,我国科研团队成了国际快速射电暴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自“美国天眼”轰然倒塌,“中国天眼”逐渐成为世界一流射电天文学研究的中心。“中国天眼”就是世界探索宇宙的眼睛,今后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有机会通过这颗眼睛看到外太空。(摘编自2020年1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素材解读】

近年来,中国逐步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在多条前沿赛道跻身“并跑者”乃至“领跑者”行列。这时,是奉行“科技冷战”,还是打开合作大门?“中国天眼”免费开放是响亮的回答。“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天眼”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正是这样的民族精神,成就了“天眼”,并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了力量。

开放“天眼”,尽显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格局和胸怀,彰显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凸显中国的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

【适用话题】

科技兴国   探索   开放胸怀   科学无国界   独乐与众乐   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践行承诺

【运用示例】

角度一:

“天眼”开放,助力世界科技,为全世界科学家提供了探索宇宙所需的研究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探索也是如此。从宇宙星辰到基本粒子,人类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越来越离不开“高大上”的科研仪器。科学家们常常通过射电望远镜来提升观测宇宙的能力。在此方面,“天眼”的灵敏度是全球第二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其高灵敏度很可能帮助科学家在低频引力波探测、快速射电暴起源、星际分子等前沿方向取得突破。“天眼”开放,使世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如虎添翼。

角度二: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天眼”开放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脚。

面对浩瀚的宇宙、未知的世界以及科技的潜能,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就国家来说,“吃独食”注定无法走得太远,“搞封锁”注定无法抵御风险。随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大科学时代”,更迫切需要各国跳出自身的狭隘局限,一起携手闯关。事实上,人类完全可能超越国家、民族、制度、信仰等种种界限,为了共同梦想而努力。

回顾历史,各国曾共同识别飞越地球的潜在危险小行星,共同求解南极冰川融化可能带来的气候风险。今天,许多更宏大也更棘手的发展议题摆在面前,没有任何国家是孤岛。只有凝聚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才能在漫漫征途上走得更远。

角度三:

践行诺言,真诚分享,“天眼”开放尽显大国风范。

“天眼”这样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与精神。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深藏贵州深山的“天眼”FAST自正式运行以来就备受瞩目。特别是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轰然坍塌后,“中国天眼”更成为人类从地球望向外太空的唯一“眼睛”,是全球科学家探索茫茫星际的最强“工具”。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科学效能,中国打“天眼”建设之初就承诺向世界开放。如今践行诺言,更显示出中国的大国风范。这是中国在科学上包容开放、兼收并蓄态度的表现。

素材二

课堂直通农村  躬行换来真知

2021年元旦刚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一群研究生就被《光明日报》等媒体点名表扬了。

“到2035年,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全国各处的农村,都会像鲁家村这样美丽富 裕……”日前,在浙江安吉鲁家村田园综合体观光小火车上,一位身材挺拔、脸庞黝黑的小伙子正在给游客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这个小伙子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在读研究生。

从2018年开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施行改革,规定在毕业所须修满的27个学分中,必须包含“去全省设立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进行不少于3个月的乡村基层锻炼,由乡村劳动模范担任社会导师”,这一必修环节占2学分。

“可以理解为,思政研究生须下农村锻炼3个月才能毕业。”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稳说。从2018年4月开始,学校共派出34名思政教育在读研究生前往安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德清(浙江省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县)以及庆元(浙江省生态农业县)等地接受基层教育,在土地上接受实践教育。(摘编自2021年1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素材解读】

课堂直通农村,实践检验理论。把研究生教学课堂放到农村一线,要求学生向乡村振兴带头人学习,到乡村实践中提升自己,在服务社会中检验教学成果,这种做法值得点赞。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稳表示,把思政人才培养放到基层、农村大地,能够解决以往人才培养中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两张皮”的问题,培养出的“黏着泥土”的研究生懂中国国情、笃定“四个自信”、了解基层状况,对群众充满感情、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切实投身到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的广阔实践中来。

杭电马院“土地+”思政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维;“纸上得来终觉浅”,让研究生在接受“泥土滋养”中茁壮成长,实现了学生成长成才、高校教育改革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多赢”,是破解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有效探索,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宽了思路、提供了借鉴。

【适用话题】

理论与实践   接地气   思政教育   人才成长    乡村振兴   磨炼创新

【运用示例】

角度一:

立德树人,让基层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磨刀石”。

基层是广阔的天地、驰骋的舞台、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历练,最 重要的就是让大学生到基层一线去,让基层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磨刀石”。人才成长有其自身规律,不经历艰苦锻炼难以长成“参天大树”。基层条件艰苦、工作繁杂,大学毕业生需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和道德品行教育,补足精神之“钙”,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把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当作个人成长、奉献青春的重要舞台,扣好走入社会的第一粒“扣子”。

角度二:

缓解基层人才困境,让大学生在走基层中选择基层。

让大学生走基层,有利于缓解基层人才缺乏的困境。一方面,基层缺乏人才;一方面,大学生不愿意选择基层: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基层 缺人才就很难真正迎来“柳暗花明”。没有真正走进,就谈不上了解,学生们不了解基层,自然不敢奢望他们选择基层。乡村基层缺人才,学生缺锻炼,从杭电实践来看,“两缺”的问题可以通过“必须到基层锻炼才能毕业”来解决。学子们在基层走着走着,就情不自禁爱上了基层,最終在就业的时候心甘情愿地选择基层。

角度三:

让大学生走基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生力量。

让大学生走基层,壮大了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研究生的到来,为乡村基层干部队伍直接输入了知识、技能等多种营养,同时,研究生在乡村实践中培养了扎根泥土、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树立了热爱“三农”、振兴乡村的远大志向,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精气神。杭电政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第一志愿去基层、去农村的比例大为提升,并且当下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已在基层、农村岗位上崭露头角,成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一股热浪,澎湃出中华复兴的先导之声。

猜你喜欢
天眼射电研究生
射电星系
FAST捕捉到快速射电暴啦
天眼·数据·未来
九龙皇帝
了不起的天眼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大射电
绿岸射电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