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长三角应急管理协同发展新号角
——记首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召开

2021-06-05 08:02包冬冬
劳动保护 2021年6期
关键词:防灾展区减灾

文·图/本刊记者 包冬冬

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围绕“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的主题,全国各地组织了别具特色的活动。5月7—9日,首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作为全国防灾减灾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在上海胜利召开。

此次博览会之所以能够顺利举办,与我国在长三角地区的布局发展密切相关。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旨演讲中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在这样的发展要求指引下,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积极融入到国家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积极探索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管理协同发展。而博览会的胜利召开正是三省一市迈出应急管理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步。

首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启动仪式现场

主旨论坛——统筹协调规划引领 科技为先

在博览会的主旨论坛上,国家防灾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认为,新时期突发事件的特点是总量大、伤亡大、损失大、影响大,复杂性加剧呈现出自然和人为致灾因素相互联系、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作用,既有社会矛盾和新生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等特点,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大量涌现,新风险、新隐患增多,各类潜在风险源增多,防控难度变大等实际问题。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要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坚持预防为主;更加注重综合减灾,统筹应急资源,加强协调联动;更加注重分级负责、分级响应,坚持属地为主;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和落实安全责任制,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更加注重底线思维,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担风险的社会治理结构。

远程遥控轻型防辐射机器人,核岛发生重大事故时,这个机器人用于搬运或放置小型部件和装备,侦查反应堆厂房内的状况,操作反应堆厂房内的手柄、开关、按钮等拟人操作

作业型单人常压潜水装具,最大工作深度为500米,生命支持时间在正常情况下为6小时,应急情况下为48小时,能在水中直航、浮潜、转向

遥控破拆机器人,适用于地震、生产事故、建筑物垮塌等应急救援任务中,各类严苛的作业环境。搭载远程遥控系统,操作简单方便,控制传输稳定,提高了作业的精准度

应急管理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扬介绍了国家“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的关注重点。他介绍,规划主要聚焦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两大领域,发挥好政府和社会两方面作用,推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形势在2035年实现稳定。同时,规划编制坚持目标问题、结果导向相结合,实现由人防为主向技防、物防与人防相结合转变,由行政管制向法治、综治与行政管制相结合转变,由本能安全向赋能智能与本能安全相结合转变。

自主水下机器人,可以双人便携操作,直观布置任务,自动收集数据,多功能集成展现;自主完成水下任务

李扬说,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角度,规划将明确如何从单一灾害向综合防灾减灾进行转变,如何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规划最核心的就是要做好巨灾的应对准备,建强国家队伍,建好专业队伍,建优国家物资储备能力。此外,规划还将提出另一个发力方向,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壮大安全应急的产业,同时加快培育社会组织,全面提升基层管理服务。

链工宝智慧培训展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认为,安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强化全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实现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现代化,编织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需要科技、管理和文化的三足鼎立支撑,科技创新是核心。他建言,要以公共安全技术为支撑,以安全韧性前沿理念为先导,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新兴技术,最终构建智慧韧性城市群。

百花齐放 共话应急

中国安能挖掘模拟体验区

合肥耀安科技安培在线特种作业实操考试平台演示

3M工作人员现场展示高处作业时安全带的使用

博览会以“应急防灾减灾,护航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除主旨论坛之外,齐集11场各具特色的同期论坛,邀请到数百位专家学者,从宏观发展、航空救援、水上应急、应急通讯保障、石油化工、矿山通风、核辐射防护等多角度分享研究成果,多位政府及企业管理者则从自身实践出发,畅谈了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举措。

在由上海蓝西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中国石化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全球石油化工供应链峰会上,上海市应急管理局二级巡视员谭维勇致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杨挺欣喜万分地介绍,2021年一季度,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收益超过3.1万亿,实现了净利润2762亿,已经超过了2020年全年利润的55%。化工园区作为石化企业的重要承载地,应该为全行业的高质量安全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2020年发布的《化工园区的综合评价导则》以及正在征求意见的《化工园区认定条件和管理办法》,都将为进入化工园区的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一条坚实可靠的护城河。

中国政法大学应急管理法律与政策研究基地主任林鸿潮就危险化学品安全法制定情况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说,目前,这部法律的征求意见稿中,用了很大篇幅规范法律责任,可见,未来将会加大对危化品安全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此外,征求意见稿中,存在忽略危险废物处置及时性,以及过多规范应急救援处置工作,与其他法规有重复等问题,应该予以关注。

赛飞特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安全总工程师张玉省围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审计研究与应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安全生产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的特点,它在有效性和覆盖面上均高于排查工作,可以通过深入稽查作出评价,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挖掘潜力,改善安全管理现状,提高安全效益。

上海环一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唐秉杰认为,生产现场一直在进行安全防御工作,因为无法有效预测事故何时、何地发生,不如从现场员工入手,在现场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希望能提供更多科学有效的资源给员工,帮助员工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上海华谊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邹中华对《精细化工企业工程设计防火标准》进行解读。他从多个角度入手,阐述了标准中应该予以关注的地方,如在石油化工企业精细化工装置新建、改建、扩建,以及化工或者石油化工园区里的精细化工基地,如果有专门的规定应遵照执行,没有专门规定可以遵照这一标准执行。

上海化工院检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林建从事故案例、危险废物定义、识别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企业在生产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他认为,事故之所以发生,是对危化品尤其是危险废物储存不够重视,要从专业角度出发重视储存工作。

酷炫科技 助力应急

此次博览会共设六大展区,分别是应急防灾减灾展区、应急救援装备展区、安全防护产品展区、应急产业服务展区、应急科普体验展区和应急管理成果展区,展出面积达5.2万平方米,共计435家全国应急领域代表性企业参展,重点展示国内外领先的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技术和产品,三省一市应急管理厅(局)也集中展现了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管理协同发展历程和成果。同时考虑到长三角地区沿江临海、河网密布,水域应急救援任务重,特别设置了水域安全主题展区。

据了解,2022年5月,将会举办第二届博览会,相信将会有更多高科技产品展出。

猜你喜欢
防灾展区减灾
原辅材料展区:功能提升,绿色环保
卫生用品展区:产品多样化、细分化,创新趋向于提升使用感受
生活用纸展区:用心呵护,打造精致之美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防火防灾”大作战
InnoTrans室外展区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