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与提升策略研究

2021-06-07 01:43付业勤罗艳菊张贝尔
关键词:旅游素养专业

付业勤,罗艳菊,张贝尔

1.海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2.海南省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基地,海南 海口 571127

信息素养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是与阅读素养、写作素养和计算素养等并列的人类基本能力[1]3。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成了信息的大量涌现和广泛流动,信息成为战略性资源,信息素养则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

信息素养教育是根据时代发展、人的发展与教育发展需要,通过适当方法、途径与媒介,丰富信息知识、培养信息能力、涵养信息道德、塑造信息观念的教育活动[2]。信息素养教育从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演变而来,于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经过多年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已经从单一的文献检索,发展为深度融入信息技术、自然人文和经济社会的教育;教学模式从面向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发展为本硕博各层次通识教育与融入不同专业的嵌入式教育。

2012年以来,国家启动了针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高质量建设工程。2019年4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成为继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后的又一项高等教育发展计划。其本质是以本科建设为抓手,实现一流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体现了新时代高校专业建设立德树人、打造特色、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等鲜明特征[3],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

旅游活动的空间移动、产业联动、边界拓展和产销同步等特性,决定了其对信息资源和信息媒介的高度依赖。而旅游产业想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信息素养良好的从业人员。因此,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背景,解析信息素养教育的丰富内涵,探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互动关系,探索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系统性体系构建与提升问题,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面向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信息素养教育

(一)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

1.基础性教育

从教育性质看,信息素养教育是具有提高全社会成员整体素质功能的基础性教育。在信息作用日益突出的现代社会,信息素养良好的学生能更从容地在数量不断激增的信息资源中去伪存真,获得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所需的优质内容,更好地发展个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信息素养对不同领域和不同人生阶段的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实际意义,其应面向学生、教师、行业人员及其他社会大众,融入包括旅游专业在内各专业、各行业和各领域的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行业培训和社会教育,以发挥信息素养教育在提高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方面的重要功能。

2.全面性教育

从教育内容看,信息素养教育是围绕信息活动整个周期和教育内容等不断丰富完善的全面性教育。此外,信息素养教育紧密结合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参与信息活动的各种需求,提供包括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管理、信息利用、信息创新、学术写作和学术道德等内容的科学信息素养教育和人文信息素养教育。

3.整合性教育

从教育资源看,信息素养教育是整合不同属性资源、不同空间场景的整合性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可突破图书馆、文献与计算机等传统教育资源的局限,融入网络、媒介和平台等新兴元素,丰富教育资源。同时,信息素养教育注重与不同需求、不同任务和不同场景相结合,并立足实际需求、工作任务和问题场景,为学生提供不受思维局限和时空限制的教育服务。

4.嵌入性教育

从教育关系看,信息素养教育是涉及多个学科理论知识的嵌入性教育。学科交叉、融合与嵌入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要求。信息素养教育往往融合了信息技术、图书情报和高等教育等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运用多学科理论解决各专业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发挥协同创新优势。

5.创新性教育

从教育要求看,信息素养教育是顺应新技术涌现、鼓励学习者改革创新的创新性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素养教育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教学效果,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拓展教育领域。同时,信息素养教育鼓励师生将信息素养应用于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整个过程,培养师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实现创新能力的跃迁[1]4。

6.终身性教育

从教育时间和空间看,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时间不断延伸和教育空间不断拓展的终身性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中不可或缺,贯穿个人成长、学校教育和职业发展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人生不同阶段持续性受益。

(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促进作用

1.优化素养教育水平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本科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技术融合与学习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前瞻性部署,并提出了高水平的要求,这有利于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高起点发展与改革转型升级。同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提倡的新文科教育理念,鼓励教师引领学生打破学科束缚的藩篱与壁垒,实现跨学科学习,拓展和更新知识体系、培养创新思维。新文科教育理念将引领信息素养教育实现跨界交叉融合、协同教育培养、共同解决问题,促进旅游学科创新发展[4]。

2.夯实素养教育基础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有关明确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和凝练专业特色等专业内涵的建设要求与建设措施,有助于旅游本科院校积极检视自身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短板;而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行之有效的对策之一。同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在办学条件、设施设备、实习基地等方面的硬件建设,以及在纸质文献、网络数据库与教学平台等方面的软件建设,都为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5]25。

3.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力量,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因素。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师资队伍的专业、学历、职称、年龄和结构等,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实践经历、知识结构、学术造诣和师德师风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还要求高校营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政策机制和保障条件。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育[5]24。

