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钉杠杆复位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效果

2021-06-02 02:32徐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根钉伤椎腰段

徐英

胸腰段骨折在临床骨科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外伤疾病,占脊柱常见骨折的50%以上[1]。通过临床治疗工作发现,胸腰段骨折如果采用保守治疗,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容易导致患者伤椎出现继发压缩性改变,严重者出现小关节的代偿性增生,从而压迫患者椎管,严重者出现截瘫等严重并发症[2]。通过统计分析,胸腰椎骨折的发生率占全身骨折患者的发生率在5%~10%左右,这部分患者的骨折原因多为高能量坠伤所致,具有较高的骨折致残和致死率。目前临床中常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该类型患者进行治疗,但传统的开放性手术中,容易出现肌肉软组织损伤,甚至出现去神经支配现象,因此,找出更高效的治疗手段是目前临床所需[3]。为此,本文笔者特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医院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患者64例进行分组研究,旨在讨论更合适的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医院收治的胸腰段T1 ~L5脊柱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及对照组(3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27 ~55 岁,平均年龄(42.31±6.13)岁,胸椎骨折12例,腰椎骨折2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28 ~58 岁,平均年龄(44.69±5.18)岁,胸椎骨折14例,腰椎骨折18例。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性别、年龄)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得到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本次研究。

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经X 线、CT 及MRI 等检查确诊为胸腰段骨折者;受伤时间≤7 d 者;无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者;无精神疾病伴发,依从性良好者。

排除标准:先天性脊椎畸形者;既往肿瘤病史者;合并其他感染者;合并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者;合并精神疾病,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观察组:全麻,患者保持俯卧位,置软垫于患者髋部及胸部保持患者后伸位,使用C 型臂X 线机标记伤椎及相邻椎体椎弓根外上缘;于体表投影外侧旁做切口,手钻尖部位于上关节突外侧后稍微刺入骨皮质,用X 线确认手钻置于椎弓根外上缘,保持10°~15°角,手钻位置满意后,插入导针并以此为中心延长切口并逐渐扩张软组织,应用单向可折U 形空心自攻椎弓根钉置入伤椎,同法置入万向空心自攻椎弓根钉。置入成功后应用连接棒,在患者原有的生理曲度基础上,进一步折弯10°~15°,置于U形槽中,半拧紧顶丝,借助伤椎螺钉纵向撑开力,通过后纵韧带实现减压作用。撤出穿棒器,透视满意后折断部分U 形钉,缝合切口。

对照组:于透视下对伤椎进行定位,以其为中心做后路切口,暴露关节突关节,经椎弓根将探针刺入伤椎,在C 形臂透视状态下,确定探针的空间位置、探针长度以及伤椎角度后,应用椎弓根钉跨伤椎置入长尾单向椎弓根钉,伤椎内置入万向椎弓根钉。将患者的生理曲度连接棒,连接在椎弓根钉上,应用撑开钳保持伤椎高度,透视评估后止血并清洗手术区,留置引流管并缝合。

1.4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凸Cobb 角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等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 软件统计处理,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2.2 两组患者节段后凸Cobb 角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Cobb 角在术后3、6、12 个月比较,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所示。

2.3 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对比

术后3、6、12 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察组患者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所示。

3 讨论

目前[4],临床医生普遍认为,针对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应该尽早进行手术,及时恢复并矫正患者的伤椎高度,防止出现后凸畸形,保持患者椎体序列,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以达到减少患者远期后凸畸形出现的几率。万向经皮椎弓跟钉在使用中具有易安装、置钉便利等优点,但是使用中仍然具有与连接棒无法保持正交效应,并且患者的球窝结构容易出现松动,最终导致强度下降[5],影响到伤椎矫正效果[6]。因此,临床中为了保证伤椎的复位效果,设计了撑开装置,但由于该装置在患者手术时体外应用,并且通过延长螺钉方式,传导至患者伤椎[7],所以撑力较弱,无法达到复位效果。

目前众多学者重点讨论并关心的是本方法的治疗效果,该术式核心是在患者伤椎上建立支点[8-9],该支点能够分散内固定时产生的应力,因此能够直接复位伤椎,如果在复位时配以椎弓根钉固定,在纵向韧带轴向方向能够增加复位能力,所以最终在减少内固定产生松动的同时,还能够减小断裂发生的几率,通过增强固定效果,最终保持或恢复伤椎的几何高度,最终避免并矫正患者后凸畸形[10-11]。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负责人使用伤椎置入万向椎弓根钉的方法,制造伤椎的物理支点,与此同时在伤椎联合应用单向钉,能够有效撑开前中柱及后凸矫形,同时应用连接棒,能够在患者正常生理曲度的基础上,最终改善前凸折弯。本研究团队采用杠杆复位经皮内固定进行联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这表明伤椎置钉杠杆复位联合折弯连接棒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更为简单,减少了患者创伤,同时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后凸Cobb 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这表明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中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效果良好,与以往文献报道吻合[12-13]。

综上所述,使用使用伤椎置钉杠杆复位术,同时联合应用折弯连接棒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在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保持伤椎高度,矫正畸形等优点。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比(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比( ±s)

分组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观察组 3281.48±4.2960.27±3.24对照组 32104.25±9.3884.15±4.17 t 值 - -10.092 -9.726 P 值 -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节段后凸Cobb 角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节段后凸Cobb 角对比(°,±s)

分组例数 术前 术后3月 术后6月 术后12月观察组 3217.61±1.322.71±0.132.97±0.122.99±0.14对照组 3217.13±1.413.41±0.343.37±0.243.47±0.23 t 值 - 0.623 -5.283 -4.582 -4.993 P 值 -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对比(mm, ±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对比(mm, ±s)

分组例数 术后3月 术后6月 术后12月观察组 3226.18±4.1227.51±3.3727.28±2.13对照组 3222.38±3.1724.33±2.7324.27±1.03 t 值 - 6.2834.0154.587 P 值 - <0.05 <0.05 <0.05

猜你喜欢
根钉伤椎腰段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后路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观察
经皮伤椎强化联合经皮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效果观察
探讨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椎体骨折置钉准确度分析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分析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