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06-02 02:32梁美娟严艳萍戚平玉郑群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肌纤维盆底肌力

梁美娟 严艳萍 戚平玉 郑群安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产后疾病,对产后妇女健康有明显影响。由于女性在妊娠及分娩过程中对盆底支持结构及组织造成明显的压力,加之盆底功能本身较为薄弱,导致产后盆底肌肉损伤,发生盆底功能障碍[1]。临床统计显示,约40%的产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肌肉损伤,可引发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对盆底功能进行针对性训练的康复护理是临床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盆底肌训练、电刺激、生物反馈等,但何时开始康复护理临床仍存在争议。临床研究[3]发现,不同时间开始康复护理对盆底功能的改善效果有所差异,在产后42 d 早期开展康复护理能提升盆底功能恢复效果。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1—6月在医院产后保健科治疗的60例产妇根据不同康复护理时间分为三组。A 组20例,年龄23 ~38 岁,平均年龄(30.3±4.1)岁,孕周37 ~42周,平均(39.4±1.1)周,初产妇14例、经产妇6例;B 组20例,年龄22 ~39 岁,平均年龄(30.1±4.3)岁,孕周36 ~42周,平均(39.3±1.2)周,初产妇13例、经产妇7例;C 组20例,年龄23 ~40 岁,平均年龄(30.5±4.3)岁,孕周36 ~41周,平均(39.0±1.1)周,初产妇13例、经产妇7例;所有产妇产前均经正规检查,胎头先露,无妊娠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均为阴道分娩,无产程延长;排除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认知或精神异常、治疗依从性差者;对比三组的年龄、孕周、产次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 组于产后42 d 开始康复护理,B 组于产后2 个月开始康复护理,C 组于产后3 个月开始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方法:(1)盆底肌训练。由康复护理人员评估产妇盆底肌力,进行个体化盆底肌训练,指导产妇作肛门收缩运动,用力收缩肛门3 ~5 s后放松,连续作30 ~50 个为1 组,每组持续20 ~30 min,每天2 ~3 次,共训练6 ~8周[4]。(2)低频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训练。采用低频神经肌肉盆底康复治疗仪(SOKO 900 Ⅲ型),嘱产妇平卧 ,双腿屈曲并分开,将电击棒置入阴道内,行电刺激,电流不超过45 mA,频率15 ~85 Hz,以感到刺激而不感到疼痛为宜,记录盆底肌收缩时的电活动,形成肌电图,反映盆底肌力情况,20 min/ 次,2 次/周,共治疗10 ~15 次[5]。(3)阴道哑铃训练。嘱产妇平卧,根据产妇盆底肌力选择不同重量的哑铃,置入阴道内,以哑铃不掉为宜,促使产妇阴道收缩,训练循序渐进,由轻至重,逐步增加阴道收缩力[6]。(4)心理护理。产妇产后的内分泌波动较大,导致情绪较为敏感、脆弱,无法很快适应角色转换,护理人员应积极与产妇沟通交流,了解产妇的想法,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告知其产后情绪波动是正常现象,对情绪的变化保持正面的态度,不应过度焦虑,并帮助其转移注意力,促使产妇学会主动调整自身心态,有助于提高产后恢复质量[7]。

1.3 观察指标

(1)采用盆底压力仪测定盆底压力,分为Ⅰ级、Ⅱ级、Ⅲ级、IV 级,等级越高则盆底压力越强,盆底恢复越好;(2)采用肌力测定仪器测定盆底肌纤维的电压和疲劳指数,电压越高、疲劳指数越低,则解盆底耐力和强度越好;(3)观察有无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并发症发生。

1.4 盆底功能判断标准

优:盆底肌力恢复正常,盆底压力在Ⅳ级;良:盆底肌力明显增强,盆底压力在Ⅲ级;中:盆底肌力有所增强,盆底压力在Ⅱ级;差:盆底肌力差,盆底压力在Ⅰ级。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盆底功能优良率比较

三组盆底功能优良率比较,见表1。

2.2 三组护理后盆底压力比较

三组护理后盆底压力比较,见表2。

2.3 两组护理后盆底肌力各指标比较

两组护理后盆底肌力各指标比较,见表3。

2.4 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4。

3 讨论

妊娠与分娩是女性特殊的生理时期,这一阶段女性内分泌明显变化,盆底结构中的胶原代谢发生改变,导致盆底支持力变弱,易在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产后康复护理是临床恢复盆底肌力和结构的有效手段,通过盆底肌训练、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训练等能够增强盆底肌力,提高对盆底结构的支撑作用,防止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并发症发生,提高产妇的产后康复质量[8]。目前,产后康复护理已受到国际上的广泛欢迎,通过针对性的盆底肌力训练能获得确切疗效。但我国产后康复仍处于发展阶段,在产后何时开始盆底功能恢复仍存在争议。

本研究对比三个不同产后康复护理时间,A 组在盆底功能优良率、盆底压力、盆底肌力、盆底并发症发生率上均优于B 组和C 组。说明产后康复护理的时间越早越有利于盆底功能的恢复。这要求产科在产后42 d 复查时应增加康复护理的内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指导产妇进行主动盆底肌训练以及借助仪器、器械等进行盆底肌被动训练,有助于强化盆底肌纤维,提升对膀胱、子宫等盆底结构的支撑力,加快盆底功能的恢复[9-10]。产后早期盆底肌受损的程度相对较轻,此时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损伤修复,唤醒盆底的肌肉和神经,恢复阴道的大小和敏感状态,而产后延期康复护理则可能对已受损的盆底肌康复效果不佳,产后时间越长,发生盆底问题的几率越高,一旦盆底损伤不可逆,则康复护理的整体疗效欠佳,增加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11-12]。

表1 三组盆底功能优良率比较

表2 三组护理后盆底压力比较 [例(%)]

表3 两组护理后盆底肌力各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护理后盆底肌力各指标比较( ±s)

组别 手测引道横断面肌力(nxm)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mV)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mV)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指数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指数A 组(n=20) 4.09±0.527.98±1.458.19±1.64 -0.02±0.010.02±0.01 B 组(n=20) 3.83±0.606.51±1.337.25±1.49 -0.05±0.020.05±0.02 C 组(n=20) 3.75±0.576.32±1.287.17±1.46 -0.06±0.020.06±0.03 tAB 值 1.4643.3411.8976.0006.000 PAB 值 0.1510.0020.0650.0000.000 tAC 值 1.9713.8382.0778.0005.657 PAC 值 0.0560.0010.0450.0000.000

表4 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综上所述,产后42 d 行康复护理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有积极的恢复作用,有助于修复受损盆底组织,提高盆底肌力,增强对盆底结构的支撑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肌纤维盆底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