(三)信息素养教育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价值贡献

1.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信息素养教育有关信息道德教育的内容,有助于规范学生的网络言行和引导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信息素养教育为抓手,加强学生的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教育,有助于实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5]24。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获得充足信息并作出最优决策,实现人才培养的自主化;可以满足不同区域、行业和岗位的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需要,适应国内外升学和跨专业学习的需求,打造卓越职业人才和优秀学术人才[6],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并让学生适应快速多变的旅游市场竞争,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化。

二、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在图书馆、信息技术和旅游等专业教师协同作用下,通过系统谋划、精心安排而完成。为实现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应构建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内容等在内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一)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有助于引领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为其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法等提供依据。可根据教学规律和重要程度,对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目标进行划分(见表1)。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层层递进,以知识和方法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和道德培养为要旨,从而实现知识改变和观念升级。

表1 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目标。理论知识是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先导。通过对信息知识的系统化介绍与传授,使学生全面掌握信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安全知识等内容,获得从事信息活动的充足知识储备。

2.方法目标

方法目标也是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目标。信息方法是学生在接受信息素养教育之前就初步习得和掌握的有关信息获取、信息评价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和技巧。在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中,要让学生对这些信息方法“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即既能够运用与优化这些信息方法技巧,又明白这些信息方法的理论逻辑与标准化操作流程。

3.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中级目标。信息能力是学生在信息活动中处理具体问题的具体表现。信息能力是比信息方法更高层次的信息活动表现,具有较强的习得性,需要通过引导、启发和训练才能获得。具体来讲,信息能力是利用信息资源和技术,传播信息成果,实现变革创新,利用信息进行消费活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4.道德目标

道德目标也是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中级目标。信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于规范公民在信息的采集加工、贮存、传播等各环节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信息道德引导信息活动,可以规范学生的信息行为,引导其处理好信息活动中的社群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使信息活动往合情、合理与合法的方向发展。

5.观念目标

观念目标是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高级目标。通过以上教育目标的贯彻、实现与升华,升级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活动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匹配的信息意识与理念,例如对信息的强烈需求、对信息价值的高度认可、对信息内容的敏锐自觉,以及对利用信息创造健康快乐和美好生活的积极意识。通过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反过来又可促进学生获取信息知识,习得信息方法和能力,自觉遵守信息道德。

(二)教育对象

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基于学生发展状况与个人需求,采取因人施策的教育措施。其根据学习生涯发展需求,从低到高将教育对象分为四个层次(见表2)。

表2 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对象

1.基础层次

基础层次教育对象是专业基础薄弱、对信息资源了解甚少的本科新生,其信息获取能力不强,因初入校园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等方面都有较多困惑,亟须进行嵌入信息素养教育的新生教育、养成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层次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信息需求内容宽泛,希望获得概念性和基础性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信息素养教育以通识课程和专业导论为主,强调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读写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完成身份转变,使其适应大学生活,产生专业兴趣[1]7。

2.专业层次

专业层次教育对象是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中低年级本科生,其对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有一定了解,对旅游专业有初步认识,面临课程作业论文、见习实习、创新创业大赛等问题。专业层次教育以专业学习为主,可以设置文献检索、数理统计、市场调研等相关课程,并将其嵌入专业课程,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让信息素养教育辅助专业学习。

3.通用层次

通用层次教育对象主要是中高年级本科生,其对专业有较多认知,但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非专业问题。此时,信息能力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用层次教育以课外讲座、公选课程和自主学习为主,重点在于培养信息的获取能力、甄别能力和利用能力,帮助学生自觉利用信息知识,使其从容应对在校园生活、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求职创业和休闲旅游中遇到的问题。

4.高阶层次

高阶层次教育对象是具有较好专业基础的毕业生,其有论文写作、简历制作与自荐信写作等需求。该层次的教育对象可以分为职业人才和学术人才等不同群体,其需要将信息素养转化为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学术素养。高阶层次教育以讲座培训、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希望得到毕业论文写作、考研培训、出国申请和学术研究等指导,因此应注意信息利用、信息创新和信息传播等能力培养,并与专业前景结合,提醒学生遵守职业操守和学术道德,树立快速汲取信息、终身学习的意识观念[1]7。

(三)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针对特定教育对象,服务于教育目标,在教育中形成的教学信息与素材。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以信息技术和图书情报等学科为基础,与旅游专业深度融合,适应前沿技术和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为教育对象提供优质内容。

