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与水村图

2021-06-05 09:41董唯珂
艺术品鉴 2021年14期
关键词:古意赵孟頫

董唯珂

水村图作于大德六年十一月(1302 年),赵孟頫48 岁时。那一年赵孟頫在杭州任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回归江南水乡的他自是要寻访隐逸在江南水乡的山水之中的朋友。该图纸本,纵249 毫米,横1205 毫米,是为在江南隐居的好友,水村居士钱德钧所绘的,他所居住的清幽乡村的平远小景。在画中,近处低平的沙洲平缓地起伏,芦荻茅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倾向一侧,丛杂的树木灌林疏密有致,还有曲径竹桥,村舍茅屋散落在旷野中,渔舟和村夫于旷野间出没,一行水鸟掠过静谧的水面,飞向水汽飘渺的远方;远处有一脉低山横卧于水雾之中,形态温吞秀美,正是符合江南丘陵的地貌特点。从画中,可以看出赵孟頫善于观察,擅长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这一点与赵孟頫的创作主张是分不开的。

一、从水村图中看赵孟頫的创作主张

水村图是赵孟頫去看望朋友时的半写生作品,明代董其昌言道:“独此卷为子昂得意笔,在《鹊华图》之上,以其萧散荒率,脱尽董巨窠臼,直接右丞故为难耳。”在构图上,水村图是一个全景构图,这一点与董源的《潇湘图》有几分相似。但是,此画虽然画法源于董、巨,却又大有不同。全画使用了许多披麻皴、点子皴,但已不似董、巨的披麻皴繁复,点子皴密集,湿润模糊,浑厚浓郁的特点,而是用淡墨枯笔,笔笔明晰,简练合型。画带水汽的情景如河岸沙洲,也不用湿笔淡墨渲染,而是运用侧锋、干笔拖扫。这幅画以用线为主导,融合书法的笔意在其中,加入了元画“写”的方式,线线扬抑顿挫,富有节奏变化和表现力,与董、巨点线面较为均衡的结合的风格有所不同,自成一派。由此看出,赵孟頫的创作中,既有“古”的成分,也有“新”的风格。

赵孟頫重视作画的“古意”。赵孟頫曾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丛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赵孟頫批判南宋以来尤其是画院一脉不重视事物本来形貌,古风逐渐湮没颓败,绘画工艳琐细的风气。他反对“墨戏”,提出“以云山为师”的观点,一反南宋以来忽视事物原本形貌重要性的风气,而是强调画者掌握写实的能力和技巧,重视对事物的观察描摹。

赵孟頫并不是像清代的一批画家一样一味地复制古风,他能从古意中生发出新意。后来的明朝画家董其昌评价“吴兴(赵孟頫)此图,兼右丞北苑二家画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故曰师法取舍,亦如画家以有似古人不能变体为书奴也。”他追求古意,以史为镜鉴,他从晋唐时期的古画中寻找灵感,学习董、巨的画风,最终目的是形成新的风格,最终自成一派。他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他对观察写生的重视和基本功的训练。赵孟頫的山水画作品中,有很多是旅途中的写生和记录游览印象的,比如《洞庭东山图》《吴兴清远图》等。他的艺术不是空虚的泡沫,是落于实处,立于实践基础上的发展变革,所以才能站得住脚,且源远流长。

结合水村图一图就可以看出,赵孟頫的创作主张是重视“古意”的同时却不囿于古板,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自发地创新。

二、从水村图中看赵孟頫的“夹缝生存”

水村图是一幅带有典型归隐性质的山水画,且“为一时信手涂抹”,带有明显的抒情性。图中竹林四五处,农舍三四家,农夫渔樵往来和乐,是一派安闲自在的桃花源式风光,但由于赵孟頫的艺术加工,利用笔法、构图渲染出了一派悲凉旷远的气氛。它是元初隐士的田园别墅的真实小像,也正是赵孟頫理想但却求而不得的栖息之所,拥有一定的时代特性。这幅水村图的完成,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方面,赵孟頫回归了南方。由于元代的统治者喜爱设色浓艳的画作,赵孟頫也有许多颜色光艳的作品,比如《秋郊饮马图》《浴马图》。但这幅水村图并没有进行设色,只是单纯的墨与水的结合,用不同深浅的墨色来表达空间的远近。这或许是因为远离元大都甚至远离了城市使赵孟頫放下了戒备和规矩,用江南文人的方式挥洒了自己的情感。可以猜测,也许这幅画才是最符合他心中美学的作品,黑白水墨的山水乡村宁静旷远,美的清淡,美的凄然。