1.信息知识

第一,信息基础知识,包括:信息的起源、概念、特征、类型、价值与发展趋势;旅游信息、旅游大数据和智慧旅游等前沿知识。第二,信息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设备、移动设备和智能设备的构成、操作与维护;教育教学、影音图文、财务统计和旅游酒店等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编程、智能算法与数据处理等技术的掌握。第三,信息安全知识,包括:国家整体安全观,网络攻击、信息泄露、信息犯罪等的危害表现和形成机理;信息备份、病毒查杀和声誉维护等安全活动;网络空间行为、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

2.信息方法

第一,信息获取,包括:信息检索的渠道工具、方法策略与范围,前沿动态的追踪,检索结果的甄选。第二,信息评价,包括:甄选信息、评价质量,发现错误与谣言信息;区别事实、意见与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评鉴产业情报、学术论文等专业信息;解析信息的内涵、意义和关系。第三,信息管理,包括:校验审核、清洗转化、描述标引、区分排列和编码处理信息;使用硬件载体、云存储技术保存信息;建立目录索引,定位、检索和使用信息。

3.信息能力

第一,信息利用,包括:解决课程学习、科研创新和实习实践等问题,培养文献阅读、研究选题和论文写作能力。第二,信息传播,包括:组织传播内容,保证传播内容精炼准确;选择传播媒体,掌握媒体技能和公关礼仪;尊重沟通对象,调整沟通行为,改善受众关系;通过传播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实现合作共赢。第三,信息创新,包括:利用信息素养,在学习中获得新知识,在研究中取得新发现,在实践中解决新问题。第四,信息消费,包括:掌握网络休闲、生活与消费技能,树立正确的网络娱乐和消费观念,杜绝网络欺诈等违法行为。

4.信息道德

第一,信息道德意识,包括:尊重他人言论表达、信息接触和信息参与等权利;信息行为与国家利益一致,树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全人类谋福祉。第二,信息道德规范,包括:保护网络隐私,遵守网络礼仪,对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传播不良信息,不实施网络霸凌和网络民粹等行为,不滥用信息技术进行不正当牟利。第三,信息道德行为,包括:不篡改研究数据,不杜撰结果,规范文献引证标注,不剽窃成果创意和发明专利;保护个人隐私,保守商业秘密。

5.信息观念

第一,信息需求,包括:选择、识别和划分信息源;用程序语言和检索词等表达信息需求;形成对旅游行业、学术研究的关注和参与兴趣。第二,信息价值,包括:认识信息对经济、社会和旅游发展的宏观作用及其对学习、科研和职业发展的微观作用;具备信息资本与信息竞争等价值意识。第三,信息自觉,包括:主动发现和获取信息,在公开信息中发现潜在信息,洞悉其价值,并运用获取的信息解决问题。第四,信息健康,包括:积极面对网络世界,将网络娱乐与学习、科研和实践结合,具备网络审美和信息鉴赏能力,运用网络获取身心健康和疾病防治等健康信息。

(四)教育模式

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是为达到教育目标,根据教育规律和教育理念形成的教育过程所必须遵循的设计、组织和调控教育活动的方法论体系。教育模式是对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过程组织方式的概括,是教育的实现形式,为教育实践提供选择(见表3)。

表3 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模式

1.独立教育

独立教育是开设专门课程,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通识课程或公共基础课程,由专职教师授课,系统讲授通用信息素养内容的教育模式。独立教育由学校牵头,要成立专门的教学机构与团队,开设独立于各院系的课程,由图书馆馆员和信息技术教师等承担教学任务,全校学生都要修读。独立教育模式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模式,主要普及信息知识和技能,为高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奠定基础。独立教育坚持通识教育导向,不仅仅单纯传授信息知识,更重要的是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思维水平和思维层次[7]。

2.嵌入教育

嵌入教育打破专业教学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界限,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专业教学、课外实践、学术训练和信息素养一体化教育,在嵌入融合中实现思想道德、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升。应采取“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实现旅游专业信息素养的嵌入教育。首先,“全人员”嵌入教育集图书馆馆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旅游行业导师等不同教育主体,全员沟通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其次,“全方位”嵌入教育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科创项目与社会实践等多种育人载体,搭建全方位教育平台,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效果。最后,“全过程”嵌入教育精准细分教育对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持续性和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全链条的信息素养教育水平[8]。

3.培训教育

培训教育是通过讲座培训,帮助学生熟悉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使其掌握信息获取途径与方法的教育模式。培训教育实施者以图书馆馆员为主,除开设专题讲座,还可邀请信息技术、旅游行业等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开设临时讲座。培训教育内容既可以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检索技能和热门软件培训,也可以是旅游发展动态、职业技能培训、学术前沿追踪、项目申请、论文写作与期刊投稿等。培训教育形式包括使用微信、雨课堂和微课等平台的线上培训,也包括研讨演示、角色扮演和模拟游戏等形式的线下培训,即采用线上学习与线下讲授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9]。

4.入馆教育

入馆教育是以组织新生实地参观图书馆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模式,由图书馆馆员负责,采用问答互动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实地指导和亲自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图书馆、感受信息氛围,为其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奠定基础[10]。该教育模式的教育内容涉及图书馆概况、馆藏资源、读者指南、借阅服务、数据库服务和注意事项等,应提供纸质版和电子版教育资料,同时利用好在线平台。教育者除图书馆馆员,还包括相关领域专家。此外,还可邀请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让新生认识到图书馆在学习、生活和科研方面的重要性。

5.课外教育

第二课堂和活动课堂等课外教育模式也必不可少。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发挥着实践育人功能。在文体活动、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等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新媒体运营大赛、旅游策划大赛和导游大赛等,帮助学生提高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创新信息、传播信息等技能[11]。课外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赋予学生自主性,教师扮演顾问和指导者角色,使用游戏教育、项目教育等方法,设计学校教育、职业生涯、家庭生活和退休养老等阶段的学习、生活、工作、学术和旅游等信息活动情景下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道德[12]。

(五)教育方法

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方法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相应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内容的策略性手段,包括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等(见表4)。拓展教育方法类型、合理运用各类教育方法,有助于提高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表4 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方法

1.研讨教育法

研讨教育法是以开放式学习小组讨论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习背景信息,积极参与研讨,表达意见看法,最终解决问题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教师首先针对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查找资料,在课堂内外探索、讨论和实践,最终找到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设定贴近现实生活、产业实践、有吸引力的情境,向学生提问,学生通过阐明观点和辨析观点,深化知识理解,促进技能巩固。研讨教育法要求教师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手段[13]。

2.探究教育法

探究教育法是将教育作为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的教育方法,目的是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问题,在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用各种学术研究方法,获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探究教育法以学生为核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内容的探究中提出研究课题,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研究资料,展开实地调查、实验实践等探究活动,以获取一手数据;比较归纳、综合评价与统计分析数据,使用发散思维研究发现其和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证据检验,形成研究结果;学生使用多媒体表达、传播研究成果;通过教师点评、同学互评和自我反思,对学生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全面评价,使其在评价中加深理解、完善成果、发现新问题[14]。

3.项目教育法

项目教育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通过集合人文通识、信息技术、图书情报和旅游专业等多学科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对完整的学习项目,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项目,其契合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跨学科特征。项目学习注重项目完成的过程,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团队合作,通过尝试和练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强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巩固信息工具操作技能,提高信息沟通能力与增强合作意识[15]。

4.游戏教育法

游戏教育法将游戏与信息素养教育结合,利用游戏目标清晰、赏罚分明、反馈及时、互动交流与竞争合作等优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和成就感。游戏教育法包括实体游戏和数字游戏两类。实体游戏可以在新生入馆教育中进行,如图书馆神秘之旅、图书馆探密寻宝、图书馆密室逃生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与图书馆设备和人员亲密接触,强化学生的归属感。数字游戏可以由图书馆自行开发或购买游戏版权。游戏教育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参与数字游戏中掌握信息检索、信息处理、信息传播和信息道德等相关内容[16]。需要强调的是,要限制学生参与游戏的时间长度,防止学生沉溺游戏,影响学习生活。

5.翻转课堂法

翻转课堂是重新定义课堂内外时间分配,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的教育模式。其利用微视频课前传授知识,课堂上通过协作学习和实践练习完成学习任务,即:教师在课前发布微课视频和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外在线自主学习,有问题可以在线与教师沟通;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过程进行监督,通过学生的在线学习表现与课堂表现,综合评价其学习效果。翻转课堂法的教学知识点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按照课程体系分割知识点,遵循少而精原则,通过微课程和信息资源支持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微课程视频采用图文影音等表现形式,内容短小、互动性强,有设问、反问等互动。微资源包括名词界定、要点归纳、重难点注释和测试题库,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效果[17]。