另一方面,年龄渐长的赵孟頫非常希望获得江南文人们,尤其是散落在山水田园间的南宋遗民的认同,虽然他被其中很大一部分漠视,甚至被钱选和窦开等避而远之,但是他的许多作品都依旧诉说着他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与羡慕。从这一幅画就能看出,赵孟頫的绘画具有一些带有讨好的倾向性,既是处在封建王朝的身不由己,也是个人经历使然。

赵孟頫在夹缝中苦苦支撑,既为隐逸生活所倾倒,又被官场所禁锢。作为前朝宗室子孙的他,在元初的命运是复杂的。他不能像一般的前朝臣子文士一样干脆的归隐于山林,也做不到像一个普通百姓一样平淡的接受招安。前者的行事于他却关乎全家性命,而后者,作为大宋的王孙,眼睁睁的看着国破家亡,没有愤怒、悲伤与仇恨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威胁中,他不得不接受了元朝朝廷的第三次招抚,深入了茫茫宦海。

赵孟頫在夹缝中艰难的追寻本心,既受遗民隐士所唾弃,又因身份特殊在官场中挣扎。因为“变节”,他被当时大多归隐于山河的文士边缘化;又因为不仅是一个“四等南人”还是前朝王孙,他在官场中也只能做一个“疏远之臣”。在与文人们的关系这一侧,赵孟頫虽然碰壁但依旧真诚以待。当赵孟頫不得不出仕的时候,许多江南文人写诗文劝他不要去:戴表元的《招子昂歌》,牟巘《简赵子昂》和《别赵子昂》诗,其中叹道“余事到翰墨,藉甚声价喧。居然难自藏,珠玉走中原。”而他最终还是去了的时候,这一批文人中的大多数便不屑于再和他相处。但是,出于对这些先朝遗民抱节自屈的景仰和敬佩,出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是出于对文人群体认同的渴望,即使这些文人对他不满,他还是去拜访他们,写诗、赠诗称赞他们,借鉴他们的书画风格,试图融入他们。在官场求生这一侧,赵孟頫努力做一个好官,远离权力斗争。最初他初出茅庐,做下许多有利于民生的政治决策,但由于因为身份和恩宠万众瞩目,赵孟頫被卷入了权力的倾轧中,常常成为被人指责的话柄……虽然每次信任他的忽必烈都袒护了他,没有让他受到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但也使他产生出了如履薄冰的恐惧感危机感。后来,一方面为了报效皇帝宠幸的恩情,一方面为了自己牢记着的前朝王室之后的身份,他开始小心谨慎地行事,尽自己所能做一个好的官。

水村图(局部)

赵孟頫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可以从他的诗文中略窥一二。赵孟頫对故国并非没有感情,但作为一个末代王孙,大厦倾颓之时,他什么也做不了。每当目睹了故国的事物,赵孟頫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思就会躁动、迸发。在《松雪斋集》中,收录了许多他写下的诗文散曲,越读越是沉重。其中有:“苍天高无极 大川广且深 下有沉潜鱼 上有防飞禽 先民莫不逸 我独懐苦心”的嗟叹,也有《岳鄂王墓》“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的无奈。但在平日里,这份心情也只能深埋心底。所以,当他被赵家族人唾骂,被侄儿断绝关系的时候,想必也是有几分委屈的。

官场上的压力巨大,一不小心就性命堪忧,再加上自己的宗亲这般对待,赵孟頫的归隐之心从来没有断绝过。《松雪斋集》中,有大量的诗文都表达了他对隐逸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恶。“昔为海上鸥,今为笼中鸟。”“人无金石夀,生年不盈百。何为慕荣禄,抱此长戚戚。”“采采山中薇,愧尔肉食人。”“劳生本非情,禄仕吾不苟。古来畎畆间,亦有沮溺叟。依依耦畊心,千载思尚友。”字字句句都是他的悔恨,他的痛苦,他的向往。

在“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本应春风得意的表层下,赵孟頫身不由己又痛苦万分,深陷于夹缝之中,已无归处。

读一张水村图卷,读出赵孟頫的千年往事;读出他的书画笔法,他的学为己用,他的创造才华;读出他的痛苦,他的平和,他的努力,他的悔恨。赵孟頫评价自己,“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于人间作笑谈。”由于出仕元朝,他被后世唾弃了很长一段时间,“薄其人遂薄其书”连书画作品也被贬低。有的人说他生不逢时,但正是复杂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书画大家赵孟頫,他的痛苦着折磨着他的心灵,也成就了他的艺术。

猜你喜欢
古意赵孟頫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寻找古意的配色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古意”是引领戏曲理论的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