(六)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其目的是总结教育活动的成绩和问题,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为未来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教育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种。教育过程评价强调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软硬件投入和行为表现;结果评价主要对学生在接受教育前后的感知和成果等进行评价[18]。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评价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其评价思路和评价内容如表5所示。

表5 基于“过程—结果”导向的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评价体系

1.教学能力评价

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质。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能力评价是对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表现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个人的理论知识、教学语言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表现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待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对教学秩序和学生课堂纪律的把控等五个方面。教学能力的评价主体包括授课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学生。

2.教学设计评价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育标准和教育对象特征,对教学要素的安排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评价包括教学活动的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活动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的讲解演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流和课堂讨论、教学过程中的习题练习,以及定期或不定期的课堂教学测验和期末考试等。教学设计的评价主体包括授课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学生。

3.教学管理评价

教学管理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以外的各项辅助活动与组织管理工作。因此,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管理评价包括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大纲的编制情况、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计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自测题和期末试题题库的建设与维护更新情况、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情况与执行效果、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组织情况、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成果与课题申报立项情况,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质量保障情况等。教育管理的评价主体包括授课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学生。

4.教学条件评价

教学条件是教育教学开展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支撑条件。因此,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条件评价包括信息素养教学的柔性环境与硬性物质基础等方面,主要从七个方面展开,包括学校制定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政策,学校、院系等各层级对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的基本态度和支持情况,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场所与教学空间等基础设施资源、图书资料与网络数据库等教学文献资源,信息素养教育的多媒体设备、实验实践教学仪器等教学设备,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人员,为了进行教学活动所使用或开发的课程教材、辅导资料和参考书目等。教学条件的评价主体包括授课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学生。

5.学习感知评价

学习感知是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对比学习前所产生的获得感,以及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意见、态度与评价等。因此,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感知评价是学生对个人接受教育的学习获得感以及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感知评价,主要从九个方面展开,包括学生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信息知识获得、信息方法掌握、信息能力提升、信息道德塑造、信息观念形成等学习获得感评价,以及学生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对教学活动的投入情况、满意情况、学习忠诚度和学习抱怨情况等。学习感知评价主体主要为接受教育的学生。

6.学习成果评价

学习成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活动结束后取得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和最终学习成果。因此,学习成果评价是授课教师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学习成果进行的评价。学习成果评价是最能够体现教育特征的评价环节。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成果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的考核成绩,以及学生在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中所取得的课程研究论文、课题研究报告、信息检索报告、研究开题报告、新媒体运营成果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等方面展开。学习效果评价的主体为授课教师。

三、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提升策略

(一)树立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思想,为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第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引领、激发和推动学生从个人需求出发,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信息创新能力,激发其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19]13。第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通过培育良好的信息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即通过全面培育信息素养,助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专业能力、身体素质、审美鉴赏和劳动实践等的全方位发展。第三,树立“实践创新”的理念。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致力于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研究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提高创新能力。信息素养教育应打造真实场景,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新思路和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研究和实践中体验知识、发现知识、拓展知识,从而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第四,树立“成果导向”的理念。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应遵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以成果导向为抓手,提高教育水平;以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果为目标,基于学习成果进行教学设计;以学习成果倒推教学过程,在不同阶段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19]17。第五,树立“学科交叉”的理念。单一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发展格局,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要以信息科学、图书情报、旅游管理和高等教育等多学科知识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跨学科思维。

(二)开展教育规划

教育规划是教育活动的设计安排,为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提供行动指南。第一,开展顶层设计。顺应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领域的运用;成立教育研究中心,制定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标准和教学评价方法,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第二,做好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信息素养教育和旅游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设计面向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并积极将教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际,以教育研究促进教育实践发展。第三,完善培养计划。在旅游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信息素养元素,如在培养目标中融入信息素养元素,将信息素养培养与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和学科意识培养相结合,以适应旅游专业信息化、智慧化和数据化等发展趋势;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嵌入信息监测、数据挖掘、信息传播和新媒体运营等内容,完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提升旅游专业的理论知识深度和实践关照能力。第四,制定教育标准。面向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建设有助于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为信息素养教育普及化、教育评价科学化提供支持。可借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标准规范,突出其专业特色和价值引领作用。第五,建立反馈制度。及时总结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和经验,积极与学生、教师、图书馆人员、学校管理者、家长等利益相关者沟通,了解其对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意见建议,为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化升级提供有效参考。

(三)整合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包括教育活动的环境、资源与设施要素等,为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基础保障。第一,图书馆资源。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策源地,拥有文献数据和活动空间,能为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信息保障。要整合不同高校、行业和地区的图书馆资源,整合物理、数字和智慧等不同业态的图书馆资源,与创客、写作和研究空间等图书馆空间结合,拓展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资源和舞台[1]4。第二,线上教育资源。线上教育资源以线上教学平台为载体,包括以慕课教育网站、精品课程网站等为代表的网络学习平台,以手机移动终端为代表的移动学习平台,以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学习平台,以及以社交媒体为基础的泛在学习平台,提供线上教育服务[20]。第三,线下教育资源。应整合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等线下文本资源,计算机房、信息实验室和会议室等线下场地资源,以及旅游电商企业、旅游新媒体企业、垂直搜索企业等线下实习资源。第四,信息化环境。可运用多媒体、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信息素养教学方式创新化、教学手段智能化、教育传播全媒体化和教学效果高效化,实现信息服务育人。

(四)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单元,为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组织载体。第一,课程门类系列化。以培养计划为指南、以学生需求为依据,开设图书馆概论、信息检索、统计学原理、市场调研、旅游信息系统以及公文与论文写作等相关公选课和专业课,实现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系列化、专业化与泛在化。第二,课程教学细分化。基于旅游大类的旅游、会展、酒店和旅游教育等不同专业特征,以及旅游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信息素养需求的差异性,开发细分化课程,对不同专业、层次和需求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第三,课程内容丰富化。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为指导,结合旅游专业特征,回溯和展望旅游业发展情况,突出信息技术对旅游行业的推动作用和发展潜力;分析信息知识、信息方法、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观念在人生道路不同阶段,以及旅游产业相关部门、企业和业态的不同作用价值、表现形式和实现路径。第四,课程手段创新化。邀请旅游电商、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等领域专业人士加入课程教学,为师生带来科技动态和应用前沿的指导;打造传统与新兴媒体、线下与线上教育、显性与隐性教育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采取虚拟现实、云数据和新媒体等技术平台,综合利用网络讲座、游戏、动画、影视作品等课程资源,增加教学趣味性和多样性[21]。

(五)组建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为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人员保障。第一,师资选拔。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跨学科、多层次、多需求、人文性与技术性结合的特征决定了其教学要以师资团队形式展开。旅游院系应与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心理等专业的院系,图书馆,旅游企业等合作,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参与教学设计,打磨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22]104。第二,师资引进。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为指导,注重将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引进适应旅游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掌握旅游基础理论、计算机操作、数据挖掘与分析、新媒体运用等知识的人才。第三,师资培养。通过学术交流、培训进修、攻读学位、企业挂职与课程见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育能力;以信息素养为抓手,帮助教师开阔视野、加速知识更新,引导其研究方向,激发其创新思维,使其积极投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下的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和旅游学科建设[22]105。第四,师资发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认同信息素养教育者身份,在专业教学中,通过信息素养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研究、创业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做到教学相长、科教融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六)打造优质教材

教材资源是教育活动的基础材料,为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内容纲领。第一,出版策划。在教材的出版策划和编写过程中,根据专业细分、教学阶段、教育模式和教材特色,确定教材的学习对象、讲授范围、内容体系与教学难度,设计与教材相应的教学课时、内容板块和练习测验等,注意融入专业知识学术训练等内容。第二,功能布局。在教材功能的安排与布局方面,综合考虑教材所具备的教学参考、学术指引和课外导学等功能,即:以教学参考功能引领教师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进度,以学术指引功能提升教学的理论层次和思想格局,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以课外导学功能补充教学内容的背景资料、应用场景、案例习题等,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供帮助。第三,内容设计。将能力培养、道德涵养和理念培育作为内容设计主线;凝练信息检索内容,适当精简纯技术原理性知识;强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传播和信息创新等内容;将信息生态、搜索商值、信息偶遇和健康素养等前沿概念收入教材。第四,讲述展示。以图表辅助内容展示,用思维图、概念图和流程图等,展示结构逻辑、概念关系和操作流程;设置信息活动场景和实际案例,通过示范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应用和认同教育内容;通过教材内容提要、视觉效果和例证设置,突出教学重点。第五,网络资源。为了优化教材内容,可开发在线案例、视频微课,实现配套阅读文献、课程作业和自测题目的网络化[23]。

结 语

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整合性、嵌入性、创新性和终身性等特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保障。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旅游专业要秉持跨学科思维,借鉴信息技术、图书情报、高等教育与旅游管理等相关学科理论,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同时通过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开展教育规划、整合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质教材等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旅游素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